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关于建设数字中国重要论述的四维意蕴*

2020-01-07 06:49
关键词:数字建设

刘 红 玉

(湖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2)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围绕“为什么要建设数字中国”“怎样建设数字中国”等时代主题发表了系列讲话,构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除新闻媒体的实时报道、特约评论外,学界有关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很少。已有成果主要是围绕习近平关于信息化建设与网络安全、网络强国与网络空间治理等方面的论述展开宣传诠释、学习研究。笔者认为,从信息化到网络强国再到数字中国的战略部署,恰恰体现了习近平对信息技术向数字技术会聚趋势的准确把握、对新一轮技术革命与人类社会互动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根据这一认知主线,笔者拟从本体、现实、主体、实践四个维度,梳理和阐释习近平关于建设数字中国重要论述的核心观点,旨在打开研究、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个新视角。

一 本体之维:数字中国的科学内涵

基于广阔的世界视野及对前沿科技的追踪,早在世纪之交主政福建时,习近平就前瞻性地做出“建设‘数字福建’,攻占世界信息化战略制高点”的战略安排[1]。担任总书记、国家主席等职务以来,习近平始终高度重视信息技术、数字技术的发展,与时俱进地把舵标定信息化、数字化的前进路径:2014年2月,值我国接入国际互联网20周年之际,习近平主导成立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并亲任组长,明确提出“建设网络强国”;2015年12月,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式上宣布“推进数字中国建设”;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将“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并列为建设目标……。纵向梳理系列论述可以得知,习近平擘画的数字中国至少涵盖了以下四层含义:

数字中国的“数字”,是数字技术的简称。所谓数字技术,是指借助计算机、网络、多媒体等设备,将图、文、声、像、信息等转化为二进制数字后进行采集、存储、运算、还原、传播、使用的技术。根据数字技术的发展过程与创新内容,可以将其概括为五大类:第一类是通信技术,如互联网即时通信;第二类是以构建互联网平台、提供互联网服务为核心的技术,如物联网、电子商务、数字政务、工业互联网;第三类是捕捉、存储、加工、处理、应用数据的技术,如云计算、大数据、算法分析;第四类是优化生产链、供应链、创新链、价值链的技术,如区块链;第五类是人工智能技术,如虚拟仿真、计算机感知、智能机器人。时至今日,数字技术已从过去单一的通信技术向多类数字技术成群聚焦、交叉融合的方向发展,即数字技术的会聚创新。正是在持续追踪数字技术变迁规律的前提下,习近平及党中央沿着数字技术的发展脉络,循序渐进地推进信息化、网络强国建设,适时部署国家大数据战略。当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数字技术研发有了一定积累、数字产业开始蓬勃发展时,他便深谋远虑地提出建设数字中国。

建设数字中国是把数字技术全面应用于中国各领域的建设。习近平语境中的“数字中国”不是我们日常所理解的用数字、数据来描述或说明中国的现状,而是指充分利用数字技术的会聚创新,展开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领域、各行业的建设。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历史上,任何一次科技革命都深刻改变着人类的生产、生活、交往、思维等方式,深刻影响着国际政治、军事、经济等领域的发展。正是深谙这个道理,在准确把握新一轮数字技术革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重要驱动力的基础上,习近平多次强调“做大做强数字经济,加快数字产业化”[2]、“繁荣发展网络文化”[3]、“运用大数据提升国家治理现代化水平”、“深度开发各类便民应用”、“加强生态环境领域的大数据运用”[4]。

建设数字中国涵盖数字政府、智慧城市、数字农村的建设。信息、数据是政府决策、管理、治理的重要依据。必须在会聚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数字技术的基础上,研发和构建全国一体化在线服务平台、信息与数据共享平台,统筹发展电子政务、建设数字政府,以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实现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的协同管理和服务”[4]。我国已建成一批特色鲜明的智慧城市,却存在着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数字鸿沟。从城乡一体化、区域一体化的顶层设计出发,习近平指示,在分级分类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同时,加快农村、山区、落后地区的互联网建设步伐,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数字差距[5]。

