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干部提升能力的生动教材
——“习近平在福建”系列访谈实录的启示

2020-01-07 22:48:50田玉珏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020年12期
关键词:宁德年轻干部同志

文_ 田玉珏

(作者单位: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科研部)

(责任编辑 吕红娟)

2020年10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发表讲话,集中阐述了年轻干部要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问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之际,面对“两个大局”,突出强调年轻干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而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的领导实践和成长经历,为干部成长提供了学习的样板。

习近平同志从1985年6月到2002年10月,在福建工作17年多,从经济特区厦门的副市长,到贫困地区宁德的地委书记,到省会城市福州的市委书记,再到省委副书记和省长,一步步成长为党的高级领导干部。“习近平在福建”系列访谈实录通过对当年与习近平同志共事、交往同志的访谈,在这些方面作了真实记录。

习近平同志到福建工作以前,已经过陕北黄土高原梁家河七年知青岁月的磨砺,期间担任一年多的大队党支部书记,后经过清华大学四年集中学习的熏陶,经过两年多中央军委办公厅秘书工作、三年冀中平原农业县河北正定县委副书记和书记的历练。从领导一个百人的山村到领导几十万人口的县,他已经积累了比较丰富的领导工作经验、突出的工作能力。用中组部原秘书长何载的话说,那时他已被认为是“栋梁之材”。他到福建工作,正值改革开放全面铺开、向纵深推进之际,充满挑战的工作岗位为他锤炼和展现领导能力提供了新的舞台。

一、勤于学习求知

人非生而知之,提升能力和修养,唯有学习,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向专家学习、向有经验的同志学习,对担负领导责任的干部尤其如此。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3月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大会讲话中强调要坚持学习、学习、再学习,就是这个道理。

习近平同志读书从来不受时间、地域所限,白天不下乡的时候,会准时到办公室,看文件、看材料,找人谈话;业余时间就在家里看书。到基层调研也一定带上书,哪怕再忙也要抽出时间学习。在宁德工作期间,他有一次到古田县调研,晚饭后询问时任县委书记蔡天初,能不能找一本《古田县志》,他想读一读。蔡天初回忆道,当时请办公室同志找来一本民国时期出版的县志,以为这样就“交差”了。没想到转天清早,习近平同志就对他说,古田县志实际有三个版本,一本是民国的,一本是清朝乾隆年间的,还有一本是明朝万历年间的。可见,习近平同志读书,绝不是浮皮潦草,而是看得很深入,了解来龙去脉,甚至是“前世今生”。他还经常对身边工作人员说,日常读书应当多看地方志,可以从中了解一个地方的历史变迁,对开展工作有助益。这也体现了习近平同志的读书方法。

习近平同志读书涉猎广泛,最推崇的是马列原著,当年与他有过交往的厦门大学学生张宏樑在访谈中说,习近平同志经常与厦门大学师生共同学习讨论马列原著,分享自己阅读《资本论》的情景和感悟。在宁德期间,为了提高领导干部的理论水平,习近平同志还专门组织地委理论学习中心组读书班,要求大家注重对理论知识的学习,通过学习不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和综合素质。

在习近平同志看来,学习的重要性不仅在于“修身”,即提高个人修养,还在于“治事”,能够更好地指导工作。在厦门工作期间,他向洪卜仁等专家请教厦门历史,为了制定《1985—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他带队专程到北京登门拜访于光远等学术专家。他参与和指导不少研究会工作,比如,在厦门指导经济研究会,在福州指导城市科学研究会和领导科学研究会,担任省青年领导科学研究会名誉会长,组织编写出版了多部著作;他还长期担任省委党校创办的《领导文萃》杂志顾问,在创刊号上发表《谈领导》一文。在省委省政府工作期间,他策划组织多种形式的专家咨询顾问团,如经济社会发展顾问团、“数字福建”顾问团、国际顾问团、法律顾问团等,其中既有知识渊博的学者型专家,也有很多一流的实务型专家,为福建发展出谋献策(中央党校采访实录编辑室:“习近平同志不仅重视调研、躬行调研,而且讲究科学调研、高效调研”,《学习时报》2020年7月24日)。

二、精于调查研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调查研究不仅是一种工作方法,而且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得失成败的大问题(习近平:“谈谈调查研究”,《学习时报》2011年11月16日)。习近平同志每到一处工作,总是调研先行,通过调研了解实情、接触群众,在宁德时走过了100多个乡镇,在福州时每个县至少去过4次以上,在省委省政府工作期间6年5到长汀、7下晋江,到侨乡福清调研66次,真正实现了调研广覆盖、深探访、察实苦、解实难。

