汤伟群
我国于2010年10月7日加入世界技能组织,成为其第53個成员。从英国伦敦第41届世赛首次参赛实现奖牌零的突破,到俄罗斯喀山第45届世赛再次荣登金牌榜、奖牌榜,获得团体总分第一,我国走过了加入世界技能组织辉煌奋进的10年。10年栉风沐雨,10年春华秋实。为宣传我国加入世界技能组织10年来的成果,挖掘一批世赛亲历者的感人故事,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能力建设司、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出版集团共同开展了中国加入世界技能组织10周年征文活动,由《职业》杂志社具体承办。活动开展以来,得到了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人社厅的积极响应。我们将选择部分征文在本刊连续刊登,以期更好地弘扬世赛精神,迎接第46届世赛。
十年之前,我校许下初心,借力世赛推动技能人才培养发展。十年风雨,我校师生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回首世赛路,挥洒汗水、收获喜悦,回忆萦绕心头,仿佛就在眼前。
港澳为“桥”,与世赛结下不解之缘
“穗港澳蓉青年技能竞赛”由穗港青年技能竞赛发展而来,四地青年在这一平台上同场竞技,切磋技能。2006年第四届穗港澳青年技能竞赛举办以来,广州市工贸技师学院每年都会派出学生参赛。
中国香港和中国澳门均较早加入世界技能组织。通过“穗港澳蓉青年技能竞赛”,我校不断密切与港澳地区的技能人才培养交流。透过港澳这扇窗口、这座“桥”梁,我校师生接触和了解了世赛,对“世界技能奥林匹克”心生向往。
2011年7月,时任世界技能组织主席的杰克·杜塞尔多普莅临我校考察,对即将参加第41届世赛的中国选手李骞和魏骏杨给予鼓励和激励。杜塞尔多普主席向我校师生传递了世赛的精神,传递了“以学生为中心,校企合作共育技能人才”的国际职业教育核心理念。我校由此许下了“以世赛推动人才培养发展”的初心。
同年10月,第41届世赛在英国伦敦举办,我国首次参赛。我校学生李骞和我校基地培养的选手魏骏杨作为六名国手中的成员参加了比赛,分别夺得网站设计和CAD机械设计两个项目的优胜奖。自那时起,我校便与世赛结下了美丽的缘分。从德国莱比锡到巴西圣保罗,从阿联酋阿布扎比到俄罗斯喀山,每一届世赛都有工贸学生奋勇拼搏、展现技艺、为国争光的身影。十年来,我校先后培养了20名选手参加5届世赛,为国家夺得了3银6铜11个优胜奖。
八年探索,以世赛标准优化人才培养
许下初心易,践行初心难,坚守初心更难。
参与世赛绝不是仅仅为了夺取顶端的荣誉而培养少数的几个精英。因此,许下初心后我本人就深深思考一个问题:如何借助世赛推动技能人才培养?
很快,我就找到了答案。2012年6月,我校设立了“世界技能人才培养研究中心”。八年来,我校以制冷与空调、CAD机械设计、移动机器人、网络系统管理、商务软件解决方案等10个世赛项目为研究对象,对世赛相关资源全面系统地进行研究。
我校梳理了世赛的各项工作及其标准,找到了可以转化到技能人才培养的嫁接点,包括:将世赛项目的技术标准融入相关专业的课程开发设计,将世赛项目的知识与技能融入相关专业课程的课程标准,将世赛的训练题目或比赛题目转化为相关课程的学习任务,利用世赛评分系统为教学评价提供借鉴,把世赛集训期间教练团队的建设经验应用到师资队伍建设中,利用世赛集训基地的建设方案为学习工作站的规划建设提供借鉴,把世赛集训资源转化为教学、学习资源,利用世赛选手的培养路径与方法为常规教学的开展提供借鉴。围绕这些嫁接点,我校进行了世赛成果转化的深入探索。
例如,在新专业开发方面,我校通过分析世赛比赛项目和全国技工院校专业目录等资料,发现部分世赛项目很贴合区域经济发展需求,而我校却未设置相应专业。于是,我校确定“课改为核、世赛为轴”的转化思路,依据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技术路径,同步融入世赛元素和成果开发新专业。
世赛“商务软件解决方案”项目与现有的计算机编程类专业存在较大差异,在现有专业目录中属于空白,但是随着互联网技术与商务活动的结合日益紧密,商务软件解决方案的市场需求潜力巨大。我校通过组建开发团队、分析培养定位、建立课程框架、编制人才培养方案、建设配套资源等步骤将该项目转化为商务软件开发与应用专业,还将转化经验编成《世界技能大赛项目技术标准转化为专业课程实务——以商务软件解决方案项目为例》一书,并开发了该专业的8本配套工作页,成为国内技工院校世赛研究中首套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成果转化丛书。
在课程改革方面,我校以“查缺补漏、提升优化”为思路,通过分析竞赛项目技术标准,调研本区域经济发展,在深入比较基础上,对现有技能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等进行了改革优化。例如,作为人社部技工院校对接世赛标准深化专业课程改革工作中计算机网络应用专业课改的牵头校,我校组建了由世赛专家、企业专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出版集团编辑和6所技工院校专业教师组成的转化团队,积极开展该专业融合世赛网络系统管理、信息网络布线、网站设计3个项目标准的课程改革。转化团队结合前期的企业调研和院校访谈,通过整理世赛资料、分析转化内容、开展标准转化、建设配套资源等步骤,修订了计算机网络应用专业的“国家技能人才培养标准”和“一体化课程规范”,编制了“网络虚拟化部署”新课程的课程标准,修订了“WEB前端开发”“计算机网络综合布线实施”“网络服务器安装与调试”3门课程标准,完成了配套的3本教材(含数字化资源),并把这些的转化的成果应用到技工院校2020年9月入学的新生中。
在学生培养方面,我校发现普通学生的专业技能、通用能力、职业素养和心理素质等无法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快速提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校通过观察世赛选手的特质、分析特质的成因,找到了一些可以在广大学生中推广的培养方法,并将其应用到实际教学中。例如,世赛选手所接触的技术、设备和材料属于国际领先水平,接受的技能训练足够充分,所以他们能够将技术水平先进且技能娴熟;而普通学生不但技术水平不高,对技能操作比较生疏,其举一反三的拓展能力也较弱。因此,我校大力推行“校企双制”办学,学生可以在学校与企业间交替学习,采用企业真实使用的材料、工具、设备,紧贴生产实际,提高技能的实用性与熟练度。又如,按照世赛评分标准,世赛选手对作品有全方位的质量要求和检测标准,以体现其质量意识强、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而普通学生的质量意识则相对薄弱。因此,我校在技能人才培养过程中,强化学习任务的成果导向,通过工作成果引入行业企业的质量标准,着力培养学生的质量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