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祖清 张莉彬
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能力,包含防范、化解两个方面,防范是指风险尚未发生的洞察、防控能力,化解是对风险发生后坚决斗争、有效处置能力。善于发现风险,深入研判风险发展趋势,及时有效防控和化解风险,是各级党委政府、领导干部治理能力的综合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是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的政治职责,大家要坚持守土有责、守土尽责,把防范化解工作做实做细做好。”[1]研究探索提升领导干部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能力,对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进入各种风险挑战不断积累甚至集中显露的时期,如果发生重大风险又扛不住,国家安全就可能面临重大威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就可能被迫中断,我们必须把防风险摆在突出位置[2]。既要有防范风险的先手,也要有应对和化解风险挑战的高招;既要有打好防范和抵御风险的有准备之战,也要有打好化险为夷、转危为机的战略主动战。
党的十九大作出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其中制度建设和治理能力建设的目标是:到2035 年,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到本世纪中叶,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指出:“我们党要更好领导人民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必须加快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努力形成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是摆在我们党面前的一项重大任务。古人讲“天下之势不盛则衰,天下之治不进则退”。当今世界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形势复杂多变,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方面任务之繁重前所未有,我们面临的风险挑战之严峻前所未有。这些风险挑战,有的来自国内,有的来自国际,有的来自经济社会领域,有的来自自然界。我们要打赢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必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运用制度威力应对风险挑战的冲击[3]。2020 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新春伊始就遭遇了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社会运行产生了较大冲击。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正确领导下,我国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重要成效,经济社会秩序加快恢复。但境外疫情加速扩散蔓延,已覆盖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世界贸易经济增长受到严重影响。广东作为经济大省、外经贸大省,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地区之一,担负着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两大国家战略任务,只有克服困难挑战,积极应对国内外疫情防控和经济形势的重大变化,加快恢复生产生活秩序,最大限度降低疫情损失,努力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才能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贡献应有力量。
人民健康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拥有健康的人民意味着拥有更强大的综合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这是一个基本国情。同时,我国各类事故隐患和安全风险交织叠加、易发多发,影响公共安全的因素日益增多。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既是一项紧迫任务,又是一项长期任务。无论是1998 年抗洪、抗雨雪冰灾害、汶川大地震,还是2003 年非典肺炎和这次新冠病毒肺炎,我们始终把人民生命安全和健康放在第一位。如果人民健康水平低下,群众患病得不到及时救助,如果疾病控制不力、传染病流行,不仅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会受到重大影响,而且社会会付出沉重代价。保障人民健康,必须重视疾病防控。要优化防治策略,最大程度减少人群患病。要坚持因病施策、各个击破,不断降低疫情流行水平;要强化动物源头治理,筑牢口岸检疫防线,减少人群发病可能;要加强综合防控,强化早期筛查和早期发现,推进早诊早治工作,推进疫病治疗向健康管理转变。对公共安全,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始终保持高度警觉,任何时候都不能麻痹大意。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牢记公共安全是最基本的民生的道理,自觉把维护公共安全放在维护最广大人民利益上来认识,放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来把握,努力为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编织全方位、立体化的公共安全网。