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自为的智慧管理之道

2020-01-07 00:53林卫红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20年12期

林卫红

[摘 要] 如何通过智慧管理,使每一名学生个体学会自我教育,走向自为,成为有爱心、有担当、有能力,全面发展的社会公民?这就需要教师要做好角色定位,意识到管理之基在于“情”、管理之术在于“精”、管理之本在于“度”。

[关键词] 管理之基;管理之术;管理之本

管理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教师在教书育人过程中,必然会涉及教学管理、班级管理等方方面面,学会智慧管理之道是每位教师必须学习的一门学科。

基于学生的教育主体的自为性,将科学化管理和人性化管理作为导向,讲求教育的原则和育人的规律,探寻教育真谛,积极运用智慧,寻找到因人而异的教育方式,使有效的管理成为循序渐进的过程,智慧引导每個学生通过自身的积极行动,从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不断走向自为,最终获得生命的成长,实现教育育人的终极目标。

一、管理之基在于“情”

俗话说,人以心为本,走心的教育最能打动人心。“人”是教育管理中最核心的要素。学生是成长中的“人”,教育的出发点是“人”,回归点也是“人”,因此教育就是激发生命、充实生命的过程。教育是奠定学生健康发展与完善人格成长的基础。没有情感,何来教育?何来管理?

目前由于独生子女、隔代养、留守儿童、单亲家庭、二孩等方面原因,或是学生的个性使然及处于网络时代,受很多不良信息的侵蚀和影响,不少的学生身体的发育出现青春期提前,心理断乳期和成长危险期,同时因为单亲家庭、原生家庭等原因,许多家庭的“爱”中既含有溺爱、偏爱,也出现失爱……综述这些问题,导致学生个性过于张扬,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严峻的挑战。魏书生曾这样说道:“把握教育的最佳契机,不断地传递着爱的信息,让他们在爱的包围中逐渐学会自尊、自信,引导着学生不断奋进,成为一个积极进取的大写的‘人,人人成为最好的自己。”因此,要打造走心的教育,以最优的投入获得最佳的回报。教师有“情”是管理取得成效的基础。

首先,管理“情”为先,就需要教师在教育实践中,满怀教育情怀。教师在进行学生管理时,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要把学生放在教育的中心,要把学生作为一个有思想、有需求、有情感的、独立的“人”来看待,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特点,要相信每个学生都是可塑的,把每个学生当作是独特的矿藏,用一颗热烈期待的心,从细微之处入手,加以呵护与挖掘,满足学生对爱的期盼和归属。要善于发现存在于教育中的种种问题,懂得理性去看待,以多种角度去思考、去分析、去解决,进行智慧管理,用爱点亮生命,用爱温暖心灵,去做学生生命中的贵人,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行。

其次,管理有“情”,更是需要教师在智慧管理中,给予心理关怀。情感的纽带是决定构建人际关系和谐的程度的重要因素,是促进学生个体自为性的必需“营养品”。它能满足学生成长需求、凝聚学生的心与力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引领学生懂得自律、自主,懂得自主管理、自我教育,获得自我发展。在管理中,教师与学生之间要系牢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纽带,搭建彼此情感沟通、心灵相通的桥梁,做学生的心灵导师,做学生健康成长的促进者。例如,在教学管理时,各任课教师除了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做好学生学习的导师外,还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摸索出适合学生成长的教育智慧,积极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家庭情况,用善于观察的慧眼,通过每个学生的细微表现发现其心理变化和思想动态。当发现学生身上出现各种不同的状况时,决不能凭一时的冲动,用过激的言语来斥责学生,也不能以自己个人的武断来取代事情真相,而应站在学生的角度进行冷静分析,用诚挚的心,真诚的爱,平等地与他们进行触及灵魂的沟通和交流。使学生在感受到教师的真诚与爱心的同时,获得愉悦的心态,感受到被肯定、被尊重的教育价值所在,懂得“尊人者,人尊之”的道理。促使学生在自我教育中,在尊重、关心、信任、激励中认识到问题的实质,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可能产生的不良后果,学会有意识的调控自己的情绪,学会应该怎样以自己的行动去关爱他人,学会自律,学会做人,及时督促自己努力去克服、改正,在纠正不自觉行为的过程中培养自觉性,塑造良好的品性。

二、管理之术在于“精”

有位哲人这样说道:“人的自我实现,是丰满人性的形成,是人种能达到的或个人能达到的最高的发展。”管理学家德鲁克在目标管理理论中也特别强调“自我控制”,他提出要用“自我控制”的管理代替压制性的管理。有效的管理之“术”是一种策略,是提升学生学会自控、学会管理,走向自为的策略。基于学生发展的管理之“术”,需要教师在事务性、协调性和策略性等教育实践中,从“道”的层面上去把握管理的精髓,确立正确的目标引领,注重挖掘各种教育资源,并有机地协调各方教育力量,寻求富有实践性的管理方法和技巧,做到精心、精细、精进,才能最终不断提高管理的效益。

