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悦
(河北广播电视大学, 河北 石家庄 050080)
河北干部网络学院平台运行4 年来,为河北30 余万干部理论知识的培训,素质修养的提高,做出了突出成绩。为适应社会发展对干部培训提出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必须构建具有河北省域特色的干部培训体系,把学习平台做好、做优、做强、做大。地域文化受自然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环境的影响而生成。地域文化是对干部进行人文情怀、革命传统、文化知识教育的宝贵资源。河北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辉煌,开发一批具有地域特色的优质课程,对打造干部教育培训的特色品牌,更好地为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服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文化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行为在人们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包括人的基本观念、意识、行为方式、道德情操等人文精神,这种人文精神是与特定的地理环境、社会历史、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传统文化,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提倡和弘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富营养,才会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我们的干部只有了解历史文化,才能博古通今,视野开阔,才能有格局、有境界,才能想得深、做得好。开发地域文化课程资源,旨在使干部了解河北悠久的历史,理解河北璀璨的文化,建设河北美好的未来。
我们的干部需要树立历史的眼光,心怀远大的理想,决不做“浅”与“愚”的“坎井之蛙”。地域文化是当地人民构建精神家园认同的基础,具有强大感召力和凝聚力[1],通过传统文化的研修与学习,把历史与现实相贯通,研究历史、把握今天、展望未来,提高政治站位,培育家国情怀,增强大局观念。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广大干部只有守得住初心,才能担负起历史使命。在纷繁复杂的当今社会,面对各种困难、诱惑和挑战,我们的干部只有以文化知识武装自己,常常自省、自警、自励、自重,才能不迷失做人的心性,不失为官的方向,不走错从政的道路。
开发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课程资源,以河北文化中生动、形象、鲜活的本地教材,磨砺干部心志,净化干部灵魂。生长于河北沃土上的先贤哲人、英雄模范,都是一个个榜样、一杆杆旗帜。出生于河北乐亭的革命先驱李大钊,在短暂而光辉的一生里,为什么能矢志不渝地追求和传播真理,正是因为他有共产主义者的伟大灵魂,有共产党人的赤胆忠心,我们的干部只有真正悟初心、守初心、践初心,克私心、戒贪心、除邪心,才能面对物质的诱惑,不见利忘义;面对利益的引诱,不丧失立场;面对困难的局面,不畏葸不前。
情操,就是情感和操守。从情感而言,我们的干部需要对群众有感情,才能察民情、护民利、暖民心,对工作有热情,才能谋新事、克难事、干实事。从操守而言,我们的干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正确的公私观、是非观、义利观,才能经得起风雨,忍得住寂寞,抵得住诱惑。2013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指出:“各种文史知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领导干部也要学习,以学益智,以学修身。”开发富有地域文化内涵的课程资源,就是给河北干部提供含锌、含铁、含钙的精神食粮,使我们的干部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
优秀传统文化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它蕴含着治国理政的智慧、建功立业的经验。以燕赵精神为内核的河北地域文化,同样源远流长、底蕴深厚,这是我们进行干部培训的金山银山,通过挖掘、整合、提炼,就是最接地气的培训教材,可以为河北干部提供建设河北的智慧、借鉴、启示,学会为政、为官、为人之道。
