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建苏
(河北政法职业学院, 河北 石家庄 050050)
2016 年12 月7 日至8 日,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2018 年12 月24 日,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习总书记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需要培养大批“德法兼修”的高素质法治人才。
法律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法律人才的“第一阵地”,应该在教授学生法学理论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塑造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法治人才。因而探索高职院校法律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的方法,使法律专业的专业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相互配合,共同实现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目前高校的学科课程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课和通识课。课程思政是指在专业课、通识课中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或者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融入专业课、通识课的教育实践活动。[2]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各类各门课程都要始终贯穿思想价值引领的主线,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正确的价值追求。因此,对课程思政应理解为在教师对学生的各门课程教育中应包含思想品德教育和政治立场、观点的教育,既要教授专业知识,又要坚持政治引领,对学生进行爱国、爱党教育,在学科课程教学中渗透德育。
对于课程思政,不少人认为就是指思政课程,也有的人认为,不是有思政课程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吗,为什么还提课程思政。这两种观点都是对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混淆。
思政课程,指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学生系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而课程思政实质是一种课程观,不是增开一门课,也不是增设一项活动,而是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各方面,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3]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目标都是育人,即对受教育者进行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等多方面的教育、培养。在各门课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使得各门课程与思政课程形成协同效应,更好地实现立德树人。
高职院校法律专业培养应用型法律人才,毕业生无论是进入党政机关还是司法机关工作,都要求有过硬的政治素质,通过法学课程思政教育将法的价值、法律人应具备的政治修养、职业道德品质等内容渗透进法学专业课程,最终实现培养“德法兼修”的社会主义法律人才的目标。
根据我国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安排情况,专业课程的学时数占了比较大的比重,因此中央提出了“课程思政”建设要求,让专业课教师也参与到思政教育中,将思想政治元素融入专业知识教学中,不仅仅依赖思政课程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相互配合,共同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高职法律专业课的任课教师多是从政法院校毕业的,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精深的法律专业功底、较强的实践能力,能够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各种教育手段和教学方法,挖掘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实现民族复兴的理想和责任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从不同角度为社会培养“德法兼修”的法律人才。
针对高职法律专业学生的素质及特点,法律专业课程思政改革在于让每个课堂都肩负起育人功能,通过“无声润物”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高职法律专业的课程思政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德法兼修”的育人理念首先体现在法学专业建设的整体规划,高职法律事务专业课程思政改革应当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结合,高职法律专业确立的人才培养目标往往为面向党政机关、政法单位、企业、律师事务所、法律服务所等部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法律人才。因此,教师在专业课程中应当加入思政内容,潜移默化,有助于学生正确道德观、价值观的形成,使他们成长为具备正确的政治导向、良好的道德修养、健康的人文素养、有人情味、有理想的法律人才。
教学资料包括每门课程的教材、教学标准、教案和教学课件。课程思政改革首先要求教师们在教材的编写与修订中增加思政的内容,比如在民事诉讼法中的同等原则和对等原则的阐述上,因该原则体现的是一个国家的主权,在教材中可以增加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增强学生们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以及维护国家尊严的使命感;其次要修订课程教学标准,新教学标准必须确立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并将价值塑造放在首位;再次是根据教学标准制作能体现课程思政特点的新课件、新教案,授课教师要有意识地结合专业知识对学生进行相关思政教育。
法律专业的教学从教学方式上讲既包括理论教学,又包括实践教学;从教学途经上讲,既有传统的课堂教学,又有网络教学;从教学内容上讲,既包括实体法,又包括程序法。课程思政要切实融入每一种教学方式、途径与内容中,具体到每门课程,各部门法的基本原则和具体的法律制度都可以贯穿思政的内容。
(1)将思政内容融入法律专业理论课程讲授中。法律的学习不能仅仅停留在对法学概念、法律条文的解读,而是要充分发掘法学知识背后的人性考量、价值关怀与制度定位。实体法和程序法教学中都可以进行思政教育。