“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维护公共安全必须防范于未然。要坚持标本兼治,既着力解决较为突出的公共安全专项问题,又用更多精力研究解决深层次问题。要坚持关口前移,加强日常防范,加强源头治理、前端处理;要从最基础的地方做起,把基层一线作为公共安全的主战场,实现城乡安全监管执法和综合治理网格化、一体化;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拓展人民群众参与公共安全治理的有效途径。要把公共安全教育纳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体系,推动安全教育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加强安全教育,健全公共安全社会心理干预体系,积极引导社会舆论和公众情绪,动员全社会力量来维护社会公共安全[4]。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既是一次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实践检验,也是对领导干部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2020 年2 月23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这次疫情防控工作中,一些领导干部的治理能力和专业能力明显跟不上,必须引起高度重视。我们要增强综合能力和驾驭能力,学习掌握自己分管领域的专业知识,使自己成为内行领导。”[5]在这次疫情防控中,习近平总书记非常明确地指出了我们一些地区、少数领导干部在勇于担当作为、思想作风建设、综合驾驭能力、特别是有效化解风险能力等方面存在明显问题和短板。针对这些问题,领导干部一定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系列讲话精神,着力在提高综合素质能力上下功夫。要以居安思危的政治热情、坚如磐石的战略定力、勇于斗争的奋进姿态,敢于闯关夺隘、攻城拔寨;要有草摇叶响知鹿过、松风一起知虎来、一叶易色而知天下秋的见微知著能力;要加强对各种风险源的调查研判,提高动态监测、实时预警能力,推进风险防控工作科学化、精细化;要加强理论修养,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掌握贯穿其中的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提高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能力;要完善风险防控机制,建立健全风险研判机制、决策风险评估机制、风险防控协同机制、风险防控责任机制,主动加强协调配合,坚持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1]。
当前,我国形势总体上是好的,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前景十分光明,同时面临不少风险挑战。这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深化了我们对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认识,使我们明白在经济风险、政治风险、军事风险、意识形态风险、公共卫生风险等风险面前,需要保持高度警惕;明白越是在愈进愈难而又非进不可的关键时候,我们越要把防风险摆在突出位置。通过研判分析,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比较集中的风险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我国虽然通过强力措施有效抑制了疫情扩散,但是疫情已经对经济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冲击。根据北京大学管理学院疫情课题组调研:这次疫情首先从需求端直接冲击第三产业。其中,受冲击最严重的交通运输仓储、批发零售、旅游、住宿、餐饮、线下娱乐、农林渔牧等行业,加在一起已经占到GDP的36%。此外,因为恢复生产过程所需要素供给受到疫情冲击,人流、物流、资金流堵点没有完全打通,产业链、供应链不能顺畅运转,疫情对经济的影响已波及到供给端如制造业、房地产、进出口等领域[6]。2020 年3 月份以来爆发的海外疫情又将造成对我国经济的第二波冲击。2020 年 4 月 14 日,IMF 发布最新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大幅下调了2020 年全球经济增速预期,预计2020 年全球经济增速为-3%,1 月份该预期增速为3.3%。其中,预计美国2020 年经济增长-5.9%,欧元区为-7.5%,日本为-5.2%,中国为1.2%[7]。WHO 认定此次疫情为“国际公共卫生紧急事件”(PHEIC),虽不建议实施旅行和贸易限制,但出口仍可能受较大影响。受国际疫情影响,我国经济在短期内还很难很快复苏,但我们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有积极稳妥的政策措施,中国有能力有办法把经济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政治风险是直接关系到政党的政治统治,关系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问题。防范政治风险,是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强化忧患意识、风险意识,必须切实防范政治风险,这是确保党的政权稳定,使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领导核心的政治前提。当前,我们既要防范国内重大政治风险,也要沉着应对国际环境压力和风险挑战。