2019 年在中央和国家机关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说,“要践行新时期好干部标准,不做政治麻木、办事糊涂的昏官,不做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懒官,不做推诿扯皮、不思进取的庸官,不做以权谋私、蜕化变质的贪官。”因此,守牢“四个不做”底线,以“昏、懒、庸、贪”为耻,有过硬品德、过硬意志、过硬肩膀、过硬本领,有闯劲、敢担当、能创造、善作为的干部才是好干部。通过地域文化人文价值、精神营养的开掘,通过对西柏坡精神、太行天路精神、抗震救灾精神、塞罕坝精神、抗日救国精神、艰苦奋斗精神等燕赵红色文化的弘扬,激励广大干部勇作为、敢担当的内生动力,使他们在自己的岗位上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真正成为广大群众的贴心人、领路者、父母官。
地域文化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和发展的,它带有明显的时代烙印和历史痕迹,由于受到社会条件、政治制度、时代环境和认识水平局限性的制约和影响,地域文化也是有时代性和局限性的。我们对待地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就是在开发干部培训的素材制作课程资源中,需要对地域文化进行深入挖掘、合理提炼和有机整合,发扬积极因素、先进因素,抛弃消极因素、落后因素;挖掘正能量、主旋律、内聚力、向心力,摒弃负能量、摩擦力、离心力。比如,谈到燕赵文化中“慷慨悲歌、任侠好义”的精神,我们自然要谈及荆轲。荆轲是河北历史上一个颇有争议的人物。对荆轲一味的褒或贬都是不足取的,要把他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去分析评价他。从个人角度来看,荆轲是燕国一名忠臣,他探虎穴入蛟宫,毅然刺杀秦王嬴政,是个视死如归、侠肝义胆的英雄。然而,从整个中国历史来看,秦国的统一符合历史发展的方向,荆轲的行动又是狭隘的、错误的。所以,我们对待地域文化和历史人物,不能简单地用是与非二元对立的观点去评判。地域文化形成和发展是个复杂多变的过程,因而地域文化的成分也不是单一纯粹的,我需要对它进行分离、净化、过滤和提纯,这是一个再创造、再升华的过程。
推陈出新就是对地域文化批判地继承,摒弃其糟粕,吸取其精华,挖掘出新的价值。地域文化是一个地域的精神血脉和文化基因,既需要薪火相承、代代相传,也应该与时偕行、吐故纳新。地域文化在形成和发展演化中,受到时代和历史的局限,有自身的缺陷和欠缺,所以,机械的崇古尚古,僵化的生搬硬套,都是不足取的。传承不易,创新犹难。创新就是为地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当代元素,使地域文化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和生长点,举例而言,燕赵文化中的慷慨悲歌、好义任侠,一直被广为传颂。在金戈铁马的年代,它表现为一种英雄主义和牺牲精神。有壮别天涯慷慨赴义的李大钊,有“震破敌人胆,惊飞日寇魂”的狼牙山五壮士。那么,在当今和平年代,我们应该把这种慷慨悲歌、壮怀激烈的燕赵精神,发扬光大为一种鼎力革新、顽强拼搏、无私奉献的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这些“史” “诗” “伦理”就渗透在地域文化之中。我们的干部学习河北的地域文化,就是要了解河北文化精髓,从中汲取治国理政的思想营养,培养勤政爱民的人文情怀,提升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能力。比如,燕赵文化中的“和乐精神”,早在战国时代荀子就提出了“乐教”,也就是让人在性情的、快乐的、美感的享受中接受道德的教化,这种和乐精神对我们今天培育文明乡风、淳朴民风、良好家风,构建和谐社会是有借鉴意义的。做学习型党员干部就是要“真学、善思、会用”,通过学习达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的目的。
在地域文化课程资源制作中,应当紧扣教育干部、激励干部这一主题,开发系列课程资源。可以以主题为序,以时代为序,以人物为序,以领域为序。比如,以人物为序,可以分为文学家系列、科学家系列、英雄人物系列等。比如,文学家系列包括创作《红楼梦》的曹雪芹、长于七言歌行的卢照邻、“以孤篇横绝全唐”的王若虚、元杂剧鼻祖关汉卿、开创“新辞赋体”的诗人郭小川等。科学家系列包括医学的开山鼻祖、战国神医扁鹊,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推圆周率的南北朝数学家、天文学家祖冲之,集天文学家、数学家、水利工程专家于一身的元朝郭守敬等。英雄人物系列包括勇猛果敢、屡立战功的赵国名将廉颇,东方六国最杰出的将领李牧,平定岭南、南越称帝、臣服汉朝的赵佗,冀东著名抗日英雄节振国,威名远扬的抗日英雄马本斋,舍身炸碉堡的战斗英雄董存瑞、气吞山河的狼牙山五壮士等。