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三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建设数字中国,不仅要有高速、移动、安全、泛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而且各地区的网络设施还必须互联互通,可以便捷地进行跨区域和全球范围内的信息交互,包含信息化、“互联网+”行动计划在内的网络强国建设既是建成数字中国的前提,也是数字中国建设的题中之义。建设智慧社会的根本宗旨是充分利用数字技术的会聚创新,推进资源整合,加快开放共享,推动人们生产、生活、交往等方式向智能互联演变,是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

二 现实之维:建设数字中国的背景分析

立足于全球数字技术发展布局现状,从切合国家战略需要、满足社会现实需求出发,习近平深入浅出地阐明了建设数字中国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建设数字中国是我国提升数字技术会聚创新能力、走进世界舞台中央的必由之路。当今世界,数字空间已成为各国角逐的新战场,掌握数字技术会聚创新核心竞争力的国家,将在新一轮国际分工态势中抢先攻占战略制高点,成为世界舞台中央的耀眼明星。美国的数字技术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已占据了领先地位。2017年,联合国贸易和发展委员会发布的《世界投资报告:投资和数字经济》指出,全球百强数字跨国公司和百强信息通信技术跨国公司,美国分别占据了63席、21席[6]。为保持优势,避免被赶超,在2010至2014年美国商务部联合其他部门连续发布6份建设“数字国家”报告。2018年9月,美国发布《国家网络战略》,旨在保持美国在数字技术领域的领导地位。2019年4月底,美国总统特朗普发表了关于美国5G部署的讲话,坚称美国必须主导并赢得世界5G技术竞赛的胜利。随后白宫发表声明,宣布增加5G基础设施投资、制定可持续频谱战略等数项刺激美国5G网络发展的举措。英国也不甘落后,其数字、文化、媒体与体育部于2018年1月制定了《数字宪章》;同年4月,发布《产业战略:人工智能领域行动计划》,旨在加快建设先进的电信网络和数字基础设施,形成人工智能等数字产业集聚区。德国、法国、日本、俄罗斯等发达国家也相继制定了刺激数字技术研发、发展数字产业、数字经济的战略规划[7]。基于全球数字技术发展布局的激烈竞争状况,我国想要攻占数字领域的战略制高点,走进世界舞台的中央,就必须及时部署建设数字中国,制定数字领域核心技术与高端设备的发展战略,集中人财物,分梯次、分门类、分阶段、有重点、有决心、有恒心地推进数字技术会聚创新,不断提高核心技术竞争力,掌握主导权。“我们同国外处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如果能够超前部署、集中攻关,很有可能实现从跟跑并跑到并跑领跑的转变。”[8]

建设数字中国是以信息化、数字化培育新动能,适应和跨越经济新常态的基本路径。[2]数字技术的会聚创新及其广泛应用,不仅能够优化资源配置,带动技术、资金、人才、物资的及时便捷流动,节约时间和成本,提高生产效率,而且能够改造传统产业,驱动新一轮产业革命,催生数字经济的新业态、新模式,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助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因此,建设数字中国有助于打通经济发展的信息和数据“大动脉”,加快发展数字经济。

建设数字中国是政府决策科学、社会治理精准、公共服务高效、民意回应及时的重要保障。政府科学决策的前提是通过调查研究掌握各行各业第一手的数据、信息、资料;社会治理精准的前提是社会发展中的问题、短板、隐患、风险能尽收眼底、一览无余;公共服务高效的前提是建有阳光、畅通、便捷的便民机制与渠道;民意回应及时的前提是具备及时了解民意、及时沟通交流、及时解疑释惑、及时排忧解难的互动平台。长期以来,受制于信息技术的不发达及应用的不广泛,各级政府决策前的数据、信息、资料主要依赖入户调查、实地考察、会议访谈、抽样调查等方式;社会发展中的问题、短板、隐患、风险,往往凭肉眼观察、耳听感知;公共服务职能部门往往各司其职,以柜台式、面对面的方式办理;民意的回应则以文书批复、个别谈话、专题会议为主。由此,可能导致政府决策出现偏差或失误、社会治理精准度不够、公共服务效率不高、民意沟通与回应迟滞等现象。数字技术的会聚创新,为客观准确的数据信息获取、为问题和短板的信息化和智能化感知,为一站式一体化的线上线下公共服务平台的创建、为民意沟通与回应桥梁的搭建,提供了技术条件。因此,建设数字中国有助于打造数字政府,推进数字政务。