伴随着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世界大变局加速深刻演变,全球动荡源和风险点增多,“颜色革命”的新动向新特点,进一步增加了我国面临的政治安全和意识形态风险,对国家安全和政权安全带来严峻考验和重大挑战。新冠肺炎疫情在世界范围内快速蔓延,正在对世界政治经济产生多重影响。个别国家在疫情问题上过度政治化,把疫情问题当作新的斗争场,进一步恶化双边关系。疫情暴发后,大家认识到生物安全的重要性,其衍生的破坏性后果从个人、社区、城市到国家和国际社会,从经济、社会到政治、外交,构成了对国家安全和国际安全的严峻威胁[8]。全球治理面临新冲击,过去我们讲全球治理,较多关注生态环境、金融、难民等领域,而且很多议题都是我们人类社会自己在活动中产生的,可控性较强。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提示,我们更要关注来自未知世界特别是自然界产生的治理问题,其来源的不确定性和我们治理能力在一段时期内的绝对不足性,构成了全球治理新挑战,也是我们今后要面对的更艰巨的挑战。
进入21 世纪,某些国家企图凭借自身经济、军事等方面的优势,恣意践踏国际关系基本原则,以“人道主义干预”和“有限主权论”为借口,推行强权政治,干涉他国内政,以大欺小,以强凌弱。这对当前国际局势的健康发展和国际新秩序的建立构成了严重挑战。当前国际形势的特点可以用三个总体、三个局部和三个继续来概括。那就是总体和平、局部战争,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世界和平、发展潮流继续发展,世界多极化、全球化趋势继续推进,对大多数国家而言,国际形势中机遇大于挑战的态势继续存在。然而,应该看到,南海问题、台湾问题、“疆独”及“藏独”问题等不利于中国保持和利用重要战略机遇期的系列问题正呈扩大趋势,特别是台湾问题已成为中国在本世纪国家安全面临的最大隐患。国际反华敌对势力不甘心接受中国崛起,不愿意看到两岸统一,不断对两岸关系发展使绊子、给两岸同胞找麻烦;美国等国家也不会放弃“以台制华”战略,伺机利用各种机会打“台湾牌”给我们搅局添乱。涉台外交在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应对“台独”分裂势力在两岸关系中制造种种突发性事件的任务与日俱增。美军积极调整在亚太的军事部署虽然是为其全球战略服务的,但客观上使中国解决台湾问题的环境更加复杂。面对挑战,中国必须不断发展自己,提高包括经济和军事实力在内的综合国力,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的新军事变革,时刻做好应对突发事件的军事斗争准备,使我军建设更加适应未来战争的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和社会信息化的客观趋势导致意识形态渗透性交融。国外敌对势力西化分化的图谋与国内全面深化改革利益固化的藩篱更是成为了意识形态风险滋生的温床。首先,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整个世界被互联网紧紧联系在一起,人们无时无刻不处在网络的覆盖下,然而网络信息的多元性、隐匿性以及碎片化,导致人们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度降低。互联网已经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阵地,网络阵地如果不被主流意识形态所占领,就会被其他形形色色的不良思潮所攻陷。做好意识形态风险防范工作,必须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让可能发生的风险无处藏匿。其次,青年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是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生力军,也是西方敌对势力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重点对象。高校承担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新时代青年的使命,这种特殊地位使高校成为意识形态话语权争夺的主战场,必须警惕高校意识形态危机事件的爆发。再次,操纵舆论动向是意识形态渗透的一贯手段,这是人为造成意识形态风险的一种普遍方式[9]。广东毗邻港澳,地处改革开放前沿和对敌斗争前沿,一直是境内外媒体进行意识形态渗透攻击的桥头堡,守好意识形态安全“南大门”是广东重要的政治任务。我们要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网络、高校、社区、媒体等重点领域的意识形态管控,严防疫情对经济民生的影响向意识形态领域传导,重点盯防相关行业领域受疫情冲击出现不稳定因素、群体性事件。一方面要“堵”,提升技术监管与封堵的本领与水平,加大对信息的审核与控制力度,过滤不安全信息和危险因素,防止风险扩大化;另一方面是“疏”,及时做好舆论引导工作,将可能产生的风险事件扭转到传播正能量上来。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工业化、城市化、大规模人口迁徙、社会分化、环境退化乃至气候变暖等错综复杂的变化,使当今世界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公共卫生风险。传染性疾病和非传染性疾病(亦称慢性病)的发展变得越来越复杂化。传染性疾病和非传染性疾病的全球化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是新发传染病快速国际传播的又一例证。恰逢岁末年初这个时间节点,大规模人口迁徙叠加便捷的国际旅行,疫情借由全球化的交通运输网络急速波及世界上200 多个国家和地区。这再一次警示人类,迎战重大公共卫生危机将是长期的挑战。通过各种大张旗鼓的计划免疫活动,世界各地越来越多的儿童受惠于疫苗的免疫保护,疫苗成为遏制传染病并造福全人类的最为有效的公共卫生干预之一。尽管如此,一些传统的传染病并未在地球上绝迹。譬如,人类迄今仍未攻克结核耐药性的挑战,耐药患者的医疗负担依旧十分沉重;全球每年还约有100 万人死于疟疾,但至今尚无新疫苗可以彻底根除该顽疾;除了结核病和疟疾等传统传染病,诸如艾滋病、急性呼吸道综合征及禽流感等更具传播力的新型传染病,也有可能从地方性瘟疫演变成为全球灾难,从而对全人类构成更大的威胁。