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亚乔 薛 达
([1]广东工业大学 广东·广州 510520;[2]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广东·广州 510006)
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有8.29亿,其中学生群体最多,占比达25.4%。网络时代的背景下,各种移动端媒体快速发展,信息借助微媒体广泛迅速传播,给大学生的认知、行为和价值观带来影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一定挑战。如何更好将微媒体运用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更好地走出一条教育管理路径,引导青年大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急迫课题之一。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的信息渠道多样且复杂,各类微媒体信息纷繁复杂,开放的网络是学生获取资源的主要方式之一,课堂、教师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信息来源和权威的唯一代表,这些因素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话语权威出现了逐渐削弱的现象。此外,网络高度发展的背后,是多元文化交融传播的现状,是向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元化价值观的取向提出挑战,提高高校思政教育者话语权的主导地位和工作的有效性,引导学生更好地将主流价值观与自身成长成才需求相结合,是面临的困境之一。
00后大学生个性化明显,有较强的自我表达的意愿和诉求,在自媒体时代,人人都可以成为发声者,通过不同的微媒体平台,大学生表达空间不断拓宽。国内外社交平台如QQ、微信、Facebook等,短视频平台如抖音、快手、哔哩哔哩等,网络社区如知乎、豆瓣、百度贴吧等都是00后大学生比较喜闻乐见的微媒体平台,大学生在微媒体平台上进行信息的获取和交互。在信息爆炸的网络上,00后大学生自身知识的增长、思维的完善、挑选和辨别信息的能力有所增强,也表现出更多信息处理的主观性:如有较强的主动获取信息的能力,各种信息处理时呈现出自我意识。
互联网的普及降低了信息发布门槛,受众不再是被动的信息接收方,而是广泛参与到信息的生产中。[1]网络时代下,信息的发酵和传播的速度不断加快,大学生通过微媒体表达对于社会热点的关注看法、提出自身利益的诉求以及分享身边生活的所见所闻等信息,由于网络平台的及时快捷、编辑方便、表达成本低等特点,加之大学生群体存在“晒一晒”、从众的心理现象,使得网络舆情传播发酵速度加快,并呈现难以控制的局势。另外爆炸式的网络舆情,寻找信息源头的难度增大,对于舆情的引导弱化,这也是目前微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大难题。
中共中央政治局在人民日报社就全媒体时代和媒体融合发展举行第十二次集体学习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宣传思想工作要把握大势,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我们要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使主流媒体具有强大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形成网上网下同心圆,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让正能量更强劲、主旋律更高昂。[2]推动主流媒体的发展,提高主流媒体的公信力是坚定主流价值观的重要方式,也为公众提供一个正确舆论导向。
在高校中,在爆发式的舆情下,学生纷纷在微媒体中发表或转发相关观点看法时,大多是需要引起更多的关注和得到合理解释,这时主流媒体的发声尤为重要,及时回应学生关切,做好舆论导向,平复学生心理,防止舆情进一步发酵和扩大。学校官方媒体是最有权威的媒体平台,学生各级各类组织媒体平台是最贴近学生、深入学生的媒体平台,加强两类媒体融合发展,根据舆情形势官方媒体发声,基层学生媒体“响应”,增强主流舆情的影响力,有效引导学生,保证主流话语体系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和引领作用。第一,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打破以往媒体中“各自为政”的散乱局面,学校各类媒体要融会贯通,上下“拧成一股绳”,形成协同运作新局面,使发声有力量、有自信、有效果。第二,加强主流媒体引导,推进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宣传和学习,从线下走到线上同时进行,鼓励教师在微媒体上发声,引领思想,使主流价值观入眼、入脑、入心。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3]深入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充分抓住新时代新机遇,才能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互联网+”时代网络的速度发展,带给思政工作很多变革,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积极促进新媒体在思政教育工作中的运用。