首先,管理之术最主要的是落实教育的精细化管理。从宏观层面上说,要变理念为措施,变经验为常规,变优秀为习惯,真正使他律变为自律,学生能做到老师在与不在一个样,自觉地约束自己、规范个人行为,使班级管理走上规范化、精细化和个性化的轨道。从小处来说,如何通过建章立制,实现规则的具体化和指导性,帮助学生增强集体责任感与归属感。教师在进行课堂管理时,除了教给学生基础的学科知识外,还要在管理实践过程中积极建立课堂行为规范,让学生内心认同,并自觉遵从。因此,每位教师在新学期伊始,或是接手一个新的班级,最关键的是要思考:在新学期里准备重建或者修正哪些规则,让学生能够内心愿意并自觉遵从?同时如何通过重复强化,有效指导学生良好的课堂行为?还要不断思考、恰当处理课堂问题行为,不断提升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增强其生动性、趣味性的方法与技巧,促进课堂管理能力的提升。而班主任在班级管理时,做到精细化管理,就要落实教育的每个细节,如教会学生学会主动问好、主动表示感谢;值日生表的安排如何做到细则化,路队工作如何做到安静有序,座位安排如何实现滚动式,五分钟劳动如何快速、高效,如何更好地培养班干部,……这些都是班主任在班级精细化管理时需要思考的内容,以便更好地帮助学生建立“我是集体一分子,班集体是我家”的集体意识,激发学生的自我管理。

其次,管理之术最重要的是实现教育活动的精心有效。学生管理要达到自主管理的目的,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活动,丰富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真正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管理体制,真正实现人本,极力避免专断、约束等压制性的管理,注重培养学生的个人责任感和自律性,引导学生调动自我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具有自我管理的意识,学会自我约束,自我调整,发展积极的自我,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变“他律”为“自律”,达到造就人、成全人、发展人的最佳教育效果。如在课间文明的管理中,教师要积极调动智慧,充分发挥主导作用,采取示范、指导的做法,带动学生参与文明游戏当中,让校园的课间文化更具有生机,更有灵动性。各年段要做到疏导有序,既给予学生思想上的疏导,对课间不文明的违规行为进行督导、曝光,让学生愈加明白课间冲跑打闹的危害。又给予学生更多自主的活动空间,低中年级要注重教会学生玩文明的小游戏,充分利用红领巾电视台这个阵地,播放学校自行拍摄的《课间文明游戏》《古早的游戏》等视频,通过直观、形象的介绍,让学生懂得可以利用学校连廊上设计的跳房子、跳格子的游戏项目开展文明课间活动;高年级则是要引导学生自主管理学生的活动,自主安排活动,自主制定规划,激发设计游戏的意识和热情,鼓励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多观察,多思考,再设计出一些有意义的游戏。各年级的教师积极配合年段做好课间活动的评比,各段也设立年段课间督导员,对年段学生的课间文明活动进行督促和协助,提高年段课间文明督导的实效。

最后,管理之术最关键的是注重管理策略的精进与提高。这就要求每位教师在教书育人中,要不断学习掌握教育规律,形成积极的思维习惯,不断精进教育教学的管理策略,使之发挥最优管理效果。作为年段的管理者,每个年段长就应该意识到教育是一个整体,一个系统工程,每一种管理都建立在教育的系列化延续性,每一个年段的常规管理,侧重点各不相同,需要积极建立长效机制。低年级重在帮助学生建立基本的规则与秩序的意识,在于教师手把手地辅导;而中年级重在强化养成教育的同时,培养学生自主管理能力;到了五六年级,则是帮助学生树立归属感,培养自我教育能力。当各年龄段学生德育管理目标明确后,才能依据管理的系列化和延续性,通过家、校、社三位一体的建设,举学校、集体和社会之力不断提升学生自我控制的能力,从而达到促进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能力提升的目标。

三、管理之本在于“度”

每个学生都是充满独特个性的、鲜活的个体,都是具有可塑性的个体。学生个体的成长与发展取决于学生这个受教育主体的能力和需要。在教育过程中,不能否认的是,学生个体是存在差异的,经常会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后进学生在行为表现上经常出现反复。对他们的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许多教师往往为自己的辛勤付出没有得到回报,而产生急躁心理,无法静下心来认真思考教育的有效办法,导致出现了一些不应有的教育行为,甚至引发一些不必要的教育后果。近年来,教师惩罚学生引发的争论事件层出不穷,如山东日照某班主任用课本拍打逃课学生,被学校停职一个月,同时取消评优并师德考核不及格,学校还给予解聘,并将其纳入信用“黑名单”。

