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丽
(重庆两江新区鸳鸯小学校 重庆 401120)
在引领小学生解读世界的过程中,每一个学科都为学生提供了一种视角,在专业教学实践中,我们展现出学科优势,才能让学生获得有效的引领。笔者认为,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在生成“生活常识”,此时为他们奠定好成长与发展的基础,无疑相当于在学生的成长领域中埋下种子。只有拥有种子,他们才能生根发芽,茁壮成长,最终转变为支持国家发展的栋梁之才。在这一过程中,笔者建议,教师首先要改变教育理念,从已经习惯的应试教育理念转变为核心素养教育理念。通过对比可以发现,将核心素养教育目标融入小学数学教育空间之后,小学生可以改变传统的学习模式、生成新的学习认知、获得丰富的学习体验。教师会尝试放开手、尝试对话交流、尝试应用信息技术、尝试建立家校共育平台。由此可见,在我们关注核心素养教育理念后,教与学都实现了质变。
在笔者看来,数学教学的价值之一就在于让学生解读生活问题的过程中,能够生成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构建出一种数学化的思想理念。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让学生做对几道题,减少计算的出错率都只是一方面,或者说这只是“计算能力”的一方面,能够生成数感,能够捕获数学信息,在脑海中生成相对应的数学模型更为重要。基于此,在开展小学数学教学时,我们要调整一下教学模式,从“算”为主,转变为“感”为主,从“记住”为主,转变为“活用”为主。如教学“十几减9”时,教师首先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摆小棒,直观探索出口算十几减9的方法,并从中优化出口算的方法。在教学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时,适当的动手操作能使学生探索出口算的方法,这样教师教的轻松,学生也会学的开心,数学课堂才能真正达到有效。当然,不仅是在低学段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要应用这种方式消除学生与数学学习之间的代沟,在学生的脑海中建立数感,到了高学段,这种方式仍然极具优势。如学习方程的认识,实际上就是建立方程的数学模型。我们借助天平,从具体数量的相等、不相等,再到未知数量的平衡、不平衡,在基本活动经验的基础上,由天平的直观,到式子的抽象,在分类比较中,建立方程的数学模型。不仅语文学科中有只可意会的情感、认知,在数学学科中,这种认知、思想同样非常多,而我们让学生学习这些内容的主要方式就是让学生参与直观解读。在学生能够深化学习数学之后,他们对数学概念、数学思想的解读必然也是不断深入的[1]。
学生的学习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养成过程,综合能力的养成过程。因此,要想落实小学数学教学目标,我们就需要有发展的眼光,从学生的未来进行规划。而这种教育目标的实现必须依据核心素养教育背景。在这一方面,笔者给出的建议是,我们要将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作为教育主题之一。如预习的习惯,课前准备的习惯,主动发言的习惯,集中精力听课的习惯,认真阅读课本的习惯,认真审题和验算的习惯,课后复习的习惯,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质疑问难的习惯,合理安排时间的习惯,勤于动手、团结协作的习惯,归纳总结反思的习惯等。在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时,我们总是思考如何才能让学生从学会转变为会学。尤其是在2020年初的新冠病毒疫情期间,学生能够独立完成学习任务就更为重要。当然,学生能够自主开辟学习空间需要在慢慢的引导与养成的过程中不断地生成。我们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可以挖掘学生的潜能,让学生生成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还可以促使小学生接受立德树人教育活动的影响[2]。
在核心素养教育理念融入小学数学教学空间之后,最突出的一点就在于学生的求知方式变得越来越多样,越来越个性。我们会尝试着释放学习的自主权,使学生在“用”中学习数学,使学生在“合作”过程中感受个体价值。当然,要想帮助学生实现这种改变,还需要教师进行精心的设计。如“奇妙的动物世界”是在学生学习了万以内数的认识和长度单位后安排的一个实践活动,活动内容是想了解一些动物每天的食量、睡眠时间和寿命等,在活动中让学生先分组制定调查计划,然后调查,记录并整理调查结果,最后小组进行交流。“户外活动”是在学生学习了时、分、秒和统计知识之后安排的,活动内容是调查、统计学生每天户外活动的时间,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体会一定时间的长短,同时经历统计的全过程,提高学生分析和整理数据的能力。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见到的都是知识、见识,教师在课堂中灌输给学生的毕竟是有限的,这种实践探究的方式,这种小组合作的方式,这种不断感悟生成的方式显然更适宜小学生实现大发展[3]。
综上所述,在开展小学数学教学时,我们的教育教学定位应该是“启蒙”,而要想实现“启蒙”目标,我们就需要改变教育理念,将核心素养教育理念作为“导向”“定向”,进而让小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生成更多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