人口的全球流动为传染性疾病的传播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提醒和告诫我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形势依然严峻而复杂,必须高度重视潜在的公共卫生风险,以积极推动治理理念、治理结构与治理机制的升级为着力点,构筑起科学高效的公共卫生风险治理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温室里长不出参天大树,懈怠者干不出宏图伟业。广大党员干部要在经风雨、见世面中长才干、壮筋骨,练就担当作为的硬脊梁、铁肩膀、真本事,勇于担当作为,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提升防范化解能力。”[10]实际工作中,领导干部应着重强化五种意识、提升五种能力。
战略意识,就是善于观大势、谋全局,正确把握事物发展总体趋势和方向。政治敏锐能力,就是善于从政治全局上预见、发现和处置问题的快速反应能力,是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增强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对容易诱发的政治问题,特别是重大突发事件的敏感因素、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做到眼睛亮、见事早、行动快,及时消除各种政治隐患。”[11]重大风险通常具有突发性和紧急性、不确定性和危害性、扩散性和连锁性、规模性和范围大等特点,只有深刻认识把握风险的特点规律,才能快速准确判断形势,果断作出决策。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领导干部来说,这是一次危机,也是一次大考。经过艰苦努力,目前疫情防控形势积极向好的态势正在拓展。实践证明,党中央对疫情形势的判断是准确的,各项工作部署是及时的,采取的举措是有力有效的。防控工作取得的成效,再次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疫情大考警示我们,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在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中,一定要提高政治站位,克服“疲疲沓沓、拖拖拉拉,情况弄不清、工作没思路”行为,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一定要增强必胜之心,拿出战胜一切敌人而不被任何敌人所屈服的大无畏革命气魄,勇当先锋,敢打头阵,用行动展现共产党人政治本色。在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实际操作应对中,要坚持做到“眼睛亮”,有敏锐的战略眼光和嗅觉,对突发情况见微知著,洞察问题征兆和发展趋势;坚持做到“见事早”,要在第一时间发现风险,第一时间深入现场,深入群众,摸清实情,科学研判风险程度;坚持做到“行动快”,始终把人民生命健康和安全放在第一位,以最快速度果断采取措施,为夺取抗风险胜利赢得宝贵时间。“眼睛亮、见事早、行动快”既是工作方法,又是综合素质能力,这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实际举措,也是我们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行动指南。
所谓风险,就是可能发生的危险。重大风险是指可能传导和影响整个社会、造成极为严重后果的风险。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是一次覆盖全国,影响世界的重大公共卫生风险事件。在这次疫情应对中,暴露出我国在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等方面存在的明显短板,显现了一些领导干部在驾驭全局、快速处置、专业素质、工作作风等方面的严重缺陷。总结反思经验教训,深入研究如何强化公共卫生法治保障、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改革完善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健全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健全统一的应急物资保障体系等重大问题,抓紧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着力提高领导干部应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水平,对于防止和避免下一次重大风险损失重蹈覆辙具有重要现实意义。2003年我国发生了严重的非典型肺炎感染疫情,时隔17 年后再次爆发同类重大风险事件。风险不可怕,可怕的是一些单位和部门应对风险的机制措施仍然涛声依旧或者形同虚设、苍白无力,一些领导干部应对风险的思维方式和驾驭能力仍然停滞不前,甚至“无可奈何”。这不得不引起我们深刻反思和高度警惕。风险按其发生概率既包括突发的“黑天鹅事件”,又包括常态的“灰犀牛事件”,这两种风险无论概率大小,如果决策失当、处置不力,都有可能爆发危机,给国家和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巨大损失。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能力,要求领导干部必须具备较高的综合驾驭能力。首先要有风险意识,做到居安思危。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像非典那样的重大传染性疾病,也要时刻保持警惕、严密防范。要时刻保持如履薄冰的谨慎、见叶知秋的敏锐,既要高度警惕和防范自己所负责领域内的重大风险,也要密切关注全局性重大风险,第一时间提出意见和建议。”[12]其次要有化危为机的处置能力。及时预见、研判、处置,采取一系列控制和处理手段,有效预防处理和消除危机。主要包含预防洞察力、预案制订力、预警识别力、危机决策力、协同控制力、资源配置力、群众组织力、信息沟通力等等,只有具备了以上综合素质能力,才能有效化解重大风险,把人民和国家生命财产减小到最低限度。