习近平同志善于通过调查研究掌握实际情况,推动战略部署的制定和实施。1988年,他到宁德上任不久,在地委、行署班子及老同志见面会上,面对大家对于实现“三大目标”的热切盼望,沉稳地表示要把老同志的建议和干部群众的问题放在心上,走出办公室,到基层去寻找思路,到基层去寻找答案(中央党校采访实录编辑室:《习近平在宁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20年版)。7月初到8月初,习近平同志在当地干部陪同下一个县一个县地跑,把宁德下辖9个县市全部跑遍了。那时候,宁德寿宁县下党乡是全地区四大贫困乡之一,没有公路,没有电灯,生产、生活全靠肩挑背驮,群众生活极其艰难。习近平同志和地直有关部门同志从寿宁城关出发,车子开到没有路的地方,他就带着大家顶着炎炎烈日、冒着酷暑,脖子上搭着毛巾、头上戴着草帽,沿着崎岖坎坷的山间小路,徒步2个多小时才到达下党乡下党村,沿途都要靠乡党委书记杨奕周用镰刀为他们“披荆斩棘”。他当时非常感慨地说:“下党这个地方,我来了一次,一辈子都忘不了。下党不摆脱贫困,我们就愧对乡亲父老。”(同上)后来他又到下党去了两次。经过一个多月的调研,习近平同志召开了一次总结会,提出宁德的发展,要立足实际,不要有超过现实的思想,更不能心急,要有“滴水穿石”的精神,要拿出锲而不舍的干劲,令宁德干部群众眼前一亮,豁然开朗。

习近平同志很讲究调查研究的方法和艺术。他到福州工作以后,强调调查研究要多到困难多的地方,多看具体的事,“少看花瓶和盆景”,“多看看后院和角落”。“后院”和“角落”就是那些没有摆在明面上的事情。他开展“体验式”调研,带着工作人员在一天最热的时段走进棚户区了解群众实际生活,到连家船民低矮的船舱里体验居住环境,以“角色代入”的方式让干部置身其中,从而更好地为群众排忧解难。这充分体现了习近平同志对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关心,也体现了他高超的调研艺术(中央党校采访实录编辑室:“习近平同志不仅重视调研、躬行调研,而且讲究科学调研、高效调研”,《学习时报》2020年7月24日)。

三、善于科学谋划

领导工作,首先是谋划。看不清发展大势,不知道实际情况,提不出目标要求,决定不了工作思路,就不可能实施有效的领导。纵观福建17年,善于谋划、注重顶层设计,是习近平同志领导工作的鲜明特点。突出体现在两个城市:一个是厦门,一个是福州。

在厦门,习近平同志作为分管计划工作的副市长,主持编制了《1985年—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他邀请北京的专家学者、厦门大学教授,以及在厦门实际工作多年、对发展规划有研究的同志一同反复论证,还广泛征求干部群众和老干部的意见。这个发展战略跳出厦门本岛,将规划范围扩展到整个厦门,既符合厦门的实际,突出厦门的特点,又符合时代发展要求,富有科学性、前瞻性。包括后来提出的“自由港”模式,“多规合一,建设美丽厦门”,建设“五大发展”示范市等,都是在“跨岛发展”战略基础上的进一步延伸(中央党校采访实录编辑室:《习近平在厦门》,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20年版)。

在福州,他敏锐捕捉到1992年初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所释放出来的重大政策信号,经过科学分析和仔细研判,在当年5月份召开的福州市党代会上作出一个重要决定,擘画福州市未来20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尽快扭转福州在港澳粤闽台南中国海区域内处于“后排就座”的境况。习近平同志当时制定的战略设想序言中指出:“一个地方的建设,如果没有长远的规划,往往会导致建设中产生严重的失误,甚至留下永久的遗憾。”他鼓励大家朝着宏伟目标扎实奋进,以超前意识,勇做“时代的弄潮人”。现在回头看,他所设立的目标、制定的战略计划一一都实现了。

在省委、省政府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对身边干部说,做事的第一步就是“谋”,在谋划的基础上真抓实干,相继提出“生态省”建设、“数字福建”建设等,对福建的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历史性贡献。后来习近平同志在其他地方做事也是如此,首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制定长期发展规划的问题,以立足于科学的、切合实际的长远战略设想,推动各地改革开放事业不断向前。

