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丽华
(江苏省靖江市第一实验幼儿园 江苏靖江 214500)
“幼儿在前,教师在后”口号已经喊了多年。但当自己站在孩子面前,看着他们东摸西弄,始终找不到门道的时候;看着他们有好的方法不用,却偏偏弄得一团糟的时候,心里真是着急,常常会忍不住上去“点拨”一下,试图帮助孩子尽快解决眼前的困难。但最近发生的两个案例,让我对孩子看似“不着门道”的活动方式有了全新的认识。[1]
这次我们的创意美术活动内容是“美丽的菊花”。目的是引导孩子利用毛线毽子摔颜料的方式,表现菊花的形态。
当我以游戏的方式,示范了用滚上颜料的毽子摔在纸上,而呈现出菊花时,孩子们都发出了惊叹声,有的还鼓掌欢呼。
“老师,我也要试试。”一片请求声中,大家都迫不及待地动手了。
忙碌的人群中,俊俊却显得格格不入。他站在一边漫不经心的卷着袖子,直到将袖筒卷得高高的,才过去拿了一个毽子,三个手指头捏着,慢条斯理的滚上颜料。然后,弯下腰用力按在画纸上。纸上顿时出现了一大坨不规则的颜料印记,他看着那块印记若有所思。这时,一旁的丁丁提醒:“俊俊,你这样不对,要站起来用力扔。”“我知道。可上次我们能用报纸团按出漂亮的树林,这次怎么就不行了呢?”
唉,今天我们提供的材料是毛线毽子,操作方法肯定要有变化呀。而且,摔毽子的方法是老师经过多次试验,确认是最能够表现菊花形态的。这孩子怎么这么倔,不听人劝呢?我心里暗暗嘀咕,忍不住又想去提醒他。但转念一想,如果让他发现自己没有用老师教的技能,导致作品效果不佳,说不定今后就不会这么一意孤行了。对,就让他尝试一下,体验一下失败的滋味儿吧。于是我按捺住性子,暗暗观察着他的创作过程。
俊俊又开始尝试,这次小毽子上颜料蘸得足足的。他将毽子用力往纸上按了一下,纸上留下了比第一次更浓一点的色块,只是由于用力不均匀,毽子只印出了残缺的一少部分,还是没能变成菊花。他对着画纸看了又看,用两只小手使劲在原来的图案周围连续按了好几次,试图将整个毽子的形状印在画纸上。这时,色块周边模模糊糊地浮现出一片纷乱的线条。俊俊连忙拉住丁丁惊喜地喊:“快看,我变出菊花来了。”脸上展开了灿烂的笑容。
于是,整个操作过程中,俊俊都没有采用“摔毽子”的方法,而是乐此不疲地反复按印,沉浸在自己每一次尝试后的变化中,他时而面露微笑,时而严肃认真.....
科学区的活动主题是制作陀螺。我投放了充足的材料:硬纸板、牙签、几种可以画圆的物品。
刚玩了一会儿,小栩和小晨找过来了:“老师,我不想做圆形的,做个其他形状的行吗?”看来孩子们对单一的圆形陀螺不太满意,想要发挥一下呢。
画、剪形状对中班的孩子并没有太大的困难,但在插牙签的环节时,大多数孩子是用目测的方法来寻找中心点。
我正在为自己没有预先教给孩子找中心点的方法,试图想法子补救的时候。小宁已经最先完成了,他捏着牙签,稍稍用力一拧,陀螺在桌面上转了起来。他高兴地叫同伴:“看,我的陀螺转起来了。”
“怎么转得不快啊!”
“这个陀螺怎么老是向一边倒的呀?”
“我的怎么不转啊?”
好几个孩子的制作都完成了,多数都遇到了问题。他们纷纷把头转向了我。
就在我考虑如何跟孩子们解释失败的原因时,只见小源拿起旁边小朋友的陀螺,边看边着急地说:“哎,你的牙签怎么戳歪了,这样陀螺就会转歪的。”
在小源的提示下,每个孩子都开始观察自己的陀螺。
小宁:“我的陀螺剪得不圆,转得时间不长。”
小耀:“我的陀螺中间的孔太大了,转不起来。”
小玉:“我的牙签太长了。”
……
很快,大家都找到了自己失败的原因。既然找到了问题,解决的方法自然就出来了。
小宁:“找中心点时要量一量,或者用对折的方法也能找到圆心。”
文文:“找个透明胶来固定牙签。”
小玉:“牙签的下面太尖了,要掰掉一点……”
还有的孩子对自己的第一次制作不满意,决定放弃修改,重新制作。
经过改进,孩子们的陀螺都顺利完成了。此时,小晨和小栩也分别完成了一个方形和一个三角形的陀螺。孩子们又赶去围观不一样的陀螺,没想到这两种陀螺居然也能转起来。当然,谁转得快才是大家最关心的事。小家伙们拿来自己的陀螺准备比个高低。不用说,圆形的陀螺肯定是获胜了。小晨和小栩为自己的陀螺转得慢而懊恼:“看来还是圆形的陀螺转得快啊!”可看到小伙伴们争着要玩自己的“异形”陀螺,两个小家伙又笑了。
在比赛的过程中,孩子们依旧叽叽喳喳,还讨论起旋转力量的大小、牙签长度与陀螺旋转速度之间的关系等深度的话题。
我的思考:
美术创作和科学探究活动都是幼儿的操作活动。在以往的操作活动中,为了尽快达到教师预期的目标,我们会帮助孩子设定一种最有效的方法,并引导孩子用这种方式去实现。[2]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许多孩子有自己的想法。例如,要按出菊花的俊俊、想要做异形陀螺的小栩和小晨。他们不服从权威,敢于突破教条和常规,不甘心和别人一样做个听话的乖小孩,就是想要用自己的方式试一试。
反思日常的教育。有时,教师的缺陷在于讲得太多,帮得太多,剥夺了孩子尝试错误、发现的问题、寻找解决方法的机会。如果教师总是把这种思想的苗头掐断,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水平将得不到锻炼。
我很庆幸,无论当时基于什么样的考虑,都没有急着介入孩子的尝试和讨论。或许正是因为没有教师的干扰,孩子才可以坚持自己的想法;正是因为没有强势的方法指引,孩子才可以自己发现问题,并讨论出更适合自己的改进方式。从而实现在成人眼里或许不太完美的目标,并为之而欢欣雀跃。我想,在对孩子们的活动中,还包含对自己的思想得到解放、自己的想法得到尊重的喜悦。
教师如何做到解放孩子的思想、尊重孩子的想法呢?我从这两件事情中得出的结论是:不要急着教,不要急着帮忙。教师适时退后,孩子自然而然就到了前台。退后,也是对儿童主体地位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