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 凯,张景伟,李 煜,徐方超,李书博
(太康济民骨科医院关节外科,河南 周口 461400)
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是骨性关节炎的一种常见类型[1],为了探究单髁置换术的治疗效果,本研究对2018年1月至2019年2月在太康济民骨科医院行单髁置换术手术治疗的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2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患者24例,男10例,女14例;年龄40~71岁,平均(59.18±5.03)岁;均接受单髁置换术的治疗。
患者取平卧位,釆用硬膜外麻醉,患者保持体位不动后,将其患侧的大腿置于托物架中,随后进行消毒和铺巾,并使用止血带对患者出血部位进行止血。作纵方向切口约5 cm于患者髌骨内侧,可见患侧关节腔滑膜水肿,并有增生的现象,前交叉韧带尚保持完整状态。切开后,清除股骨内髁、髁间窝等部位,并切除半月板。截取胫骨的近侧,选择与其大小完全相同的假体(水泥型)并放置于筋骨平台,对衬垫的厚度进行测量。完全截除股骨后踝,并移除截取的模板,对关节进行彻底的清理。安装修整模板,凿干净骨赘,使胫骨衬垫可以完全容纳。当关节稳定且无互相撞击等现象发生时,即可进行骨水泥的铺垫。于胫骨表层钻孔,将少量骨水泥覆盖其表面,随后放置胫骨假体,注意压紧。然后在假体的凹面或股骨表面的钻孔内覆盖少量的骨水泥,再安装股骨假体,注意压紧。将多余的骨水泥刮除,等待其硬化。当膝关节保持稳定且假体活动正常时,便可冲洗并置管,逐层缝合。
术后12个月随访,比较术前与术后12个月患者的KSS临床评分、KSS功能评分、膝关节活动度、膝关节HSS评分、生活质量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应用SF-36健康简表,包括社会功能评分、躯体功能评分、角色功能评分、认知功能评分,各项评分满分均为100分,分数越高则表示生活质量越好。
24例患者术后12个月各项生活质量评分均较术前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4例患者术前术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分
24例患者术后12个月KSS临床评分、KSS功能评分、膝关节活动度、膝关节HSS评分均较术前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4例患者术前术后临床各项指标比较
骨性膝关节炎是膝关节损伤引起的膝关节面软骨病变,是一种慢性骨关节疾病。主要的临床症状是膝关节疼痛、膝关节功能障碍,部分患者可表现为关节肿大、积液等。骨性膝关节炎的发病和患者的年龄、性别、种族、社会因素等有关,有研究[2]认为,骨性膝关节炎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发病人群多为中老年人,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患者中约有35%~50%存在临床症状。骨性膝关节炎的病因现阶段尚未阐明,一般认为其致病因素为年龄、性别、体质量、关节损伤、骨密度等方面。1)年龄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关节积累劳损,常出现关节退行性病变,导致骨性膝关节炎;2)性别因素:骨性膝关节炎对男女皆有致病效应,以女性的发病率较高,尤其是月经闭经前后的女性,其发病率高,可显示骨性膝关节炎与女性的体内激素水平变化有关联性;3)体质量因素:体质量较大的人群患病率高,这是由于肥胖人群的关节承受力比正常人高,加重了骨关节的负荷,促使骨性膝关节炎的发生[3-4];4)骨密度因素:当体内骨密度下降时,关节软骨的骨小梁变薄、变硬,关节所能承受的负重会锐减,因此骨质疏松患者较易发生骨性膝关节炎。关于骨性膝关节炎的治疗,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保守治疗主要为使用镇痛消炎药如非甾体抗炎药物或使用透明质酸钠注射到患者关节腔内等[5-6]。本文探究的单髁置换术是手术治疗的一种,单髁置换术约出现于19世纪的中期,在其发展的初期,因为外科手术技术非常不成熟且假体的设计违背合理性等原因,致使患者术后的修复率较高。随着外科技术的进步、假体的换代,单髁置换术的远期疗效逐渐显著,患者术后住院时间缩短、并发症的发生率降低、膝关节活动度增大,有效改善关节的功能障碍、降低患者感染率等[7-8],本研究结果显示,患者术后12个月的各项生活质量评分、KSS临床评分、KSS功能评分、膝关节活动度、膝关节HSS评分均优于治疗前,表明单髁置换术具有较好的中长期效果,安全度高,患者关节功能恢复效果显著。
综上所述,单髁置换术对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患者有着良好的治疗效果,能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促进患者膝关节功能的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