四、勇于实事求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是我们党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是党带领人民推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习近平:“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学习时报》2012年5月28日)。

在福建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原则和工作思路,客观认识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清醒作出科学判断。

在宁德,他经常讲,“宁德这个地方比较贫困,基础比较弱,我们必须实实在在、扎扎实实地去工作,多到基层为百姓解难题”,“发展经济不能急于烧‘三把火’,而是要‘小火烧温水,常烧不断火’”(中央党校采访实录编辑室:《习近平在宁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20年版)。经过历时一个多月的基层调研,他召开干部大会,提出宁德的发展要立足实际,不要有超过现实的思想,更不能心急,要有“滴水穿石”的精神,拿出锲而不舍的干劲。他说:“我们每个同志在实际工作中都是为宁德发展历史做一层铺垫的贡献,你不要认为在你的任上可以轻易地起翻天覆地的变化,那是不切实际的。”他提出“滴水穿石”,就是要一步一个脚印做事情,久久为功,而不是急于求成。还要树立“弱鸟先飞”的意识,虽然困难很多,但还有很多优势,可以先飞,也可以高飞、可以快飞,思想上、精神上要有这种自信和准备,观念上必须更新。(同上)

习近平同志到省委任副书记期间,分管农村工作,他最反感那种不切实际的数字脱贫和“撒胡椒面式脱贫”。在日常工作中,他也经常利用实际案例教育身边工作同志实事求是看待问题、处理问题。他在福建工作期间,省政府曾经开展过“先行工程”,就是提出山区发展、公路先行。但实际上,一些地方财力不足,有的在工程实施过程中管理不严格,工程质量出现问题,有的公路表面看上去好看,结果没过一年半载就出现塌陷问题,在群众中造成不良影响。习近平同志了解这个情况以后就鲜明表态:“要敢讲真话,我们共产党是靠求真务实起家的,靠实事求是起家的,我们共产党的干部对存在的问题必须敢于正视,敢于提出,只有提出问题,解决的办法才能随之而来。”(中央党校采访实录编辑室:“习近平同志说共产党是靠求真务实、靠实事求是起家的”,《学习时报》2020年7月22日)

五、长于团结协作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团结就是力量,团结越紧力量越大。他曾生动比喻,只有靠“众人拾柴”和“三个臭皮匠”之力,靠大家帮衬,工作才能做好。一个手掌,摊开是“多个指头”;握紧是“一个拳头”。一个“指头”劲再大,其他“指头”如果不用力,也难以体现出“拳头”的合力。

习近平同志非常注重团结班子成员。他说过:“班子成员之间有意见、有分歧的时候,就需要班子之间讲究容人的雅量,坦诚相待,相互谦让谅解。”不管是在宁德、福州,还是在省委省政府工作的时候,习近平同志在领导班子里都是比较年轻的,要在一班年龄比自己大的同志中担任主要领导,甚至是当“班长”,带领大家齐心协力开展好工作,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习近平同志能够充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使大家能够拧成一股绳,和谐相处。在宁德,他主动找前任地委书记吕居永了解闽东情况,在调研或是讨论工作过程中,他都非常民主地让其他班子成员充分发表意见和看法,用人问题也会广泛听取意见,班子成员之间彼此坦诚,有什么讲什么,完全敞开心扉。

习近平同志善于发挥老同志的作用,每到一处都会走访当地老干部,听他们介绍工作情况和工作经验。时任厦门市委副书记王金水回忆说,习近平同志很尊敬老同志:“我从市委到人大工作以后,唯独他在有想法的时候,要么给我打电话,要么到我办公室,来听听我的意见。”(中央党校采访实录编辑室:《习近平在厦门》,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20年版)

他到福州任市委书记以后,开创了一个老干部季谈会制度,邀请离退休老同志每季度到市委来进行一次座谈交流,一方面拉近和老同志的距离和关系,另一方面把上个季度福州市各项工作情况向各位老同志进行报告,听取他们的意见,也通过他们了解基层的一些真实反映,可以说既搞好了团结,又推动了工作。

