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回归与价值重塑

2020-01-07 00:45鲍成中
湖北教育·综合资讯 2020年11期
关键词:工业化智能化生命

鲍成中

2020年世界经济论坛上发布的《未来学校:为第四次工业革命定义新的教育模式》中指出:“今天的很多儿童在未来将从事的是新型的工作。这些工作是什么,我们尚不得知,但能确定的是,这些工作大多数与数字技能、社会情感力高度相关。”我们的教育需要做出变革了,因为目前的教育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育模式已经与未来社会不适应了。然而,突如其来的一场全球性的新冠肺炎疫情,加速了这个教育变革的到来。目前,全球约有4亿名学生宅在家里上网课、线上学习,这是未来全球智能化学习的一个雏形的呈现。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疫情”的“世界大战”中,教育的“智能化”表现,让我们看到了未来教育的样态。当今世界,工业化教育模式的“三中心主义”,即以教师中心、教材中心、教室中心,已经不适应新社会形态的发展需要了。今天,在我们从工业化社会走向智能化社会的时代,教育也要從工业化模式走向智能化模式。因此,疫情之后,我们该如何办学校?这是我们教育人必须要重视的战略性问题。

坚守三个回归,让教育成为真正的“为人的教育”

(一)回归生命。教育帮助一个个生命从自然人变成社会人,让每一个生命具有丰富的精神世界。因此,教育与生命是一体的。生命是教育的缘起,没有生命,也就谈不上人类社会,更谈不上教育了。但是,自从学校诞生后,教育与生活逐渐脱节,生命教育逐渐淡出视野。工业化社会把人变成了物化的工具人、经济人,脱离了人作为人的价值旨归。片面的智慧观,导致了教育中生命的缺位,违背了教育的初心。“从生命发展的角度来看,教育的本质应该概括为提高人的生命质量和生命价值。”因此,这次全球性新冠肺炎疫情,给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我们必须重视生命教育,敬畏生命,不仅要注重个体的生命,也要敬重他人的生命,包括自然界的一切生物,学会与大自然和谐共处。

(二)回归生活。这次疫情,给我们呈现了教育与生活的关系:教育不仅发生在我们的生活中,生活本身就是最真实、最生动的教育。因此,教育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回归于生活。生活是教育的内容,生活是知识通向智慧的桥梁。教育脱离了生活将毫无价值和意义。教育本身就是一种激励与奖赏,赋予人类丰富的精神生命,让人类以富有的、被尊重的方式生活。陶行知认为,教育与生活是同一过程,教育含有生活之意,教育必须和生活结合起来才能发挥作用。周洪宇认为,教育含有生活的意义,同时,生活也具有教育的意义,它们是一体的,不可分离。在智能化社会,互联网将万物互联,教育回归生活,教育才能真正走出工业化流水线的模式,走向个性化、生活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全球化。

(三)回归实践。学习有认知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在工业化教育模式下,过分极端地重视认知性知识的灌输和识记,忽视了实践性知识的学习,忽视了学生的参与体验。“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核心旨趣,是由‘知识教育回归‘生命教育、由‘接受—记忆回归‘体验—理解”。教育回归实践,才是教育的本来面目。因此,在智能化社会,学习要从工业化教育模式的“身心分离”的二元认知观回归到“身心一体”的一元实践性认知观。教育要回归实践,是建立在具身认知的心理学基础上的。教育回归实践更加注重生理体验与心理状态之间强烈的联系,注重体验与参与。

坚持四个重构,让学校成为真正的“有人的学校”

(一)重构学校。未来的学校不会消亡。未来社会上将会出现多种形式的学习中心,而这种学习中心不会取代学校,而将与学校形成一种融合性的教育形式,即“学校+学习中心”的模式。未来的学校更像是开放式的学习体验和办公场所,就像博物馆,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在高度智能化的学习网络平台上完成自己的个性化学习。

(二)重构课程。课程是教育的核心和载体,有什么样的课程就有什么样的教育。课程是一个时代的载体和缩影。未来的课程将是数字化的课程、是回归生活世界的课程、是“人机结合”的课程,未来的课程就是让学生实践自己的生活、丰富自己的生活、创造自己的生活。而且,未来的课程将是多元且个性化的课程。“基于当下的5G通讯以及未来实时协同的全球移动互联,未来学校的课程资源将更为丰富与优质。全球名校、名师、名课以及名伙伴将成为每一位学习者的课程资源常态。”未来的课程要实现知识与生活、知识与社会、知识与实践的联合、融合等。同时,未来的课程将会与技术深度结合,将要解决工业化模式下教育的同质化和幼稚化问题,实现智能化模式下的个性化和因材施教。

(三)重构教师。在智能化时代,教师借助人工智能互动、虚拟教学、智能评阅管理等功能,将实现教育教学的智能化和迅捷化。教师的部分工作被智能机器人代替,但是教师的情感不能被代替。因此,教师的职业不会消失,但教师的工作方式会发生一些变化。未来教师的工作,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而是以组织儿童的学习生活为中心,在短暂的文化启蒙之后和经常性的无形的精神启蒙之中,让学生尽可能地自己做、自己学。正如顾明远所说:“在教育中,技术永远只是手段,不是目的,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过程中,必须遵循教育发展的规律。智能时代,不是让机器替代教师,而是教师的角色要进行转型,机器辅助教师实现机械性工作,教师更关注学生作为‘人的精神构建和成长。学生的成长需要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教师的指导与帮助。” 从一定意义上说,未来教师将从教导者的身份转变为引领者、组织者、促进者、帮助者和合作者。

(四)重构学习。在工业化的教育模式下,学习被窄化为文化知识的学习,忽视或者不重视实践性知识的学习。在智能化社会,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字素养、数字能力、数字伦理等。同时,学生还要具有科技素养和人文素养。互联网的本质是开放与共享,这使得学习突破了边界的限制,使人类进入一个“泛学习”的学习社会,时时学习、处处学习、个性化学习成为未来学习的重要特征。同时,未来的学习将从肤浅的学习走向深层次的深度学习,将从单一的学习走向混合式的学习,将从注重知识的积累走向能力和素养的提升。因此,在未来,教育要重构学习,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激发学习动力,让学生把知识资源转化为知识资本,实现终身学习。

坚决以关键能力为抓手,让学生成为时代领跑者

新冠肺炎疫情暴露了教育的一些问题。但是,这些问题是社会转型时期的问题,我们只要抓住人类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在人类向前奔跑中不断调整姿态,就能达到我们的目的。因此,面对智能化社会,我们教育应该从何处发力?笔者认为,我们应该抓住“智能化社会需要什么样的孩子”这一核心命题。我们要站在未来思考今天,我们如何为未来做准备,如何让学习真正地发生。如何让我们的孩子在未来更具创新能力,如何让我们的孩子适应未来领袖的角色和地位,这就是我们当前教育的大势和历史责任,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身上沉甸甸的责任。

总之,一场突然的传染性疾病改变了我们的教育生态。后疫情时代,我们的学校将会呈现出一种崭新的教育形态。在未来,能力至上,将是学校教育的核心主线。激活个体,将是学校的主要任务。从个体价值到集合智慧、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创造、从孤立分离的组织到万物互联的社区中心……人,将是学校的中心。

责任编辑/王娜娜

猜你喜欢
工业化智能化生命
智能化战争多维透视
关于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意见
印刷智能化,下一站……
《新型工业化》征稿启事
工业化失败的国家缺了什么?(上)
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化站所初探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工业化住宅渐行渐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