建设数字中国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有效途径[4]。我党自成立以来,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由于各地发展的历史条件、资源秉赋各异等原因,目前仍存在民生资源配置不均衡、民生服务条块分割等问题,育幼、教育、住房、看病、养老、交通、文化、旅游、就业、环境等民生领域的短板依然较多,还有极少数尚未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运用数字技术构建全国民生资源、民生服务平台,可以适时配置和调节民生资源,统筹推进民生协同服务新体系;应用大数据与云计算技术,实时分析和掌握全国住房、交通、文化、旅游、就业等领域的民生状况,可以及时发现民生需求并下达新的指导计划;利用大数据可视化技术、远程控制与协作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可以扩大育幼、教育、看病、养老等领域的优质资源覆盖面,丰富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弥补服务短板;通过信息化、数字化和产业的深度融合,发展智慧农业、智能制造和中高端服务业,可以引导和带动更多人创新创业;依托互联网与大数据技术,可以精准把握扶贫的进度、情况,为贫困地区提供资金、技术、产品销售等信息对接服务;运用数字监测、感知技术,可以对空气、土壤、水源、地理环境进行实时观测,有效预测和应对灾害发生,助力生态环境改善、创设美丽清洁家园。因此,有必要部署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建设数字中国,深度研发、广泛应用各类便民数字技术,实施民生各领域的“互联网+”工程。

三 主体之维:“党政企学研民”同心圆的共建共治共享

自接入国际互联网20多年以来,我国已成为名符其实的网络大国,是世界上网民最多、移动支付规模最大、网络基础设施相对完善的国家,互联网企业发展迅速,数字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驶入快车道,但是从网络大国到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仍有一段距离。习近平多次指出,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需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发动全社会广泛参与,发挥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企业、学界和科研机构、网民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形成数字领域“党政企学研民”共建共治共享的同心圆。“企业要承担企业的责任,党和政府要承担党和政府的责任,哪一边都不能放弃自己的责任”,“企业家、专家学者、科技人员要有国家担当、社会责任”[8]。

中国共产党是建设数字中国的领导主体。实践证明,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是当代中国发展取得重大进步的根本保障。建设数字中国,同样需要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统一谋划、部署、推进。

各级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是建设数字中国的政策引导和依法管理主体。建设数字中国的关键在于持之以恒地推动数字领域核心技术的突破、创新及成果的转化。然而,核心技术的研发常常是以长时间科技知识的积累为基础,不但需要大量的经费,而且还有失败的风险。这就需要政府发挥宏观调控、财政支持等公共政策的激励、催化作用。在建设数字中国的过程中,还可能出现诸如窃取交易信息、篡改调配指令、数据泄漏等违法犯罪活动,这就需要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按照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的思路”[9],加快立法进程,完善依法治理措施。

企业是建设数字中国的核心实施主体。企业“市场感觉敏锐,创新需求敏感,创新愿望强烈”[8],又同其他各类主体存在着最直接的联系,因而是这一同心圆中最关键的连接点。回顾历史,任何一次技术革命、产业革命,都是企业结合社会需要,将科学发现转化为技术研发成果,中试成功后,再进行商业化生产、资本化运作、市场化扩散,最终形成产业化链条。把数字技术全面应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领域的建设,必须鼓励和支持企业成为研发、创新的主体,成为建设数字中国的中坚力量。

学界与科研机构是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支撑主体。学界、科研机构不仅是培养建设数字中国所需各种人才的摇篮,而且是数字技术研发的主力军,直接参与数字知识的创造与传播、数字技术的创新与成果的市场转化。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并发挥学界与科研机构的支撑作用。

网民是建设数字中国的需求拉动主体、共创共建主体、成果共享主体。网民泛指使用互联网与数字技术成果的广大人民群众。网民多层次多样性的需要是建设数字中国的强大拉力。正是人民群众对衣食住行、工作学习、社会交往、娱乐休闲的快捷便利需求,持续刺激着互联网与数字技术的推陈出新,以及大量网络服务商、数字企业雨后春笋般的崛起。数字化时代,每个网民都离不开网络,是网上网下同心圆的重要一环,有义务共创共建清朗的网络空间。每个网民是建设数字中国的成果享有主体。建设数字政府带来的高效政务、建设智慧城市创造的便捷生活、建设数字农村缩小的城乡差距……无不映照着数字中国建设征程中广大网民的享受感、成就感、幸福感。[10]

