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珍珍
[摘 要] 隨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升,人们逐渐从物质需求转向为对精神文化的需求,心理问题的发生率也随之增大。而作为高中生,心理发展并不成熟,加之繁重的学习压力,心理问题更是频频发生。本文针对高中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探讨心理教师如何运用合理的情绪疗法疏导学生的心理问题。
[关键词] 合理情绪疗法;高中生;心理咨询
合理情绪疗法是应用非常广泛的一种心理咨询技术,主要是从认知层面改善来访者的心理困扰,实操性强,是解决高中生一般心理问题的有效方法。
一、合理情绪疗法的基本理论
合理情绪疗法(RET),又称理性情绪疗法,于20世纪50年代由美国心理学家艾尔伯特·埃利斯(AlbertEllis)创立,该疗法特别强调认知、情感、行为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因果关系。
ABC或ABCDE理论是合理情绪疗法的核心理论,其主要观点是强调情绪或不良行为并非由外部诱发事件本身所引起的,而是由于个体对这些事件的评价和解释造成的。埃利斯常借用古希腊哲学家埃皮克迪特斯(Epictetus)的一句名言来阐述自己的观点:“人不是被事情本身所困扰,而是被其对事情的看法所困扰。”在ABC或ABCDE理论中,A代表诱发事件;B代表个体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及评价即信念;C代表继这一事件后,个体的情绪反应和行为结果;D指对个体的不合理信念进行辩论;E指咨询的效果。
合理情绪疗法适合具有一定认知和领悟能力的个体,高中生正处于思维发展的黄金时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这一阶段运用合理情绪疗法处理心理问题,是符合他们的认知特点的。
二、高中生常见的不合理信念
艾利斯通过临床观察,总结出日常生活中引起情绪困扰及各类神经症状的11种主要不合理信念,后人将这些不合理信念进行简化,总结出三个特征,分别是绝对化的要求、过分概括化、糟糕至极。这些不合理信念在高中生的心理问题中均有表现。
1.绝对化的要求
绝对化要求是指个体以自己的意愿为出发点,认为某一事物必定会发生或不会发生的信念。这种特征通常是与“必须”和“应该”这类词联系在一起。
如“我必须每个科目都发挥到最佳水平,不能有一点失误,才算是考得好”“我必须考上那所学校,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我对朋友的要求有求必应,他们也应该这样对我”。
抱有这种信念的学生,性格中常常伴有完美主义倾向,容易以自我为中心,希望事事如自己所愿,当事实与自己的想法相悖时,便难以接受和适应,容易陷入委屈、愤怒、沮丧、失落等情绪中。
2.过分概括化
过分概括化是一种以偏概全的不合理的思维方式,它是个体对自己或别人不合理的评价,其典型特征是以某一件事或某几件事来评价自身或他人的整体价值。高中生的思维中有典型的“二元论”特点,非此即彼,非黑即白,对问题的看法比较单一,容易以偏概全。
如“大家都喜欢活泼的同学,不愿意跟内向的人交朋友”“他没有答应我的要求,一定是对我有意见”“老师上课时没有叫我回答问题,他一定对我不满意”“我不是一个成绩优异的学生,我真是一无是处”。
抱有过分概括化信念的个体,缺乏对事物全面、客观的认知,如果不及时进行修正,容易形成偏执型性格,产生自卑心理,限制人际交往,陷入抑郁、自责、抱怨、不满等情绪中。
3.糟糕至极
糟糕至极是一种把事物的可能后果想象、推论到非常可怕、非常糟糕,甚至是灾难性结果的非理性信念。即将某件事带来的消极影响放大,认为其一定是糟糕透顶的。
如“这次模拟考没发挥好,高考一定完蛋了”“要是没有考上理想的大学,我的一生就毁了”“这次如果没有当选为主持人,我可能一辈子都没有机会了”“我不能适应集体寄宿,高中生活真是糟糕透了”。
抱有糟糕至极想法的个体,常常会放大生活中的不利因素,认为正是这些不如意造成了自己目前的困境,或者会对将来造成不可挽回的影响。这将导致个体陷入焦虑、悲观、消沉、抑郁等情绪中而难以自拔。
三、修正不合理信念的方法
1.与不合理信念辩论
与不合理信念进行辩论,通过刨根究底的提问,不断揭示对方谈话中自相矛盾之处,从而逐步从个别的感性认识上升到普遍的理性认识,使得来访者发现自己认知中的谬误,产生顿悟,形成合理信念。
结合笔者在心理咨询中的一例个案,做如下分析:来访者成绩优异,但对每一次考试结果都不满意,认为“必须每个科目都发挥出最佳水平,不能有一点失误,这样才算是考得好”。
