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中国话语体系在理论创新和文明互鉴中强起来

2020-01-07 19:31傅守祥
天水行政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社会科学话语哲学

傅守祥

(温州大学人文学院,浙江 温州325035)

在2016年5月17日召开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强调要加强话语体系建设,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不断增强我国的国际话语权。哲学社会科学的特色、风格、气派,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实力的象征,是成熟的标志,也是自信的体现。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是新时代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崇高使命和重大责任。

一、立足实践的理论创新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离不开主体性、原创性和个体性,既不能简单模仿“跟着走”,也不能一味解释“照着说”,更不能刻板照搬“描着写”,必须具有立足现实超越现实的理性思维和学术创新,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重大政策、重大问题开展研究,切实提高研究的前瞻性、针对性、时效性和实用性。相较于最近40年里我国硬实力的突飞猛进,包括哲学社会科学在内的软实力亟需大力提高;在这个提升与赶超过程中,我们必须吸收借鉴人类创造的有益的理论观点和学术成果,更要特别注意改变那种“言必称欧美/日苏”、用西洋理论来“裁剪”中国现实的状况,避免因“套用”西方学术体系而产生的“水土不服”。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非常具有紧迫性和重要性,中国的大国成长需要理论支撑,需要自己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和战略理论家。揭示一条规律是创新,提出一种学说是创新,阐明一个道理是创新,创造一种解决问题的办法也是创新。哲学社会科学最重要的是提供方法论,它兼具两个主要功能:一是咨政功能,提出具体的政策建议;二是谏政功能,提出批评和纠正错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亟待提高,最重要的任务是鼓励大胆探索,推动理论创新,活跃学术空气。加强对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研究,加强对“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研究,加强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研究,让实践升华为理论成果,让理论成果指导引领实践。

简言之,创新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必须立足中国实践,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在充分融汇理论资源的基础上增强思想的原创性。创新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必须能够解答和研判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阶段性发展任务的变化等一系列现实难题和未来走向,深刻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新时代独有的精神气质,在各个学科领域中结合现实发展需求提炼出更多能够展现时代精神、解答时代问题的新思想、新理论。

综观人类社会发展史,每个时代都有体现其时代特征的话语体系,每个社会也都有表征其价值取向的话语体系。中国话语体系是中国发展、中国道路的理论表达,是中国经验、中国阐释的理论提升,体现走向全面现代化的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新时代,我们要坚持继承性和民族性、原创性和时代性、系统性和专业性,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让中国话语体系在文明互鉴中“强起来”。遗憾的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仍面临“大而不强”“杂而不精”等问题,中国话语体系构建仍然任重道远。所谓“大”,主要体现在我国是哲学社会科学大国,研究队伍、论文数量、政府投入等在世界上都是排在前列的;所谓“不强”,主要表现在学术命题、学术思想、学术观点、学术标准、学术话语上的能力和水平总体不高,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在国际上的声音还比较小,一定程度上还处于“有理讲不出、讲了传不开”的尴尬境地,与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极不相称。

二、深化开放的文明互鉴

随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及共建“一带一路”的深入推进,中国与世界各种思想文化交流更加频繁。在深化开放中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中国,与世界人民携手应对共同挑战、共享美好未来,这既需要经济科技力量,也需要文化文明力量。在这种情况下,推动中国话语体系“强起来”,让世界了解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有利于推动世界更好发展。

目前,由于哲学社会科学的一些知识与主流价值观、主流意识形态以及主流政治思想的结合还不够紧密,必须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构建哲学社会科学的大方向。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突飞猛进,财富分配、资源使用、发展模式、环境制约等问题也变得越来越突出,亟待中国社会科学工作者望闻问切,开方抓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是社会的“医生”,其价值作用的发挥比以往任何时期更重要,更迫切,更需要创造。只有立志做大学问、做真学问,从现实中找问题,在实践中寻答案,在创新中求突破,才能不辱使命,不负担当,在世界叫响“学术中国”“理论中国”。

