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学军
高职大专中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是一门重要的计算机公共课,不同专业的学生都有涉及,是大专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它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操作系统等一些概念和方法,包括Word、Excel、PowerPoint等软件的操作使用,对学生将来有很大的帮助,实用性极强。学生要学会通过计算机获取信息,提高处理和传递信息的能力,提升学生的计算机文化能力,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1]。
现在我国的教育中已经合理采用计算机进行教学,建立计算机课程,从小学开始就有安排和设立,但由于地理位置和人力物力方面的缺陷,导致一些地区的计算机课程开展有些迟缓,这就决定了学生信息技术的水平不同。在大专中,学生接触计算机教学时,所接触的内容未必能跟之前所学的内容连接上,很多学生已经学过就显得比较轻松,老师会选择一带而过,但也有学生没有接触过这些计算机文化知识,又羞于表现,这就会拉大与其他学生的学习差距,从而影响对计算机的学习兴趣。老师的教学模式统一是对着书本进行讲解,让学生根据书本“照猫画虎”地模仿,这种教学方式也会打击学生的学习信心和兴趣。
高职中的计算机文化课程教材上都是一些老式的教学内容,书本内容不能紧跟时代变化,导致所学内容在将来的学习和生活中可能运用不到。每个专业的计算机课程书本都是一样的,没有针对性,专业不同,需要学习的知识也就不同,老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专业进行教学,结合时代发展进行教学,保证学生所学到的知识能将来能在社会上得到运用和发展。
大专的学生需要掌握相应的技能来保证以后的发展,老师应该在讲课前先让学生谈一下自己对计算机的掌握程度,要照顾到每一位学生的情况,尊重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每位学生所掌握的计算及文化知识都是不同的,程度高低不一,老师要尽可能照顾到掌握能力稍差的学生,减小学生之间的差距,在课上可以进行分层教学,保证每位学生都能通过计算机文化课得到提升和发展。分层教学是将学生分为几个层次,让学生都能在课上的学习中得到提高,减少参差不齐的现象,慢慢缩小学习差距[2]。
教学内容上,高职院校在教材的选取和编制上要时刻根据现代化进程进行选取和编写,要保证学生学习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实用性。教学方式上,可以尝试让学生自学,先练后讲的方式能让学生主动学习,培养探究意识。老师要给学生展示的机会,使学生通过自学了解课程内容,再利用些许时间统计学生的疑问,给学生做出解答,这种方式比传统的边讲边学更加有效和节省时间。教师要让学生在自学过程中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后再依靠老师。
老师在教学中不要过于依赖课本,文化课和计算机机房实际操作是不一样的,老师在文化课上可以让学生准备机房课的内容,比如演示文稿的制作,老师可以选取一个题材,让学生课上课下准备材料和内容,自己构思方案,规划好之后再利用去机房上课制作出来,在学生所制作的内容中选取优秀作品让学生互相学习,增加竞争力度。通过这样的方式培养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和创新精神,要让学生的思维去扩散,懂得利用文化课知识和实践去加深对计算机课程的印象,提高运用能力,保证在今后的社会中学已重用。这种小制作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3]。
高职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强的课程,它对学生将来的发展有很大的意义和帮助。现在是计算机的时代,教师要让学生在大专计算机文化的学习中培养自主学习探索的意识和能力,放弃传统教学模式,利用小制作让学生成为课程的主体,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