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俊
再读《德国刑法教科书》,再次被作者和译者的睿智和博学所吸引,联想到新时代我国刑事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历程和变迁,《德国刑法教科书》中传达的问题意识和法律思维方面或许能够对今后我国刑事治理能力的持续提升给予一些思考。
我国正式提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并将“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提高社会治理水平”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从而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建设与现代化联系起来,用现代化的新要求和新标准重新审视国家治理问题。
犯罪问题一直是我国乃至全球现代社会最突出的社会问题之一,深化国家治理必然要求强化刑事治理能力,提升犯罪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才能有效推动法治建设和社会进步。
中国和德国之间在刑法上的学术联系可追溯到20世纪:在中国1911年刑法典和1935年刑法典中,能看到体例和部分观点的相似性,在后续继续发展的1979年刑法典和1997年的重大改革,以及其后的多次刑法修正案中都能感觉到德国刑法的一些影响。《德国刑法教科书》以其特有的对刑事政策与刑事法律的处理关系和对刑法规范和刑法基本原理的解释和说理论证方式,对提升我国刑事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法治理念方面,保护社会与保护人权并重。刑事治理理念是刑事法治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德国刑法教科书》通过列举阐述的方式,将刑事法治本源性、纲领性的理论融会其中,通过判例+学理的解释方式,将相对抽象的理念加以总结,使其在较为具体的情形中理解和把握惩罚犯罪和保障人权并重的法治理念。我国《刑法修正案》和最高法、最高检公布的指导性案例,不仅实现司法与学理的良性互动,也更加体现和贯彻了当代中国刑事治理理念与刑法理念,其中较为典型的是2015年《刑法修正案(九)》继续减少死刑罪名,提高死刑门槛,完善数罪并罚制度,强化对公民人身权利的保护;2018年再次修改的刑事诉讼法将刑事案件速裁程序与刑事案件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纳入法律体系。可以看出,当前我国刑事治理理念是致力在刑法惩罚犯罪、保护社会的过程中保障人权不被不当甚至非法减损或侵害,通过刑事实体法与刑事程序法协同互补,实现刑法保障人权与保护社会并重。
刑事法制方面,深化、完善刑事治理法律规范。《德国刑法教科书》中多采用判例对现有刑法规范进行学理解释和观点阐述。近年来,我国在深化和完善刑事治理法律规范体系方面也在逐渐吸收和引进通过判例解释指定法律规范的做法,实务的案例和判例越来越引起社会的重视,不仅能加强刑事法律工作者对我国刑事法律规范的内涵和外延准确理解和把握,也能增强刑事治理能力的扎实稳定提升。此外,借鉴《德国刑法教科书》中关于刑罚措施的相关内容,对我国的刑事制裁措施的进一步完善也有参考意义。
自新中国成立始,刑事治理能力的命运就和共和国的命运紧密联系着,刑事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借鉴和参考德国经验和做法的基础上,也应因地制宜,结合我国长久以来在刑事治理能力建设方面的经验和智慧,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争取早日开创我国刑事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局面。
(《德国刑法教科书》,[德]汉斯·海因里希·耶赛克 [德]托马斯·魏根特 著,徐久生 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17年7月出版)
新书推荐
《国内大循环:经济发展新战略与政策选择》
贾根良 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20年8月版
本书阐明了“国内大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的基本原理,收录了作者自2009年以来围绕这一战略撰写的政策研究论文,提出了诸如通过国内经济结构的重大改革,实现“国内经济大循环”;逐步减少并最终取消出口退税,实行贸易平衡或略有逆差战略等一系列政策建议。该书出版适逢中美经济关系巨变和中央有关“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战略思想提出之际,值得研读。
《全面依法治国 建设法治浙江》
唐明良 等著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0年9月版
本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论述,在全面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就如何建设一个“更加公平正义的法治浙江”作出理论探讨,提出对策建议。本论著的主要意旨是立足于對未来的展望,并提出一些学理上的建议。
《决战2020——人大代表在行动》(上)
《决战2020——人大代表在行动》编写组 编
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2020年7月版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全国五级人大代表奋勇争先,用行动诠释了“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的庄严承诺。由于篇幅所限,本书仅收录了很小一部分人大代表防控疫情的事迹,但260多万名各级人大代表在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中的贡献,将永远为人民铭记!
《美国社会问题》
[美]约翰·D.卡尔(John D.Carl) 著 刘仲翔 吴 军 译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20年10月版
本书几乎囊括了美国所有的社会问题,从微观层面的个体性行为、贫穷和犯罪,到中观层面的种族、媒体与科技,再到宏观层面的环境污染、战争以及城市化与全球化。作者似乎试图倾尽所有的“能耐”来向读者展示当代美国所面临的问题,同时,还告诉读者如何从理论层面、从专家视角去理解社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