四 实践之维:加速建设、保障安全、依法治理同时并举

总结我国20多年来从信息化建设到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过程中所取得的成就、经验,客观审视、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习近平认为在加快建设数字中国的同时,必须切实保障网络、数据安全,依法加强网络空间治理。

下大力气加快推进数字中国建设。当今世界,信息化、数字化快速发展,“不进则退,慢进亦退”[8]。我国互联网、数字化基础设施的瓶颈制约仍较突出,人均带宽低,特别是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是短板;数字领域核心技术自主知识产权不多,诸如操作系统、根服务器、高端芯片、智能终端处理器、关键元器件和材料、数据中心光互联等严重依赖外国,这是我国最大的隐患,就好比把房子砌在别人的墙基上,“再大再漂亮”也可能不堪一击[8];数字领域核心技术成果转化有限,未能形成高精尖、上下游有机衔接的完整齐备产业链[8]。习近平指示,必须加大投入,系统推进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补齐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短板,超前规划和部署国际国内、陆路海路、超高速、无阻塞、大容量、高安全的光网传输系统,形成“万物互联、人机交互、天地一体的网络空间”[4];集中力量,加速协同研发自主可控的核心技术,超前部署和组建数字技术创新联盟,坚持不懈地开展协同攻关,突破核心技术;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完善数字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健全数字领域核心技术、重点产业基金投入孵化机制,加强数字技术创新基地、工程实验室建设;积极开展国际数字化科技交流合作,在辨识哪些技术是安全可控、能够引进或者可以同别人合作的前提下,坚持开放创新,全方位参与国际交流合作[8]。

切实保障网络与数据安全。信息化、数字化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既可能被用来为民众谋福祉,也可能被用来损害民众利益。习近平指出,当前信息化、数字化技术应用过程中最大的负效应表现为网络安全威胁与数据泄漏风险日益突出。因此,安全和发展必须同步推进[8]。各部门应切实保障网络与数据安全,最大程度地发挥信息化技术、数字化技术造福人民的正效应;树立正确的网络安全观,从整体而非割裂、动态而非静态、开放而非封闭、共同而非孤立等方面把握网络安全的特点,始终坚持群众史观,广泛发动网民共同行动,筑牢安全防线;加快构建能源、金融、交通、通信等关键领域的安全保障体系,防范可能被攻击的风险,维护我国经济运行的神经中枢;建立高效统一的网络安全风险报告机制、情报共享机制、研判处置机制,加强安全检查,提前预防和做好应对工作;下大力气研发网络安全技术,提高防御、威慑技术水平;从制度着手,制定网络安全标准,落实网络安全责任制[8];完善数据产权保护制度,增强数据溯源、保护、安全预警能力[4]。

着力加强网络空间治理。清朗、良好的网络空间,是人民群众创造和享受美好生活的大平台。若网络空间充斥着色情、虚假、谣言、欺诈、侵权、暴力、恐怖,甚至利用网络宣扬民族分裂、煽动宗教极端情绪、鼓吹推翻国家政权等言行,则会损害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不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因此,应本着对社会、对人民负责的态度,依法对网络空间实行管控、治理[8]。一方面,应拟订国内互联网、数字化企业的行业自治自律准则,完善国内网络空间治理法律法规,明确网络权利边界,落实互联网企业的信息管理主体责任,健全数据资源确权、开放、流通、交易、使用等相关法律制度,制定互联网司法裁判规则体系,推进国内网络空间治理法治化。另一方面,应在尊重各国网络主权、维护网络安全的原则下,在建设全球互联互通基础设施体系、打造全球交流互鉴共享平台的同时,倡议各国共商共拟网络空间治理国际规则、网络犯罪司法协助机制等规约,提出国际数据治理政策的中国方案,推进国际网络空间治理法治化[9]。

猜你喜欢
数字建设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数字
答数字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人大建设》建设人大的故事
数字看G20
成双成对
成双成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