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 锋
(浙江省诸暨市庆同小学 浙江绍兴 311800)
预习是学生自己摸索、自己动脑、自己理解的过程,是对文本的整体感知,也是一个自学能力的具体表现,很大程度上,学生的预习成效决定着课堂效率。正如古人所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语文教学同样离不开高效的预习,预习能力不仅是学习能力的一种重要体现,也是我们适应社会的一种需要。我们提倡终身学习,无论是现在的学习生活,还是将来的工作生活,都要不断地学习,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提高能力。因此,对于如何有效指导学生预习,并让预习服务于课堂,需要教师进行大胆的探索、实践、总结。
老师上课前要备课,学生上课前也应做足功课,即我们常说的预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的读,根据自己以前所学的知识或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如熟悉课文内容,读通文章,发现自己难读或难写的字词,并通过多种途径,如查字典,请教旁人等方式认识新词,理解意义。或是经过自己的思考,解决课后的思考练习,或是在了解课文的情况下,经过自己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等。如:《钓鱼的启示》课文中两次提到34年,作者这样强调有什么用意?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不止一次遇到了与那条大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这句话中诱惑人的“鱼”是指什么?从提问中就可以得知,这是学生在预习过程中,通过思考,组织,提问的有效问题,教师需要为孩子们讲解[1]。
“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教师在上课前钻研教材,吃透教材,把握文本特征,提取文本价值。其实,教学更应面向学生,作为教师,我们更需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和基础,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体验、能力培养和情感收获。备好文本的同时,更应该备好学生,了解学生的学情,预知教学过程中他们可能面临的困难并做好预设,这样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开展教学。只有真正找准学生的真实学习起点,以此为基础展开的教学才是高效的课堂,学生才是课堂真正的主人。从预习单或其他的预习反馈中,我们可以了解孩子学习的起点,对课堂教学内容,重难点有一个更准确的把握,从而避免学生已经掌握的还拼命教,学生不懂的又没讲明白,热热闹闹一番之后,学生没有实质的提升[2]。
针对预习我们可以提前了解学生的难点,整合一些问题,方便我们教学。在《钓鱼的启示》中,预习之后不少学生都提了这样的问题:“为什么父亲让儿子把鱼放了?当时又没人看见,父亲为什么让儿子把鱼放回去?周围静悄悄的,没有任何人,父亲为什么不把钓到的大鲈鱼带回家?”从学生的提问中可以看出他们都关注到了这个问题,其实答案并不难,难的是以当时自己的情感、思维、习惯等无法说服自己这样做,因此,我们可以把这个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提出来,一起来讨论:在无人看到我们,更无人知道我们是在什么时候钓到这条鲈鱼的情况之下,父亲为何一定要让“我”把大鲈鱼放回去?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语言积累的重要途径。教学应以读为本,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理解,在理解中读,读出滋味,读出情趣,从而读有所值,读有所得,在读中自然而然地积累丰富的语文材料。课前学生充分地朗读文本,已经有了朗读的基础,读通读顺文章没有问题,在课堂上的任务是读出感情,读出自己的感悟[3]。
叶圣陶先生曾把有感情的读称为“美读”,并指出,要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在委婉处还他个委婉。因而,教师要注意引发学生在朗读中动情、生情,主动积极地积累语言。
如《钓鱼的启示》中全班同学放声读“我”放鱼的片断:
指名一生读第一自然段。
师:他读得正确流利。看一下,汤姆和爸爸在什么时候钓鱼?
生:晚上。
师:你再来读一次,提醒你一下,“明月”“慢慢”这两个词特别注意一下,要把夜幕初垂,明月东升,汤姆和爸爸泛舟湖上的那种浪漫的情调读出来。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读得很有感情,大有进步)
师:你读得真好,老师要奖励你,奖励你什么呢?奖励你再读一小节。
(学生笑逐颜开地读第二小节)
师:看得出你是钓鱼的新手,谁再来读这一节。(又一生读,有明显进步)
师:现在你是钓鱼能手,什么是涟漪?
生:鱼饵抛下水面时,荡出的一圈圈波纹。(众惊叹)
师:有一句话叫“醉翁之意不在酒”,渔翁之意不在鱼,这叫情趣,重在欣赏美景。谁能通过朗读让大家听得出你是钓鱼高手?(又一生读,读得更好了)
师:你是钓鱼高手,还不是钓鱼专家,不仅要看到银色的涟漪,而且要读到心里有涟漪。(又一生读,读得更好)
师:你读的时候心里一定有涟漪,才会读得这么好。心里有涟漪看不见,那叫情感的涟漪。谁还能有涟漪地往下读?
师:你读着读着,我心里也有涟漪了。(生读第三小节,另一生读第四小节)
师:听了你的朗读,让人觉得鱼很大,但还不够大,不是最大的。谁再来读。
(又请了两个学生读,引导学生用不同的语气读“哇”这个词。学生的朗读各不相同,有的短促,有的往上扬,但老师都肯定了学生的读法。)
师:“哇”有不同的读法,只要把鱼的大读出来就可以了。好,就这样自由地读一到四小节。(学生积极地朗读课文一到四小节)
读是理解语言文字的手段。古人运“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更能体验到,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能加深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使学生从语言文字的阅读中受到感染,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感,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同时,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眼、口、耳等多种感官共同参与学习活动,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总之,课堂是教师的主阵地,也是孩子们交流学习的场所。“好的预习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一半”,充分的预习,能让我们的课堂迸发出令人激动的精彩。我们还将不断探索研究,努力提高预习有效性,提高教学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