内容是构成课程内涵的主要载体,打造课程资源的地域特色,首先要在内容的挖掘上下大功夫。文化本身就是虚实结合的统一体。这里的“实”是物质层面、实存层面、固态层面的,是可见可感的显性文化;“虚”是精神层面、人文层面、文化层面的,是意识形态的隐性文化。“实”与“虚”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就地域文化而言,在课程资源建设中,强调“实”则是要有力度,有角度,有落点;强调“虚”就是要有高度,有宽度,有深度。比如,河北地域文化中的“长城文化”,可以运用虚实结合方式,开发、设计、制作课程资源。从“实”而言,在河北境内存有自战国至明朝等各个朝代的长城,绵延两千多公里,以丰富多彩的人类活动为依托,最终积淀为一条由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构成的“长城文化带”。[2]长城作为一种建筑雄伟的古代军事防线,作为一种中华民族勤劳智慧的历史结晶,是可再现可展示的。从“虚”而言,长城体现着极强的历史文化价值,它凝聚着众志成城、坚韧不屈的爱国情怀。同时,围绕长城产生了无数文学艺术作品,诸如诗词歌赋、铭记碑文等,这些是无形的隐性的长城文化,更重要的是要弘扬其蕴含的民族精神、人文情怀和爱国意识。
“点”,可以突出重点,体现深度;“面”,可以顾及全局,体现广度。河北地域文化发展历史悠久,内容浩繁复杂,需要归纳出类,梳理出线,提炼出点。目前,学术界把河北地域文化概括为“三个走来” “四大要地” “五大文化脉系” “六大文化成就”。[3]这里的“三、四、五、六”就是“点”,“面”就是其中的延展。文化的特点是有历史内涵、有生动内容、有动人故事,开发文化类课程,把握好点面的结合。比如“西柏坡精神”有着十分丰富的思想内涵,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和优良作风,都汇集到西柏坡精神之中。西柏坡精神是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是依靠群众、平等自由的民主精神,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是自强不息、奋发图强的赶考精神。西柏坡精神是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是开发地域文化课程的生动资源。
课程资源在制作技术上,可以采用大小结合的方式,根据培训内容的特点和干部学习的需要,既有鸿篇巨制的大课,又有言简意赅的微课。微课以“小” “实” “新” “效”为特点,内容具体,主题突出,适应了碎片化的学习方式,微课有积少成多的作用,通过不断的微知识、微学习,进而悟到大道理、大智慧;大课讲解深透,出精品、出名课,可以形成系列。适合制作大课的是涉及面广、内容丰富、蕴含深刻的地域文化中的大浪潮、主旋律,比如河北红色文化,燕赵英雄系列等。适合制作微课的是地域文化中的星星之火,比如邯郸成语典故、河北民间故事等。邯郸成语典故可以包括那些有教育作用、启示意义、借鉴价值的成语典故,比如载舟覆舟、因势利导、破釜沉舟、背水一战、攻难守易、毛遂自荐、邯郸学步、负荆请罪、南辕北辙等。这些成语情节生动,形象有趣,或启迪心智,或发人深省,或引人入胜,构成了地域文化系列微课的长廊。
河北地域文化历史悠久,纵贯古今,内容丰富,涵盖面广。文化课程可以通过自制自建、外采外购、共建共享三种方式共同开发。干部网络学院在制定开发方案和实施计划基础上,可以联合普通高校、党校、社科院、文史研究机构等各方力量,开展集中研讨提档次、集中开发提质量、集中力量提水平,共同完成课程资源建设的任务。学院在自制课件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和经验,比如,自2017 年以来学院自制具有河北特色的课件102 门,如《西柏坡的故事》《太行山上的新愚公》《汉字美学说》等,其中有多部自制课件获国家或省级一等奖,《太行山上的新愚公》获中国梦·扶贫攻坚影像盛典短片类一等奖,《告别田赋鼎》荣获点赞中国·记录影像40 年暨第四届万峰林微电影盛典宣教类一等奖。有了自制地域特色课件的经验积累,就有了资源建设的底气和锐气,联合各方力量一起设计开发、汇集、整合课程资源,实现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
以燕赵文化为内核的地域文化是河北人民的灵魂和血脉,是培养干部人文素养、提升干部文化自信的优质素材。学院力求把地域文化课程建设好、应用好,打造有规模、成系列的地域文化课程教学高地,构建更加开放、更具活力、更有实效的河北干部教育培训体系,助力经济强省、美丽河北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