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壮大和强盛,离不开内在的学术创新和外在的文明互鉴。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激发人们创新创造活力,最直接的方法莫过于走入不同文明,发现其优长,启迪自己的智慧。文明互鉴已成为国际社会的普遍期待,也是我国推进全球治理改革的重要理念。因此,必须坚持深入了解西方学术、思想和舆论的关注点,吸收借鉴西方话语体系建设的有益经验,吸收有助于人类社会繁荣发展的文明成果,在充分借鉴国际话语风格和表达方式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构建具有较强国际影响力的中国特色新型话语体系;要综合考虑世界各国文化文明特点,善于运用国际学术界、理论界、智库界易于理解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解读中国实践、阐释中国经验、传播中国声音,努力提高智库成果的国际认同度和国际传播力,不断增强中国的国际话语权;要在更大范围内推动国际交流合作,以良性的对话增进互信、促进合作,以思想共同体建设促进国家对外开放合作迈向更高水平,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引领性的中国贡献。

哲学社会科学要完成构建中国话语体系的历史使命,需要改革管理制度,把握好导向,培养踏实、严谨和健康向上的学术精神。从文化自信的角度看,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有责任说清楚中国的问题、发展方向和发展路径。近年来,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逐渐从解释政府政策转变为独立思考,提出对现行政策的批评和新的政策建议。吸纳和借鉴外国的先进文明,而不是照搬照抄,是我国国家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原则,但做到这点并非易事,要有决心、耐心和恒心,还需要包容开放的情怀与战略,坚持利用他者的眼光反观自身。简言之,话语体系建构既需要中国智慧也需要西方经验。

三、大有作为的中国话语

中国道路如何更好地被国民认同、被世界理解?如何将中国的道路优势转化为话语优势?伟大的时代呼唤构建更加科学有力的话语体系,这就要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

在推动当代中国话语体系的构建中,要重视突出民族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和世界历史三个基本维度。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和发展,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实现了从革命到建设的变革,同时也创造出认识自身、反映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概念和思想体系,逐渐形成了当代中国话语体系的表达范畴。建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并将之作为观察主体、阐释主体、传播主体,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通过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增强国际社会对我国发展道路的理性认识和对中国特色发展模式的认同,是当代中国话语体系建构的现实旨归,也是当代中国话语体系充满生机活力的内在依据。

我们应从文明互鉴与文化共存的高度来理解不同的理论与思想,对外来观念加深理解的同时,也要把一个真实的中国介绍给世界。总体来说,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走向世界的总量不够而且存在某种程度上的对话“逆差”与交流“赤字”。因此,在加大加强未来的跨文化交流的同时,我们需要警惕盲点和偏见,避免单一思维判断,自觉培固优秀传统基因和跨文化视野;要以外国人容易理解和接受的方式提高述说、阐释与传播的效力,尽可能促进平等的深度交流。让中国话语体系“强起来”,既是适应中国软实力发展的内部需求,也是满足世界对中国发展“奇迹”的好奇心。中国话语体系的倾力建构绝不等于自我表扬,要敢于坦言存在的问题与挑战;要讲好中国人的成长故事,还要解释中国向世界要什么以及中国又能带给世界什么;要以对话的方式去讲好每一件事、每一个观点。唯其如此,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包括话语体系才能更好地“走出去”、被越来越广大的世界所认同和理解。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之年。要围绕新中国成立70周年,在研究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改革开放深化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方面不断取得新成果。同时,要站在规律性、时代性、百年变局的新高度,深入研究我们党应对风险挑战的理论思考和政策主张。改革开放40多年来,尽管我国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等领域取得了重大成就,形成了一些叙述中国道路、中国制度、中国经验、中国文化的概念、思想、观点,但是还未形成完备、融通、有内在逻辑的话语体系、学术体系、思想体系,更没有能够让中国的话语体系走向世界进而产生广泛、深厚的国际影响。因此,我们必须坚持与时代同步、用明德引领风尚、以文明互鉴为途径,积极做中国话语的创新者、世界学术的贡献者,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更大贡献。

在新时代,我们要增强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守护、反思和发展本民族的文化与思想,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的思想指引。我们要以实践为基础,以问题为导向,立足现实需求,创新话语体系,为事关高质量发展的一系列重大命题提供解释框架,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政策工具,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理论范式。简言之,中国话语体系“强起来”的鲜明标识是:不仅要让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国”,还要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以便让世界更清晰全面地知道“发展中的中国”“开放中的中国”和“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

猜你喜欢
社会科学话语哲学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河北农业大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喜报
我刊获评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期刊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菱的哲学
小包哲学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
“那什么”的话语功能
社会科学总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