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A 评估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不同中医证型形态学改变的价值

2020-01-07 16:58:04邢海昌王建国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2020年6期
关键词:双侧证型节段

王 玉,邢海昌,王建国

(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放射科,山东 济南 250011)

动脉硬化闭塞症(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ASO)是动脉粥样硬化在周围血管病变中的表现之一;由于动脉血管发生狭窄或闭塞造成肢体远端供血不足,从而产生以肢体急慢性缺血为主的临床症状,轻则症状轻微或无缺血症状;重则起病急骤,发展迅速,严重缺血,亦可发生广泛坏疽,导致患者丧失肢体甚至生命[1],因此中医又称“脱疽”或“脱骨疽”[2]。MSCT 血管成像作为非创伤性检查,在临床已广泛应用于ASO 的检出[3]。ASO 患者不同证型病机不同,病变血管CTA 各项指标可能存在一定差异[4]。本研究旨在通过CTA 检查,量化评估ASO 中医不同证型的形态学改变,探讨CTA 评估ASO 中医不同证型形态学改变的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 年1 月至2019 年8 月我院收治的ASO 患者200 例,其中男151 例,女49例;年龄47~91 岁,平均(68.16±10.41)岁。湿热下注型89 例,血瘀型111 例,分别行下肢动脉CTA 检查。2 组患者年龄、性别符合正态分布,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符合ASO 诊断标准及中医证型诊断标准[5];②年龄18~90 岁;③无因ASO 手术史;④临床资料完整者。排除标准:①年龄<18 岁或>90 岁;②严重肝肾功能不全和心脑血管疾病;③对比剂过敏。

1.3 仪器与方法 采用Siemens Definition AS+128层及Toshiba Aquillion One MSCT 扫描仪进行扫描,选用双筒高压注射系统(美国E-Z-EM 公司)。扫描范围自膈下至足部。患者取仰卧位足先进,双手上举过头顶,双足并拢并绷带固定,平静呼吸。扫描参数:120 kV,自动管电流(CARE Dose 4D 实时动态曝光剂量调节技术),参考管电流为120 mA,准直宽度0.6 mm,螺距0.55,管球转速0.5 s/转,床速35 mm/s,视野380 mm×380 mm。CT 动脉造影对比剂为非离子型碘对比剂(优维显,碘浓度370 mg/mL,拜耳医药),经前臂头静脉,采用高压注射器快速团注,先以流率3.5 mL/s 注射30 mL,后以流率2.5 mL/s 注射80 mL,最后以流率3 mL/s 注射生理盐水30 mL。

1.4 图像分析 扫描图像传输至工作站(Syngovia)行后处理,以血管窗进行观察。观察腹主动脉下段、双侧髂总动脉、双侧髂外动脉、双侧股总动脉、双侧股浅动脉、双侧腘动脉(每例患者11 段血管)血管管壁与管腔,以及动脉斑块性质与侧支循环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5.0 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分类资料行χ2检验,血管闭塞范围的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血管闭塞例数及节段 每例观察11 段血管,血瘀型111 例,共观察血管1 221 段,其中血管闭塞56例,发生率50.5%(56/111),闭塞血管123 节段,发生率10.1%(123/1 221);湿热下注型89 例,观察血管979 节段,其中血管闭塞49 例,占55.1%,闭塞血管131 节段,占13.4%。2 组血管闭塞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χ2=0.420,P=0.517);2 组闭塞血管节段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820,P=0.016)。

56 例血瘀型血管闭塞患者中,50 例为单侧血管闭塞,6 例为双侧血管闭塞;49 例湿热下注型血管闭塞患者中,35 例为单侧血管闭塞,14 例为双侧血管闭塞。湿热下注型双侧血管闭塞发生率[28.6%(14/49)]高于血瘀型[10.7%(6/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772,P=0.003)。

2.2 血管闭塞范围 56 例血瘀型闭塞血管中闭塞范围为27.4~295.1 mm,平均(106.69±80.33)mm,闭塞血管平均CT 值39.0 HU;49 例湿热型闭塞范围为29.4~319.6 mm,平均(123.72±78.39)mm,闭塞血管平均CT 值53.2 HU。湿热下注型患者平均血管闭塞范围较血瘀型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75)。