习近平同志还非常善于团结党外干部、知识分子,是统战工作的典范。他在宁德工作时还是20世纪80年代,有人认为统战工作是大城市里属于“上层建筑”领域的事情,可他却高度重视,他说:“虽然宁德是一个贫困地区,但宁德是全国畲族最大的聚集地,在东南亚的华侨也比较多,而且是宗教工作的重点区。所以,闽东的统战工作任务是比较重的,要建设闽东、发展闽东,必须重视发挥统一战线的重要作用,把方方面面人士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中央党校采访实录编辑室:《习近平在宁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20年版)此后不久,宁德各个民主党派组织很快相继成立,他还建立了地委领导班子定期走访民主党派知识分子制度、与民主党派挂钩联系制度等,定期听取民主党派意见。到省里工作以后,习近平同志一如既往重视团结民主党派工作,由衷尊重党外干部,获得大家一致认可。

六、对年轻干部成长的重要启示

习近平同志在福建领导实践展现出来的特点远不止这些,而这些特点对于年轻干部成长有着重要启示。

一是坚持不懈抓学习。读书可以增长知识,提升素养。在新时代,很多知识日新月异,专业分工越来越细,年轻干部必须大力提高专业能力,成为所在工作领域的行家里手。很多年轻干部大多从事比较基础性、事务性的工作,很容易“人浮于事”,有些干部接受专门培训学习的机会也很少,因此就需要充分发挥内生动力,“挤”出时间、争分夺秒地学习,既要学习政治理论知识,也要学习专业领域知识,做工作的“多面手”。

二是沉下心来搞调研。调研是领导工作的基本功,年轻干部应当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的号召,“身入”基层,“心到”基层,既要通过调研实地了解群众,汲取基层智慧;又要根据调研掌握的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并进一步上升为规律性、系统化认识,提炼根本症结,进而用以解决实际问题,推动科学决策。

三是高瞻远瞩重谋划。运筹帷幄,才能决胜千里。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要清醒意识“两个大局”条件下国际各种不利因素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可能产生的各种影响,充分做好应对复杂艰巨局面的思想准备,特别是要学会提前谋划、善于超前谋划,对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进行统筹研究部署,谋定而后动,厚积而薄发。

四是毫不动摇坚持实事求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实事求是,就能兴党兴国,违背实事求是,就会误党误国。当今时代,我国取得了世人瞩目的巨大成就,形成了很多成熟定性的制度机制,但也要看到,全面深化改革永远在路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困难和各种不利因素仍然制约我国发展的质量和成色。对此,年轻干部既要搞清楚“实事”,了解实际、掌握实情;又要坚持“求是”,探求和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还要拿出敢于实事求是的勇气和正气,及时发现和纠正思想认识上的偏差、决策中的失误、工作中的缺点,推动党的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五是珍惜珍视团结合作。团结出凝聚力,出战斗力。年轻干部走上领导岗位,一定要把知团结、懂团结、会团结作为从政的生命线,珍惜与其他同志一道开展工作、推动事业的宝贵经历,以良好的修养维护团结,以高超的智慧促进团结,以伟大的团结精神促进干事创业,以党内的团结、党同各民主党派的亲密合作、党同人民群众密切的血肉联系,为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汇聚起强大合力。

福建省委原书记项南在给《摆脱贫困》作序时这样写道:“一个担任重要职务的年轻干部,对改变本地区的落后面貌有什么抱负、有什么想法、有什么作风,关系着这个地区整个工作的成败。”我们正处在大有可为的新时代。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任,年轻干部应当从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汲取智慧,在为人民服务中茁壮成长,在艰苦奋斗中砥砺意志品质,在实践中增长工作本领,通过不断解决问题、化解难题开创工作新局面。

猜你喜欢
宁德年轻干部同志
同志
『大元帅』与『小同志』
OVER THE RAINBOW
汉语世界(2020年4期)2020-08-11 08:38:16
宁德:撑起脱贫攻坚“半边天”
海峡姐妹(2020年6期)2020-07-25 01:26:04
年轻干部面对“三重门”
当代陕西(2019年8期)2019-05-09 02:23:10
年轻干部要过“一道坎”
当代陕西(2019年8期)2019-05-09 02:23:08
The wave absorption efficiency of multi-layer vertical perforated thin plates *
宁德时代价值几何
能源(2018年7期)2018-09-21 07:56:24
年轻干部要做到“五个过硬”
当代陕西(2018年9期)2018-08-29 01:20:52
参加座谈会的新任职年轻干部
当代陕西(2018年9期)2018-08-29 01:2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