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保定技师学院 齐鸣
职业教育是指让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所以技工教育必须为社会和经济建设服务,培养合格的高素质劳动者,满足和促进就业需要。技工院校的专业建设,体现着学校的整体水平和基本特色,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培养合格的技能人才的重要工程。
技工院校在“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指导下,紧密结合区域经济现状、行业的需求以及学校自身条件设置及调整专业结构,使学校适应社会的能力不断增强,为服务地方经济做出了很大贡献。进行专业建设应遵循以下原则。
技工院校培养的人才,首先必须符合区域或行业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岗位实际能力的需要,满足受教育者的个人需要(如就业机会、就业环境、社会地位、工资待遇等)。所以技工院校进行专业建设,必须与学校现有师资队伍现状、教学设施、未来资金投入等条件以及发展目标相适应。
专业是教育部门根据劳动力市场对从事各种社会职业的劳动者和专门人才以及学校教育的可能性所提供的培养类型。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在于其与职业的紧密相关性,按照教科文组织的建议,职业教育“以围绕核心知识、能力和技能课程为基础,包括组织、规划和企业经营等能力课程,以及与整个职业领域有关的社会与经济问题的课程”“具有跨学科性,因为现在许多职业需要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传统学科范围的知识和技能”。由此看出,技工院校在进行专业建设时,必须以其职业性特点为前提进行培养目标、教学模式、课程结构、教学方法等方面的设计,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
专业建设首先应考虑社会需求,但同时也要结合学校现有师资、教学资源以及人才培养经验的积淀等要素,谋划好专业发展方向,重点打造突出院校优势的主干专业、重点专业、名牌专业,不搞大而全、小而全的专业建设。只有充分发挥区域内的“品牌效应”,才能提高办学效益。
专业建设中还必须突出规范性原则。在专业设置、专业名称、培养目标、专业学制、课程设置、教学大纲等方面必须符合国家或主管部门的有关规定,只有在办学过程中尤其在专业建设过程中执行有关制度和规范,才能保证办学质量,提高社会影响力。
专业建设要考虑专业布局的合理性。即围绕学校办学特色,保持某些专业的相对稳定性,这样有利于师资队伍建设,有利于发挥实验实习设备的作用,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利于指向某些主导产业,扩大学校影响力、发挥品牌效应。
社会对技工教育是以其就业能力作为评价标准的。由于区域经济的发展与行业特色对人才的要求有所不同,故对于学校在专业设置、培养目标要求、评价标准等方面也存在着一些差异。如我校依托长城汽车有限公司,考虑区域经济发展对专业及技能人才的需求而设置专业,主要考虑因素有地方的产业结构、人才结构、就业状况、生源素质等。
专业建设是学校的重点工作,是系统工程,其主要内容应包括市场调研与分析、专业设置或调整、培养目标确定、教学开发、师资队伍建设以及相应的资源配置、专家论证等。
设置什么样的新专业,专业设置是否合理,是否能满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进行市场调研,出具分析报告。此项工作应由学校专门机构的人员实施。信息来源:学校招生就业办公室、学校专业建设委员会、专业咨询委员会以及政府机关有关部门。
根据分析报告,由专业建设委员会组织有关人员,结合学校资源状况以及劳动力市场的需求,确定新开专业或需要更新改造的老专业。
根据调研与分析结果,写出人才培养方案。按照专业目录要求,确定或修改专业名称;制定培养目标;提出专业技能、能力目标或专业方向;开发或修订教学计划;进行课程设置;编写教学大纲;配备相应的教学资源等。
一定要明确所设专业在未来职业生涯中的社会角色,所要达到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素质结构的要求等。一定要突出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强调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结合学生知识能力基础和身心发展水平,准确构建专业培养目标。
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明确达到目标所需要的知识、技能、职业态度等,按照技术性、实践性、先进性原则进行课程设置,课程内容的选择以及内容的排序方式应遵循心理学、学生学习背景、逻辑顺序等。
教学模式是正确反映教学客观规律,有效指导教学实践的教学行为规范,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理论指导下,开展教与学活动中各因素之间稳定的关系和活动过程的结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