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杭芬
(浙江华维外国语学校 浙江 310000)
现阶段,创建情景的教学模式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好奇心以及对知识的探索欲望,一个良好的学习情景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投入到学习当中,同时还有助于学生对科学学科的理解。基于此,教师可以用科学探究的学习模式进行教学,开展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探究活动,从多角度探究科学学科创建情景教学的优势,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虽然学生进入了初中阶段,但是还是保持着活泼好动性格,游戏对他们具有足够的吸引力,创建游戏和竞赛的教学情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还可以提高教学的趣味性,易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同时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和竞争意识。
例如,在学习“密度”这课内容时,教师可利用一个箱子,在里面放置一些相同的盒子,在盒子里面放一些等体积不同材质的物质,比如泡沫、铁块、铜块、木块、铅块等物质,要求学生只能将手伸进去摸,并且可以将东西在手中掂量,然后凭借感觉猜出是什么物质,最后把东西拿出来观看,统计猜对的几率,对猜对的学生给予小礼物作为奖赏,指导学生不能只是通过外观来判断事物,进而引入本节课程的内容,通过游戏的方式可以有效促进学生融入课堂的积极性,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在玩的过程中进行知识点的学习,增强了学生对知识的记忆。
初中学生具有不稳定的情绪,只要是由于心理和生理的因素影响,致使学生只有对自己喜欢的事情才有兴趣,对于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将会失去热情,为此教师需要创建一些具有趣味性的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兴趣[1]。
比如在学习“氧气和氧化”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以提前准备一根蜡烛,并且在蜡烛的烛芯处放置适当的二硫化碳溶液,溶液中含有一定量的白磷,在课堂开始之前为学生表演一个小魔术,让学生观看到这只是一个普通的蜡烛,然后将蜡烛放置在烛台上,教师在众同学的观看下对蜡烛吹气,然后会出现蜡烛燃烧的情况。学生表现出惊讶的状态,提高了课堂学习兴趣,这时教师就可以进行本节课程内容的学习了。
科学故事、典故比较普遍,在生活中每个人都听说过,这些故事各不相同,有的是讲述科学知识的由来,有的则是科学本质的讲解,运用这样的素材来创建教学情景,既可以提高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还可以加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针对这个问题曾经有教育学者提出,故事是学生进行学习的一个需求,科学教材包含一些著名的实验、典例,是建设教学情境的一个优秀的素材。在教学课堂中,可以根据课堂内容适宜的插入相应的名人趣事、历史典故等,还可以采取图片、视频的观看方式来增加学生的记忆,进而促使学生跟随科学的脚步、思维去体验科学发明的境界[2]。
例如,在进行“电流”的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可以讲述爱迪生的故事;在教“生物进化”知识时,可以讲述达尔文热爱大自然的故事;在进行“牛顿第一定律”的知识点教学时,典型的例子就是牛顿的故事,当然这个故事学生很有可能是了解的,为此需要教师在讲解这个知识点的同时引入一些相关牛顿这个人物的其他故事,进而增加学生的兴趣。通过这些丰富的历史故事可以有效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将知识和思想相结合,促使学生融入到教学情境当中,促进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怀,激发学生热情,培养学生探索的精神。
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生活常识,这些常识并一定是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很有可能阻碍学生学习新的知识。比如,在进行动物相关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这些常见性带有误导性特点的观念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如“蝙蝠是鸟,因为可以飞”等,进而促使学生回忆鸟类的相关特点以及哺乳动物的特征,通过比较可以知道这个观点是错误的,学生带着疑问进行教材的阅读,通过思考、学生之间的研讨,说明这个观点的错误性,教师此时需要对学生进行夸奖,不仅夸奖学生具有探索的意识,还需要夸奖学生敢于发出质疑的勇气,进而培养学生反驳错误的意识。同时还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观[3]。
例如,在学习质量守恒定律的知识时,教师可以在教学课堂上举例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反面例子,如物质燃烧后质量就消失了;木材燃烧后就只会留下一些少许的灰烬,其他的都消失不见了。由于这是比较常见的现象,为此很容易指引学生走向错误的观念,学生会认为化学反应后质量将会减少。然而,学生通过阅读教学很快对此产生质疑,并且本可以是能量守恒定律,怎会出现质量减少的情况呢?这是什么因素造成的?学生带着一些问题开始本节课的学习,此时教师就可以向学生讲解这其中的缘由,学生在理解知识的同时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
在学生生活实际中创设教学情景,也就是说在进行创设时要保证问题具有一定的真实性,将真实生活事件作为情景创设的前提,这样学生才能够理解知识中蕴含的价值[4]。在进行“杠杆平衡条件”这部分内容学习时,教师可以这样设计:教师扛着拖把进入教室,表现得非常累,这时候学生看见后就问教师为什么扛着拖把会这么累,这时候教师可让学生试一试,学生很轻松地将拖把扛起来,这时候教师不断将拖把向后移动,学生则表现得很吃力。通过这样的情景,让学生从中体会到杠杆平衡与力以及力臂之间存在的关联,再通过提出质疑来认识杠杆支点不是固定的,需要结合解决问题不同来选择相应的支点。基于以上,将生活实际导入教学内容中,一方面能够提升学生科学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有利于激发学生对科学这门学科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有效消除自身对科学知识之间存在的距离感,从中体会到科学与生活之间存在很大的关联性,科学是服务于生活的。
在进行科学的教学过程中,对情境需要精心设计,尽量创造可以使学生亲自动手的情境,促使学生可以进行自主探究、实践和创新,进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认识、理解。实验是一种有趣的活动,同时对科学也有特殊的优势。例如,在学习大气压强中的知识时,教师可以利用生活经验来建设如下实验情景,在两个相同的玻璃瓶装满牛奶,一个瓶口开敞,一个瓶口封闭,向这两个瓶中分别插入两个吸管,有学生推荐两名力气差距较大的学生,将敞口的牛奶瓶给力气小的同学,另一个给力气大的同学,比赛谁先喝完。在这之前教师可以事先组织学生进行猜测,并且记录猜测的比例。在两个人喝牛奶的过程中,不难发现力气小的同学很快就喝完了牛奶,相反力气大的学生用尽力气也没有将牛奶喝完,由这个现象可以清楚地认识到这与吸的力气大小没有关系,进而刷新了学生的认知,并且开始思考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教师可以问学生是什么力量造成这种现象的?从而引导学生进行思考。通过这样的方式提高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掌握科学真理。
综上所述,建设教学的情景具有较多的途径,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创建不同的教学情境,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的探究意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