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德启 陈德怀
[摘 要]课程思政是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三全育人”的关键是育什么样的人,培养有道德的人是法学课程思政育人的基础性任务;法治观的培育是法学课程思政育人的重要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保障;培养具有家国情怀的人,是法学课程思政育人的根本任务。
[关键词]课程思政;道德观;法治观;家国情怀观
[作者简介]陈德启(1971—),男,云南富宁人,博士,百色学院工商管理学院讲师,主要从事企业风险管理、投(融)资分析研究;陈德怀(1963—),男,云南富宁人,博士,百色学院工商管理学院专任教师,中国注册会计师、国家司法鉴定人,主要从事司法会计、专题审计、数据分析等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46-00-02[收稿日期] 2020-10-01
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要坚持立德树人,“三全育人”。当前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点是课程思政,从思想上把大学生培育成什么样的人,成为大学专业教师需要思考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从道德观、法治观、家国情怀观三个层面,对高校法学课程思政的育人观念进行探析。
一、道德是基础
“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道德是高校学生行为规范的基础。加强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培养有道德的人,是法学课程思政育人的基础性任务。
(一)孝悌观
“百善孝为先,孝为德之本”。父母是孩子最早的老师,人的品德的培养是从家庭教育开始的。对个人品德评判的首要标准是看其对待亲人的态度,是否能孝父母、亲兄弟、爱姊妹;其次是看其敬事他人的态度;最后是看其做事的能力。好品德有好回报,“贵州第一孝子”刘秀祥,千里“背母上学”的孝行故事感动中国[1]。品德不行,才高八斗也不可大用,也不能大用。近年来,在职场面试中,很多考官或多或少强调考生的忠孝问题,说明培养学生的孝悌观念的重要性。
(二)诚信观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2]。人无信不立,社会生活中无处不讲诚信,诚信伴随人的一生,如影随形。建设诚信政府、诚信社会,是国家和社会价值观的主流选择。党的十八大报告和党的十九大报告都用大量篇幅讲诚信,大力推进诚信制度建设。大学生是建设诚信社会的主力军。从心理情况来看,大学生的心智、思维还不够成熟,情感、意志不够稳定,具有一定的依附性,又有一定独立性,比较迷茫,判断能力较弱,自控能力较差,有时会产生诚信意识和诚信行为的波动。因此,向大学生灌输诚信观念,正确引导大学生的人生方向显得十分重要,也是大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目标。
(三)责任观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修身、养性、平天下,以“治国平天下”为己任。当代大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责任意识淡薄。在家庭中,以自我为中心,个人利益第一,受到的责任观教育有限,责任意识淡薄。在学校教育中,中小学阶段因为课程繁重,考试压力大,对教师的考核唯成绩论,把责任观教育归责于家长,责任观教育错位。进入大学以后,过分强调专业教育的重要性,感恩教育、回馈社会教育、责任担当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弱化,对树立健全人格的教育重视不够。责任观教育的严重缺失,导致大学生自觉意识不足,自律意识不强,没有责任担当观念。因此,培养大学生的责任观,使其明确自己对国家和社会应承担的职责和应尽的义务是十分重要的。
(四)规则观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则观主要强调三个意识,一是公共规则意识,即在公共场所对规则的认同意识;二是遵纪意识,即在一定的组织内部,用党纪政纪、规章制度等进行自我约束的意识;三是守法意识,即在法律层面上对法律的敬畏意识。三个意识是相辅相成的,最终都要外化为人的行动准则,通过行为方式来体现人的规则观念。从公共规则层面来看,大学生是比较守规则的一个群体;从纪律层面来看,大学生遵守纪律的意识较差,比如有的学生喜欢张扬个性,经常打架、斗殴,也会发生一些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从守法的层面来看,随着高校思政教育的不断深入,大学生素质不断得到提高,守法意识也逐渐增强,近年来,校园违法犯罪案件逐年减少。因此,对大学生的规则教育,要从纪律教育抓起,使遵纪守法成为大学生的习惯,使其明确遵守规则是大学生步入职场的通行证,是和谐社会的基础,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二、法治是保障
“法治主义为今日救世之唯一主义”[3]。课程思政法学教育的目的不是要求学生学习具体的法律条文,而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法治观念,树立法律至上的价值理念。法治观的培育是法学课程思政育人的重要任务,也是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保障。
(一)法律至上观