因此,管理之根本需要适度的惩戒,具有控制学生自为性和为他性的“度”,让学生在被管理时也能感到能接受,感到舒适,才能真正提升教育管理的成效。于是,管理有“度”成了教师教育理想教育的共识,成了丈量教师教育情怀的一个重要尺度,也成了教师实施智慧管理策略的方向盘。其实,适度的惩戒应是有法可依的。在我国《教师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中都规定禁止对学生进行体罚、变相体罚。最近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義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提出,“制定实施细则,明确教师教育惩戒权”,教育部发布的惩戒令中也提到,在一个优秀教师的字典里,不应该有“奇葩学生”“问题学生”等概念。教师不得体罚学生,但可依法“教育惩罚”。

管理有“度”首先就在于教师真正把握好适度惩戒的具体方式。也就是说,教师把握好教育惩戒这个“度”的前提是充分考虑适用惩戒的具体方式,需要教师保持良好的教育心态,遵循学生心理的发展过程,紧紧抓住面向全体的预防性教育和针对个别的矫正性教育的两个教育重点。对待表现后进的学生不另眼相看,不轻言放弃,而是给予积极的引导,力求做到“四宜”,宜冷静应对,戒急火攻心;宜积极引导,忌全盘否定;宜注重长效,戒急功近利;宜积极引导,忌全盘否定,寻找适用惩戒的具体方式,让教育真正给予学生成长犯错的权利。例如,发现班上的学生偷窃、甚至与同学大打出手时,怎样做才能帮助学生养成较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完善的品格,避免其失范行为再次发生?这就需要教师在进行适度惩戒前,走进这个事件的背后,了解学生有这样的行为是否是因为该学生自身自控力差、定力不足等自身因素导致?是否是因为家长外出或是不够重视导致,或是是否存在其他可能影响学生精神和情感的因素等,如父母离异,父母分居等,这些外在因素使这些学生疏于管教,产生情绪上的波动?在教育过程中,积极寻找学生情绪波动的根源,及时诊断,制订切实可行的帮教措施,积极开展生动的、富有教育的惩戒“方式”,如让学生进行自我反省,采用正向的加分方式(参加志愿服务,为班级、家人做一件事等)引导其积极弥补过错。同时注重家校共育的和谐性,让学生在家校共育中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这些积极的教育手段就是对学生的正确引导,会让学生内心产生触动,萌发自觉改变自我的良好愿望,学会控制自己的思想,学会自我的抉择,懂得调节自己的行为,克制自己不应有的行为和情绪冲动,抗拒来自内心和外部的干扰,自觉遵守纪律和规范,初步树立规则意识和学习与人合作纪律意识,培育与人为善、诚实守信等优秀品格。

管理有“度”更在于教师建立学生内化自省、自我发展评价机制。在管理中,要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要以学生自为为导向,关注学生个体的差异,尊重他们的人格,创设浓厚的教育氛围,积极建立具有激励、导向功能的评价机制,采取“马蝇效应”和“蝴蝶效应”等心理暗示方法,通过激励、唤醒和制度约束,用科学有效的激励给学生自我成长的空间和时间。既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又让学生得到情感的滋养,引导学生学会对自我的思想和行为表现给予正确的评价,激发向上、向善的动力,让学生实现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承认、被认可、个人成长等,达到自我管理,自立自控、自知自觉、自愿自发,做最好的自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每天睡前进行三问:“我的品德进步了吗?我的学习进步了吗?我的表现令人满意了吗?”以及每天进行课堂表现的“四想”:想自己是否真正做到尊重老师了?想自己是否影响同学学习了?想自己是否体会到父母的用心良苦了?想自己的学习是否不断进步了?逐步建立“自己的进步自己夸”“今天的我和昨天的我比,明天的我会比今天的我更棒!”的思想,不断强化主体意识,正确认识自己,悦纳自己,更加主动地、自觉地调控自己的意识和行为,增强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的决心与能力。

教师还可以积极树立榜样,开展“美德之星”“礼仪之星”“进步之星”“身边的榜样”的评比,把他们的照片和事迹张贴在宣传栏,以此激励学生学习身边的榜样,崇尚美的德行。通过正面强化,提高学生自我评价的能力,使之产生自我教育的愿望,敢于向自我的不足挑战,向自我的缺点挑战,有勇气战胜自我,更加有自信、有动力、有行动。同时,更是将自己摆在集体、社会中的位置,懂得如何改正自我,学会如何挑战自己的不良习惯,与自己比,与同伴比,不断完善自我人格,发展积极的自我,他们的自我价值最终得以实现,成为明礼仪、勇担当、爱学习、讲诚信的好学生。

(责任编辑:文 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