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水灌溉理论与技术》课程思政元素挖掘探索

2020-01-07 06:34郭向红马娟娟郑利剑
山西水利 2020年9期
关键词:节水灌溉作物

郭向红,马娟娟,蒋 静,雷 涛,郑利剑

(太原理工大学水利科学与工程学院,山西 太原 030024)

课程思政,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党的十九大报告也明确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基于此,高校应主动承担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重要职责,在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中,根据课程的特点,深入挖掘课程的思政元素,进行细致梳理,并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节水灌溉理论与技术》是水利工程全日制学术型和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专业课,然而当前的《节水灌溉理论与技术》研究生课程教育中,存在注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忽视课程的“立德树人”功能。因此,为了落实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有必要挖掘《节水灌溉理论与技术》中的课程思政元素,在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水利工程专业技术人才。

1 《节水灌溉理论与技术》课程思政的可行性分析

《节水灌溉理论与技术》属于水利工程研究生的专业学位课。主要学习节水灌溉理论(包括作物与水分关系、作物蒸发蒸腾、作物水分生产函数、节水灌溉水量最优分配等)和灌水主流新技术(包括:地面节水灌溉理论与技术、喷灌理论与技术、微灌理论与技术等)。通过学习,掌握节水灌溉的基本理论、研究方法和最新进展,为今后从事节水灌溉研究、设计和管理提供理论技术支撑。本课程的思想政治元素有很多,主要包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法制意识、工匠精神等[3-4]。进行《节水灌溉理论与技术》课程思政,就是将这些思政元素与课程专业知识进行有机结合,使传统枯燥无味的思政课变得有血有肉,通俗易懂,使学生乐于接受。

思政元素在《节水灌溉理论与技术》课程中均有体现,例如:课程的主题是“在农业生产中,用尽可能少的灌溉水消耗,获得农业的最佳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等,这些理念与习近平总书记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等思想高度一致;整门课程所体现的节水意识也与节水型社会建设相符合。因此,进行课程思政是进行党的系列思想宣传及国家水利政策法规教育的最佳方法。

2 《节水灌溉理论与技术》课程思政元素挖掘案例分析

2.1 马克思哲学对课程的指导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建立在当时科技和社会发展基础上的客观哲学理论,科学技术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的新鲜血液,为促进马克思主义发展提供了客观因素;同时马克思主义对科学技术发展具有理论指导作用,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思想源泉。

马克思主义同样对《节水灌溉理论与技术》课程具有重要指导作用。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为节水灌溉理论与技术提供辩证思维方法。例如: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SPAC)是指水分经由土壤到达植物根系,被根系吸收,通过细胞传输,进入植物茎,由植物木质部分到达叶片,再由叶片气孔扩散到静空气层,最后参于大气的湍流变换,形成一个统一的、动态的、互相反馈的连续系统,即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Soil-Plant-Atmosphere Continuum,简称SPAC),就体现了马克思哲学中的“系统”和“联系”的观点;土壤水分亏缺和土壤水分胁迫、作物水分亏缺和作物水分胁迫,体现了马克思哲学“量变到质变”的观点的指导,即土壤水分亏缺到一定程度才发生土壤胁迫,作物水分亏缺到一定程度才发生作物水分胁迫,对作物生产才产生影响;作物水分生产函数中的“最低因素法则”即作物的产量水平不会超过作物基本生长因素中处于最低限制数量的因素所允许的程度,称为“最低因素法则”,体现了马克思哲学辩证法的重点论指导,即就是在研究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地把握它的主要矛盾。二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为《节水灌溉理论与技术》提供是认识论方法。节水灌溉的发展过程,就是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马克思哲学认识论对学生学习《节水灌溉理论与技术》课程的学习也具有指导作用,即课堂书本学习、作业、设计、再书本学习、再作业,最终达到《节水灌溉理论与技术》课程学习的目标。这些马克思哲学观点,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更可以让学生学会如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2.2 习近平新时代治水思想在课程中的体现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新时代治水十六字方针“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节水灌溉理论与技术》课程的主题就是“节水”,是习近平总书记“节水优先”的具体实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修复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对山水林田湖草进行统一保护、统一修复是十分必要的,而节水灌溉是山水林田湖草统一治理和修复的基础。2020 年6 月9 日,习近平总书记赴宁夏贺兰县稻渔空间乡村生态观光园考察时强调,要调整种植结构,保护好这里的水资源,积极发展节水型农业,不要搞大水漫灌。在《节水灌溉理论与技术》课程讲授中,将习近平总书记这些治水思想与课程内容融合讲授,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课程理论的同时了解国家最新治水方略。

2.3 法治意识在课程中的体现

在节水灌溉工程设计、运行和管理中,需要遵循大量的法律、法规、标准和规程。常见的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标准》《地面灌溉工程技术管理规范》《微灌工程技术规范》《喷灌工程技术规范》《渠道防渗工程技术规范》等,在课程具体知识讲授时,要将相关法律法规给学生同时讲授,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

2.4 工匠精神在课程中的体现

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它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体现,是从业者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在讲授节水灌溉的重大意义时,要明确指出节水灌溉一方面可以节水,解决我国水资源供需矛盾,另一方面节水灌溉可以提高作物产量,解决我国粮食安全问题,是农业的命脉,提高学生对专业的自信心。在讲授滴灌时,通过讲授滴头在微小的流道内要进行复杂的加工制作,才能保证滴灌的灌水效果,强调干任何工作都要有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讲授节水灌溉设备安装与维护时,强调为了保障工程质量,必须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3 结论

《节水灌溉理论与技术》课程内容中,蕴含有大量的思政元素,认真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将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相结合,可以将原有比较抽象的专业知识具体化,枯燥的思政学习丰富化,为培养具有爱国主义、工匠精神和辩证精神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服务。

猜你喜欢
节水灌溉作物
节水公益广告
节水公益广告
苍松温室 苍松灌溉
苍松温室 苍松灌溉
苍松温室 苍松灌溉
节水公益广告
节水公益广告
苍松温室 苍松灌溉
作物遭受霜冻该如何补救
四种作物 北方种植有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