法治是一種价值观选择,是相对于人治而言的。法治是一种价值观选择,法律是至高无上的。现实生活中,对人的行为规范的调整有多种方式,民间行为以习惯为主,靠伦理道德来调节;社会团体的行为以自律行为为主,靠行业章程来规范;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习惯于按政策、文件、规章执行。
(二)权利本位观、权利平等观
权利和义务是对应的,权利是目的,义务是手段。人的权利与生俱来是平等的,公民的平等权要在法律的各个层面上得到体现。从立法层面来说,国家对法律的制定或认可是平等的;从执法层面来说,法律的实施是平等的,执法权是平等的;从守法层面来说,社会竞争是平等的,公民的权益是平等的,公权和私权应受到同等保护。权利本位观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前提,权利平等观是公民权利保障的基础。
(三)权力制约观
五千年的中国文化是以德教化的文化,强调以德治国,奉行“贤人政治”。十年“文化大革命”的惨痛教训告诉我们,依靠掌权者的道德品质来维持国家的良性运行,必然导致权力不受制约,是极其危险的。腐败丛生,职务犯罪频发,冤假错案层出不穷等,都是权力滥用产生的严重后果。权力制约观要求不能有法外之权,权力要为权利服务,权力要服从法律。
(四)民主法制观
从人治到法制,从法制到法治,人类经历了漫长的过程,法治的进步推动了社会的发展。社会主义法治的实现,以社会主义民主为路径依赖。当代大学生有充分的自由,享有广泛的民主。民主法制观教育要帮助大学生认识到,我国的民主不是西方的民主,不是无政府主义的自由民主,也不是民族主义的极端民主,而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民主。今年伊始,国家以人民的生命为重,以牺牲经济发展为代价,全面抗击新冠疫情,抗疫战役获得巨大成功。与其他国家相比,生活在这样的民主制度下,当然是幸福的。
三、家国情怀是根本
家是小的国,国是大的家。家國情怀精神是儒家哲学的精髓。理想的家国情怀,从三个层面体现。个体层面,重视修身养性,理想的人格是“内圣外王”。社会层面,价值观以义当先,“义以为上,以义制利”;治国理政观取德,“德主刑辅,礼法结合”;社会理想观取大同,“老安少怀,大同之世”。国家层面,强调自立、自强,“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从这三个层面来看,培养具有家国情怀的人,是法学课程思政育人的根本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多次强调家风建设和爱国教育,尤其重视大学生家国情怀观培育。少年强则中国强,少年智则中国智。受西方资本主义自由、民主思潮的影响,当代大学生的家国情怀观念正面临严重考验,大学教学育人观的转变迫在眉睫。
四、对教师素质的基本要求
教师要教好书,育好人,首先要把自己培养好。高校课程思政对高校教师基本的素质要求,一是政治可靠。教师要政治可靠,才能为学生树立榜样,言传身教,才能培养出具有正确“三观”(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好学生。二是懂教育规律。教师要因材施教,按“三个规律”(学生成长规律、教育规律、思想政治规律)育人是高校教师的基本素质。三是要仁者爱人。教师要遵守职业操守,培养学生爱憎分明的品质。
五、结语
本文以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为切入点,结合新时期大学课程思政教育的要求,提出大学法学课程思政教学的育人观是培养有道德观念的人;培养有法治观念的人;培养有家国情怀观念的人。同时,对大学教师要教好书、育好人所具备的基本素质提出了要求。
参考文献
[1]刘秀祥.百度百科,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8%98%E7%A7%80%E7%A5%A5
[2]刘强编著.论语[M].北京:蓝天出版社,2006.
[3]梁启超.中国法理学发达史[M].北京:中华书局,1989.
Abstrac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teaching refor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hat kind of students to educate is the key to the "three whole education" (curriculum involving all staff, through whole process, and from all aspects)? Cultivating moral people is the basic task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law courses. The cultivation of the concept of rule of law is an important task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course of law, and is the basic guarantee of realizing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It is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course of law to cultivate students' national identity and loyalty to our homeland.
Key words: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moral values; the concept of rule of law; patriot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