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必须强化群众意识,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切实提高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全面落实联防联控措施,构筑群防群治的严密防线。城乡社区是风险防控的关键和重点。必须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做好深入细致的群众工作,把群众发动起来[13]。深入群众,就是要真正与最基层的群众接触,倾听群众呼声,了解基层实情,真正达到了解群众的目的。组织群众,就是要尊重群众,把人民群众的意愿、要求和利益作为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的出发点和归宿,以扎扎实实的工作为人民群众谋取实实在在的利益。沟通群众,就是要把党的意志转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把群众的意愿作为党组织决策的依据。党员干部必须具有与群众平等互动、有效沟通的能力和本领,善于把党和政府的政策做到群众的心坎里,转化为群众的自觉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强调:“要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各环节发力,全面提高依法防控、依法治理能力,为疫情防控工作提供有力法治保障。”[14]这次疫情防控实质上是把我们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一次大考。法治思维是一种制度思维、规则思维、程序思维。历次风险经验教训表明,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提升依法行政能力,必须依法防治、依法管控、依法治理,确保在法治轨道上有理有序有效推进各项工作落实。要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坚持全国一盘棋,坚决服从党中央统一指挥、统一协调、统一调度,做到令行禁止。各级党委政府坚决贯彻落实指示命令,依法依规,层层抓好落实[15]。要坚持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开展工作。切实增强法治意识,全面依法履行职责,要把依法防控作为依法治理的一块试金石,扬优势、查短板、补漏洞,完善治理体系,提高防控规范化水平,用法治方式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要加强“四位一体”和配套制度建设。完善风险防控相关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四位一体”工作,提供有力法治保障。完善处罚程序,强化公共安全保障,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风险防控法律体系。依法做好险情报告和发布工作,进一步从立法层面完善报告和发布的内容程序、方式时限,及时准确报告险情信息。依法规范捐赠、受赠行为,确保受赠财物全部及时用于险情防控。要加强法治宣传和法律服务。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增强法治意识,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依法支持和配合防控工作。强化防控法律服务,加强防控期间矛盾纠纷化解,为困难群众提供有效法律援助[16]。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崇尚实干、狠抓落实,是我们党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也是一以贯之的实践品格。疫情防控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能不能打好、打赢这场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是对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重大考验。各级党组织必须认真履行领导责任,特别是抓落实的职责,把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抓实抓细抓落地,让党旗在疫情防控斗争第一线高高飘扬。全国各地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总要求,立足地区特点和疫情形势因应施策,严守“四道防线”,步步推进、层层深入,形成了全面动员、全面部署、全面加强疫情防控的战略格局。今年我国发展面临的风险挑战上升,再叠加这次疫情影响,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难度更大。各级领导干部必须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拼劲,沉下心来、扑下身子,坚持问题导向,分层级理清影响落实的问题,一个个去解决,把工作落到实处。要增强责任心,把初心落在行动上、把使命担在肩膀上,在其位谋其政,在其职尽其责,主动担当、积极作为;要增强业务本领,要学习有关专业知识,特别是行业单位领导一定要懂行专行,对分管领域的专业业务不能当外行;有关领域专家一定要勤业专业敬业精业,要成为名副其实的专家而不是“砖家”;要增强转化本领,善于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善于把专业知识转化为综合能力,善于把常态机制转化为战时机制,切实提高运用法规制度管理社会事务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