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臣 邹路琦*
(哈尔滨医科大学大庆校区 黑龙江·大庆 163319)
文化是一个社会概念,其是指人类活动的模式和赋予其意义的符号。文化以艺术、文学、服饰、风俗、语言和宗教的形式表现出来。不同地域的人们有着不同的文化价值观。每一种文化的产生、发展、未来属于当地人民共享,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及其信仰构成了当地特有的地方文化。其原则和道德价值观也是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个群体的共同之处,共同的群体中共同的价值观、信仰和传统中形成了一种团结感和归属感。文化给了人们一个共识的身份。
然而,文化并不是生物性地在群体中从老一代传到新一代的。它是通过经验学习的。一种文化的成员有着共同的理想、精神和价值观,并传承下去。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文化价值以符号和故事的形式在几代人之间传递,使它们更容易理解。一种文化所持有的信仰,采取人们应该遵循的习俗和仪式的形式。地方文化是指在特定地区经过历史积淀形成并传承至今仍在社会生活中发挥作用,具有鲜明地域特征的文化现象。价值观是文化的一部分,是教育体系的一部分。
在研究生教育中加入地方文化资源,如当地的自然风光、博物馆、展览馆、红色文化纪念馆、文学作品、民俗工艺品、地方榜样力量等是对研究生人生价值观最好的滋养。只有教育工作这能够了解本地文化的变化必须得到承认。教育工作者必须尽其所能地了解一种文化的动态,以便在这种文化中为当地的研究生提供相应的教育。
研究生正直人生中的青年时代,其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我国于2015年提出“双一流”建设的战略,以及去“四唯”、破“五唯”等政策的颁布,使得研究生教育站到了高质量发展的全新格局中,并与强国战略一脉相承。与此同时,研究生作为我国科研创新与实力的预备力量,研究生的个人价值观决定着未来整个社会及国家的价值取向。研究生时期是青年人形成科研思维、道德观念、价值判断的重要时期。顺应新时代,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滋养研究生,培养担当实践“中国梦”的时代新人。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自古以来就流淌在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是新时代青研究生做人、科研的立身之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必须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贯彻落实《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于研究生教育全过程,使爱国主义成为新时代研究生的坚定信念、精神力量和自觉行动,要使爱国主义思想成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使研究生都能随时随处受到爱国主义思想和精神的感染、熏陶。
但也要看到,由于研究生群体年龄、阅历分布不均、人员结构较为复杂、思想观念仍有不稳定的情况存在。因而,研究生教育应采取合理有效的途径方法引导研究生理性爱国。所以,如何引导研究生走向正向理性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具有非常重要意义的。
高校是研究生学习、科研的第一场所,在学校空间内形成的群体文化是社会整体文化的一部分。高校承担着培养高素质人才和发扬传承先进文化的重要任务、负有促进、引导地域文化发展的责任。高校文化与地方文化之间是紧密联系、相互相生的关系。在对地方历史传统文化的检视梳理及对当下文化的吸收接纳中,凝练地方文化的“历史”“现在”及“未来”的形象和焦点,在传承与弘扬地方文化的历史使命中,对研究生的成长起到激励作用。
通过读地方原著、学地方榜样、悟地方精神贯穿研究生育人全过程,深化爱国主义教育和爱国主义精神阐释,不断丰富研究生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创新研究生爱国主义教育载体、增强研究生研究生爱国主义教育效果,引导研究生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研事业奋斗终身。
地方文化进校园,须发挥榜样示范作用,树典型先锋作用。在教学楼、实验室、图书馆、自习室等场所,悬挂为本地区的发展作出杰出贡献的领袖、先烈和名人的画像、诗词、格言以及贴挂一些本地区、本行业、本单位、本部门著名科研能手、劳动模范、优秀研究生的画像、照片及简介。爱国主义教育必须加强典型宣传,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
2017年,国家颁布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意见》指出,我们要形成具有中华传统美德的中华优秀文化传承发展体系,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与此同时,倡导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在学科教学之中,努力构建中华文化课程体系因此,将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入研究生课程是地方文化资源进课程逻辑起点。广义的课程涵盖教材、课堂教学等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狭义的课程即指一门学科。
首先,教材能够体现国家意志,也能够体现文化传承和发展作用,与此同时也配合着相应阶段学生的发展要求,是立德树人的间接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先进文化与地方文化一脉相成,深化落实《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相关要求,把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研究生课程和教材体系,教育和引导研究生从当地世世代代形成和积累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智慧。通过发掘地方文化资源与研究生教材的结合点,创造适合新时代的爱国主义教育方式和途径,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使研究生处处受到爱国主义精神的感染。所以,依据育人机制构建的,适合学生发展需要,又具有地方特色的课程和教材体系,完善关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课程和教材,确实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其次,在研究生教学中要相应制定各专业的隐性课程内容——爱国主义教育。把爱国主义教育、地方文化教育、专业教育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整合于一体贯穿到各相关专业的课堂教学中去。并积极开设开设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要内容的专题讲座,地方历史、文学、艺术、科技等内容的地方传统文化选修课。定时组织研究生参观地方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发挥各展馆的爱国主义教育校外课堂作用,让研究生能够在地域文化氛围中实现“做中学”。
高校承担着国家文化教育研究、为文化传承创新培养高质量人才的社会重任。为解决地方文化的保护、挖掘、传承等重大问题高校应担负起知识培育、人才储备、学术基础、理论内涵等相关保障。
科学研究是作为后备国家科研力量——研究生的立命之本。爱国情怀是对科技人员第一位的要求。“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有祖国。研究生的研究可以扎根于地方文化,将研究课题与地方发展、与人民的福祉相结合,把科研成果应用到实现推动地方发展中。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只有始终不忘初心、心怀感恩,把个人理想与党和国家的需要、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才能有所成就、彰显价值。
进入新时代,引导新时代研究生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爱国主义价值观,把个人的科研理想和爱国统一起来,培养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把个人梦想与地方梦、中国梦相融合。把人生的理想融入地方发展为科研起点,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为之初心与使命。新时代研究生既要坚持立足脚下、又要面对中华民族、还要面向世界,把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与科研强国结合起来,善于从不同文化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在脚下这片土地上书写更多更好的论文、取得更多有益地方、民族、国家的研究成果,为地方发展、国家强大、民族复兴、社会进步注入更多活力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