2.3 CTA 造影特点 111 例血瘀型患者中共发现斑块1 183 处,按照血管的部位发生率从高到低依次为腹主动脉[24.94%(295/1 183)]、髂总动脉[16.74%(198/1 183)]、股浅动脉[16.57%(196/1 183)]、腘动脉[16.40%(194/1 183)]、股总动脉[14.03%(166/1 183)]、髂外动脉[11.32%(134/1 183)];89 例湿热下注型患者中共发现斑块927 处,按照血管的部位发生率从高到低依次为腹主动脉[25.67%(238/927)]、髂总动脉[17.69%(164/927)]、股总动脉[16.07%(149/927)]、股浅动脉[15.75%(146/927)]、腘动脉[15.21%(141/927)]、髂外动脉[9.60%(89/927)]。其中,湿热下注型中腹主动脉、髂总动脉、股总动脉略高于血瘀型,血瘀型中髂外动脉、股浅动脉、腘动脉略高于湿热下注型,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按照斑块的性质发生率两型从高到低均为混合斑块> 非钙化斑块> 钙化斑块,其中血瘀型依次为52.32%(619/1 183)、33.31%(394/1 183)、14.37%(170/1 183),湿热下注型依次为58.47%(542/927)、30.09%(279/927)、11.43%(106/927)。

3 讨论

ASO 是动脉粥样硬化在肢体的局部表现,与心血管疾病及肢体事件密切相关,常见的临床表现为间歇性跛行[6],即由行走引起的患侧肌肉痉挛、紧张、疼痛、乏力或疲劳,以致跛行,休息后迅速缓解,再次行走又发生。另一症状为休息痛,尤其是夜间痛,患者常抱腿而坐,不能入睡,而下垂或受冷时减轻。亦可表现为足部发冷、感觉异常、皮肤苍白或青紫、皮下脂肪萎缩等,甚至出现小腿及足部坏疽[4,7]或溃疡。长期以来这些被认为是下肢动脉灌注减少的表现,但将间歇性跛行用于流行病学调查时却低估了ASO 的诊断。目前ASO 仍未得到充分的诊断和治疗[8-9],早期诊断及干预对治疗该病、延缓病程进展至关重要。

中医诊断和治疗以辨证为基础,证型不同常影响治则方药的运用,因此有学者[10-11]就ASO 的中医证型进行了大量深入研究,运用望、闻、问、切四法辨证结合具体分析局部患肢的症状,综合辨证,为临床提供了宏观辨证的中医证型。1986 年沈自尹[12]首次提出“微观辨证”的概念,引领了把现代科技引入传统中医辨证体系的热潮,将中医证型领向微观化、客观化发展的新路,为影像学用于ASO 的微观辨证奠定了基础。

研究[4,13]表明,ASO 患者中血瘀型较湿热下注型发生率高,与本研究结果一致。本研究还发现,两证型中腹主动脉、髂总动脉发生率均较高,尽管动脉粥样斑块可累及下肢各处血管,但在大动脉分叉区最明显,因为该处承受机械引力,血流相对缓慢、紊乱,管腔急速伸展,产生血流旋涡,脂质易沉积。另外,血流速度及压力脉动作用会使血小板受到损害,在血管内膜上形成附壁血栓导致斑块形成。本研究中血瘀型在股浅动脉、腘动脉的发生率略高,而湿热下注型在股总动脉的发生率略高,但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此外,本研究显示,湿热下注型患者闭塞血管的节段发生率高于血瘀型,其中双侧血管闭塞发生率也高于血瘀型,原因可能是湿热下注型患者下肢动脉的缺血程度较血瘀型更严重[14]。

综上所述,湿热下注型和血瘀型ASO 影像学表现不同,可以此对其进行初步鉴别。由于湿热下注型与血瘀型ASO 发病率较高,本研究仅纳入了这2 种证型,今后在扩大样本量的基础上,将纳入其他证型进一步研究。

猜你喜欢
双侧证型节段
顶进节段法最终接头底部滑行系统综合研究
单侧和双侧训练对下肢最大力量影响的Meta分析
基于因子分析及聚类分析的241例感染后咳嗽中医证素证型研究
治咽炎要分清证型
基层中医药(2021年8期)2021-11-02 06:24:56
不同证型糖尿病的调理
基层中医药(2021年8期)2021-11-02 06:24:54
基于自适应矩估计的BP神经网络对中医痛经证型分类的研究
同期双侧全膝关节置换术在双膝骨性关节炎治疗中的效果研究
智慧健康(2021年33期)2021-03-16 05:47:02
应用双侧髂腹股沟游离皮瓣修复双手背大面积软组织缺损
桥梁预制节段拼装施工技术发展概述
预制节段拼装桥墩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