民法作为与我们关系最为密切的实体法,规定了民事主体的各项民事权利,以及通过何种方式、如何行使自己的权利,权利受侵害后如何维权。在讲授民法基本原则时,如民事活动要遵循平等、自愿、公平、诚信原则,要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教育;讲授民事主体的内容时,贯彻所有的民事主体都是平等的,无论大小、强弱;在讲授民事法律行为及合同法的教学内容时,告知学生通过民事法律行为为自己设定物权、债权时,要做到公平合理、诚实守信、不欺不诈;进行物权讲授时教育学生要爱护国有资产和集体财产、按照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团结互助、公平合理的原则,正确处理相邻关系。通过学习物权、债权、人身权、继承权等知识,使学生一方面知道自己有哪些物权、人身权,债权如何产生,如何行使和保护自己的民事权利;另一方面,在实现自己权利的时候要守法,很多时候也要受到道德的约束。
民事诉讼法作为重要的程序法,其内容有三条主线,均可融入思政的内容:一是当事人在民事诉讼中的诉讼权利和诉讼义务,这不仅仅限于教育学生知道自己享有哪些权利,增强权利意识,最重要的是要教育学生尊重他人的权利。二是诉讼参与人应如何服务于当事人、服务于人民法院;教育学生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例如律师的作用绝不仅是为当事人提供法律帮助,还在于推动法制的进步,所以作为一名律师不能为了财富而不择手段。三是作为审判机关及审判人员如何查明案件事实,正确适用法律。教育学生树立平等意识、服务意识。法官作为居中裁判者,对当事人不可存在偏见。要正确看待自己手中拥有的权力,自觉抵制社会不良风气,将徇私舞弊、枉法裁判杜绝在权力之外。
(2)课程思政改革要体现到教学实践环节。法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法律专业的教育不仅是理论知识的传授和学习,还是一种职业的训练,要实现“全课程育人”的格局,必须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寻找与德育知识体系的“结合点”。
首先,在教学过程中联系实际、在案例教学中结合思政内容。法律专业课程的学习,很大程度上借助于多媒体手段,并且实行案例教学。在进行案例教学时针对不同的课程内容,都可以有针对性地加入思政的内容,如宪法课程,通过观看宪法宣誓的短片,可以使学生树立遵守宪法、维护宪法权威的意识,增加对法律的尊重和认同;在讲授商法课程时,针对制造销售假冒伪劣产品、发布虚假广告欺骗消费者等行为,教育学生要践行公司法的规定,遵规守法、诚实守信,为建设和谐社会做贡献;讲授刑法时,针对具体的罪名可以融入爱国教育、遵守社会秩序、经济秩序等方面的教育,通过播放套路贷刑事案件视频,讲解可能涉及的罪名包括诈骗罪、虚假诉讼罪、敲诈勒索罪、非法拘禁罪、抢劫罪、强迫交易罪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理财观念和消费观念。
其次,模拟法庭中加入思政内容。在民事诉讼等实训课中,组织学生进行模拟法庭时涉及分组,一个小组就是一个整体,一个学生不能完成任务则整个小组不能按时开庭,所以在实训过程中可以从大局意识、集体观念等方面进行教育,以此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相互帮助的优良品德。
最后,在组织学生旁听法院庭审中进行思政教育。法律专业的学生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很重要的一个方法就是旁听法院的庭审,通过旁听,将程序法知识与实体法知识很好地融合在一起。组织学生参加法院的旁听,教师的职责不只是提示学生案件所涉及的法律知识点以及庭审的每一步程序,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组织纪律教育、旁听人员遵守秩序的教育、集体荣誉观念的教育。通过旁听,使学生们更加直观地了解法院审判工作,直观地感受到法律的神圣和庭审的威严,体会到公正司法的重要;使他们认识到自己日后如果从事这方面的工作,要具有司法为民、公平公正的政治素质、熟练掌握并运用法律专业知识的业务素质,才能扛起建设社会主义法制社会的重任。
(3)部门协作,在实习过程中进行思政教育。法律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前一学期都要到公、检、法、律师事务所等实务部门实习。毕业前的实习不仅仅是在实践中学习的机会,也是一个综合素质提高的锻炼机会。司法机关、律师事务所等机构是高校法律专业实习的主要场所,法制实务工作者的言传身教,将对学生法律职业伦理观念的形成产生巨大影响。因此,要建立课程思政改革的联动机制,各部门相互配合,增进沟通,打造平台,共同引领学生完成法律职业精神的塑造。比如在法院实习,法官作为实习教师,通过与实习学生的日常接触,以身作则,让学生体会到作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法官,不仅要有深厚的法学理论功底、化解矛盾的调解能力,也要有“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的情怀;具备舍身护法的精神,也要能抵制金钱的诱惑、人情的干扰;有“匡扶正义、惩恶扬善”的信念,更要有救济法律弱势群体的情怀。
(4)在网络课程内容中要有思政内容。首先,在网络课程设计中融入思政内容。现在,各高校都在进行网上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在教学知识点的讲解及教学视频录制的过程中应当加入课程思政的内容。视频资料的传播速度快,范围广,受益人数众多。其次,在网络授课中进行思政教育。2020年春天,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袭来,教师们都在利用职教云、QQ 群、腾讯课堂等媒介开展网上授课,并结合疫情防控典型事例和新的疫情防控政策法律法规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比如民法课上讲到诚实信用原则时,就可以结合疫情初期发生的销售假口罩的案例,浙江义乌5 名假口罩商贩因涉嫌销售伪劣产品罪被刑拘,哈尔滨一药房用9400 A 普通劳保防尘口罩冒充N95 口罩销售,被罚5 万元;通过案例讲解,使学生明白经营者应当遵守法律,诚信经营,不可利欲熏心,法外图财,制售伪劣口罩,不仅会受到社会谴责,严重的将承担相应刑事责任。再比如讲公序良俗原则,每个自然人都有隐私权,但权利的行使要受公共利益的限制,如新冠肺炎感染者,他的行踪轨迹应该报告,以隔离可能被感染的对象。另外,还可以结合国家承担新冠肺炎病人的医疗费用的典型事例,讲解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现国家把人民的生命和健康放在第一位,想尽一切办法治病救人,凸显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通过教学,引导学生更加坚定信念,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众志成城、同舟共济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战争,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总之,高职法律专业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融入思政内容,使法律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无缝对接,培养德法兼修的社会主义法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