微媒体的发展,带给思政工作挑战,也而作为教育者也要化被动为主动,结合自身实际,适应并熟练微媒体为思政教育工作服务。其中,相比较传统教育方式而言,教育者需要充分学习新媒体的重要应用,贴近学生,与传统党课、班会等相结合,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找出一条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政之路。第一,创新思政工作方式,使教育“润物细无声”。利用微信公众平台,积极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党课引导学习党的基本方针路线,不断增强大学生的理论信仰和文化自信。利用学生网络碎片化的时间,推送榜样微文,制作微视频等方式将意识形态安全、思政教育融入到学生日常生活中去。第二,贴近学生实际需要,传统思政教育重在教师主动灌输和学生被动接受,微媒体背景下要以学生为本,抓住学生关注的问题作为思政工作的切入点,如校园贷或兼职问题、大学生恋爱问题,通过线上平台推出“言出心声”等栏目,提供学生在网络社区进行交流讨论平台,在讨论中总结,在互动中引导,做好大学生思政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做好宣传工作的创新,重点抓好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基层工作创新,必须坚持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4]传统的宣传以课堂讲座、纸质媒介如报纸杂志、线下宣传栏、校园广播电视为主,要创新理念和手段,需结合当前学生常用的微媒体等平台,走出一条新旧媒体融合的新媒体格局,推动高校基层宣传工作不断创新,丰富高校思想引领阵地,焕发各类媒体活力。
第一,丰富思想引领阵地,综合运用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打造一体化、全方位引领阵地,线下利用课堂讲座进行系统理论的解读,结合宣传栏海报的主题呈现,综合运用声音、图像、短视频多重方式,通过官方新媒体平台如微信公众平台、易班、今日校园等载体进行发布、推广,既能体现传统媒体严谨深度的特点,又能发挥新媒体迅速、快捷的优势。第二,思想引领还需要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进行,文化影响人,文化塑造人。打造积极向上、丰富多彩、弘扬社会主旋律的校园文化活动是思政教育工作中强有力的抓手,通过读书会、优秀榜样分享会、以及主题演讲比赛,引导学生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激励大学生追求上进、建功立业的良好品质,并弘扬正能量,传播榜样力量,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三,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也包括良好的校园网络文化,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作为教育者要积极运用好新媒体平台,加强同学们的网络文明建设,同时增强学生的鉴别能力,拒绝消极错误思想的渗透影响,推动优秀学生榜样精神在网上展示,传播正能量,坚定主流文化主流思想,营造良好的校园网络文化。
高校学生干部是大学生中的领头羊,作为优秀朋辈和同龄人,具有相同的价值观念和语言体系,在学生群体中较高的接受度,因此也是思政教育工作者开展工作依托的重要群体。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7月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中强调,建设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重点是要做好干部培育、选拔、管理、使用工作。[5]因此,在当前思政工作形式下,重视学生干部队伍建设也是思政工作中重要一环。
第一,学会选拔任用优秀的学生干部进入思政教育工作中。优秀大学生党员是学生干部中重要的构成部分,做好学生干部的思想政治建设,努力形成一批政治强、作风正、纪律严的学生党员干部队伍,在大学生群体中发挥朋辈榜样作用,激励影响身边同学自觉坚定理想信念、勇于实践担当的重要品质。第二,学会鼓励学生干部参与思政教育工作中。学生干部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经常到学生课堂、饭堂、宿舍、社团等学生常去场所中去,通过微信、朋友圈、微博等社交媒体了解学生的意见想法,关注学生最关注的动态,了解学生最真实的想法,及时发现学生需求,及时解决存在问题,构建风清气正的微媒体阵地。
当前微媒体背景下0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问题,对于多种方式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方式,走出一条更好的“互联网+思政教育”的路径有重要意义。因此,高校应通过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加强主流媒体引导、创新思政工作方式,贴近学生实际需要、丰富思想引领阵地,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等新方式,使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更具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