这是一种绝对化要求的不合理信念,是不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一旦考试没有达到自己的要求,便失落、自责,几乎每次考完后情绪都比较糟糕,考试时也非常紧张。通过与不合理信念进行辩论,引导来访者发现“即使是考到年级第一的学生,也并非没有一点失误,只不过他的失误相对更少而已”。通过这样的分析,来访者意识到自己之前的目标是难以实现的,正是由于自己的绝对化要求,产生了紧张、焦虑等情绪。随后来访者的信念发生改变,“平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注意审题,不跳步骤,答题规范,有时间要复查”。对于这样的目标,来访者表示很有信心能够做到,情绪有所缓解,学习的信心被调动。
从情绪“ABCDE”理论模型探讨转变的过程。诱发事件(A):考试出现失误;不合理信念(B):我必须每个科目都发挥到最佳水平,不能有一点失误,这样才算是考得好;情绪和行为(C):紧张、焦虑,考试发挥失常;修正后的信念(D):平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注意审题,不跳步骤,答题规范,有时间要复查;达到的效果(E):情绪有所缓解,学习更有信心。
2.寻找例外
寻找例外是通过找到与来访者不合理信念不一致的事例,帮助来访者发现自己所认定的并非事实,还有其他可能性。
结合笔者在心理咨询中的案例做如下分析:来访者在新班级交不到朋友,感到孤单和失落,认为“大家都喜欢活泼的同学,不愿意跟内向的人交朋友”,行为退缩,有自卑心理。
心理教师引导来访者寻找例外:“是不是每个内向的人都找不到朋友呢?有没有例外的情况”?通过觉察,来访者发现身边也有很多内向的同学交到了知心朋友,自己原本的想法并非是事实。一旦发现例外,来访者原本的不合理信念就松动了,接着进一步探讨形成不合理信念的原因,发现是自己给内向的人贴上了“无趣”的标签,认为大家都不喜欢与这样的人交朋友,当其他同学想跟她交流时,便退缩了,自然也就交不到朋友。觉察到自己的不合理信念后,来访者意识到只有撕下标签,尝试融入集体,才有可能发生转机。虽然刚开始会有些不习惯、不舒服,但相信自己能够做到,情况一定会慢慢变好。
从情绪“ABCDE”理论模型探讨转变的过程。诱发事件(A):难以交到朋友;不合理信念(B):大家都喜欢活泼的同学,不愿意跟内向的人交朋友;情绪和行为(C):自卑、失落,人际交往退缩;修正后的信念(D):内向的人也可以交到朋友;达到的效果(E):建立自信,克服恐惧,尝试融入集体。
3.挖掘自身的积极元素
针对糟糕至极的不合理信念,帮助来访者挖掘自身的积极资源,摆脱消极、悲观的思维模式,树立面对困难和挫折的勇气。
结合笔者在心理咨询中的案例做如下分析:来访者是一位高三学生,模拟考没发挥好,感到沮丧和消沉,在学习上失去动力,认为“这次模拟考没发挥好,高考一定完蛋了”。
对于来访者失落的情绪,心理教师表达共情,并建立信任的咨访关系。由于模拟考失利,学生对高考有退缩和逃避心理,甚至想要直接复读,心理教师尝试重新建立来访者对考试的自信心:“看来你对高考没什么信心,你一直以来都是这样吗?”来访者回顾前几次的模拟考,发现有时候也能考到理想的分数。从這一点寻找积极资源,引导来访者进一步觉察:一般什么时候会更有自信呢?来访者发现由于考场是按照前一次考试的成绩来排列的,如果考场里的同学相对实力较弱,觉得自己比他们强,就会发挥得不错;但如果前一次考得好,基本上就跟学霸在一个考场,就会觉得自己不如他们,考试成绩就很糟糕。
从以上的陈述中,我们发现来访者的不自信更多地源于与他人进行盲目的比较,一旦与“强者”过招,他就把自己变“弱”了。事情并非如来访者自己想象中那么糟糕,因为不管与怎样的学生在一个考场,自己的实力并没有发生变化,只是自己消极的想法限制了正常水平的发挥。最后来访者糟糕至极的不合理信念松动:“不盲目地与别人进行比较,要相信自己的实力,我高中三年并没有松懈,一直在努力,相信我也能有好的结果”。
从情绪“ABCDE”理论模型探讨转变的过程。诱发事件(A):模拟考失利;不合理信念(B):模拟考没发挥好,高考一定会失败;情绪和行为(C):沮丧、悲观、失落,对学习退缩和逃避;修正后的信念(D):影响高考成绩的因素中,实力更重要;达到的效果(E):相信自己的实力,对高考充满信心,情绪稳定。
合理情绪疗法对高中生心理问题的干预是有效的,但是在咨询中如果仅限于来访者所带来的一次性问题,并不能帮助他真正建立合理的信念。布置家庭作业,引导来访者在生活中不断去觉察、探索与运用,做记录并定期与咨询师进行讨论,是巩固咨询效果的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1]杨凤池.咨询心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51-52.
[2]郭念锋.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三级)[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7(1):143-147.
(责任编辑:吕 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