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哲思,陈蜜柔,周艳红,李 玉
(联勤保障中心解放军第903医院,浙江 杭州 310013)
心脏骤停是指心脏机械活动停止,收缩功能衰竭导致的心脏突然丧失有效排血能力,自主血液循环停止的病理生理状态,可导致细胞缺血死亡[1],心源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是心脏骤停的直接结果。突发心脏骤停是欧美国家的首位死因,在我国亦是如此[1]。心脏骤停最好的救治方法就是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2],它在临床和发病现场的实用性很强。完整的CPR包括基础生命支持(basic life support,BLS)和高级心血管生命支持(advanced Cardiovascular life support,ACLS)[3]。CPR时间是挽救生命的关键,如果在心跳停止4 min内正确实施CPR急救,抢救成功率可达50%。如果心跳停止后10 min才实施急救,抢救成功的几率<1%。所以应迅速及时地为SCD患者提供高质量的CPR,来维持重要脏器灌入,延长室颤时间,进而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国际医疗机构认证联合委员会在关于医院员工资格和教育的标准中规定:直接为患者提供服务的员工必须定期接受复苏技术培训并掌握复苏技术[4]。《2010指南》强调了医护人员及民众培训的重要性,新增了心搏骤停后治疗及有关CPR的培训、实施和团队培训两部分[5]。近年来,CPR得到重点关注,不同地区和国家接受美国心脏协会(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HA)BLS指南并根据指南制定了培训项目。在美国新加坡等国家,香港、台湾等地区,BLS是所有从医人员上岗前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并且要求反复培训以更新知识与技能[6];医务人员需定期开展培训,掌握国际最新标准,使其在病人突发意外时能熟练运用所学技能实施抢救,避免不可逆性脑死亡的发生,最终挽救病人的生命。
通过查阅大量相关文献总结,在我国主要由各级红十字会及医院承担急救培训工作,CPR培训多采用《2010指南》五个生存链,重视CPR技能与手法的培训,而理论培训和AED的使用、团队合作等内容则相对薄弱。SCD患者的抢救成功率与CPR的培训率有密切关系。我国城市居民中仅5%接受过CPR初级救生训练[7];截止2010年初,我国经培训合格的救护员尚不足全国人口的1%;而农村居民更是极少接受CPR培训[8]。张在其[9]院前SCD患者CPR急救情况如下:医护人员现场 CPR成功率仅2.21%,目击者行CPR占4.29%。我国人口众多,但CPR的普及率远远低于发达国家;CPR的普及和专业急救人员规范化CPR的培训以及技能掌握情况与国外有较大差距[10]。因此,我国CPR的培训任务是艰巨的。
通过大量文献回顾发现,无论是对医务人员还是对社会公众,我国目前没有统一、规范化的CPR培训课程与模式,并缺乏对参培人员的继续教育和复训,没有相应的考核制度。医务工作者和医疗系统教育者做了诸多研究和尝试去寻找更好的培训模式,目前医护人员CPR培训中采用较多的几种方法介绍如下。传统集中授课+模型人操作训练是最基础的CPR培训方法,实施简便,一次性可培训大量人员;但授课方式不灵活,以教师讲授为主,学员多为被动接受,理论与临床实践存在脱节的问题。视频指导可灵活安排培训时间,学员边看边练习能在较短时间内掌握CPR技能;但缺乏现场的解答和交流[10]。团队训练能有效促进复苏小组成员的合作精神、配合度、有效沟通能力,显著提高复苏小组的整体急救水平[11];但团队培训针对急诊科的医护人员居多。案例报告通过真实CPR抢救案例的回顾、分析与总结,对医护人员进行强化训练[12];此培训方式尽管循证依据强,但培训内容针对性强,缺乏全面性,且抢救过程中不可控因素较多,不适宜推广应用。情景模拟在培训中设置仿真抢救场景和临床急救案例,学员在演练中运用所学内容,促进了对CPR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提高了急救应对能力,广泛应用于医护人员培训[13]。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能激发学员的积极性,能培养其应对突发意外事故和急危重症的能力[14]。建议综合多种培训方式,将以上5种培训方法融为一体,对医护人员CPR知识、态度和信念、行为等方面进行综合全面干预培训,培训后进行对其培训效果进行追踪考核,观察各培训后各阶段的知识和技能保持情况,以期为相关培训部门进行多样化的综合培训提供参考依据。但将多种方法融为一体的培训模式,目前国内研究较少,培训效果如何也暂不知晓,有待研究。
知识和技能会随时间推移而逐渐遗忘。齐卫东[15]指出,医务人员CPR需要定期培训,以间隔6个月最佳。姜金霞[16]的结果显示,CPR培训3个月后均有明显的技能遗忘,之后她采取多元化CPR培训结合督导考核模式,可以帮助护士在培训15个月后CPR保持良好[17]。在临床应用中,接受过培训的医务人员实施CPR 的机会却不同,这可能会影响到CPR实施的有效性。因此,为了保证在应急情况下,医务人员能熟练掌握及应用CPR技能,应当定期进行考核和复训。然而国内关于CPR考核和复训的间隔时间尚无标准,有待进一步研究。如何促进学员对CPR知识和技能的长效保持是培训首要解决的问题。建议在培训后的不同时间点进行CPR知识和技能的追踪,了解和比较培训后各时间点医护人员对CPR的掌握程度,以期探寻最佳的复训间隔时间,达到培训及复训的理想效果。
李小健[18]对606名医护人员进行的CPR知识与操作测评中,仅有26.1%通过理论测试,19.3%通过操作测试,护士CPR术整体水平低于医生。然而在孙菁[19]的研究中,医生CPR的合格率却显著低于护士。杨献军[20]对ICU的护士进行医护成组抢救配合训练,发现护士的实践能力有很大提升,培训效果显著。在抢救过程中,医生作为决策者,医护之间相互协调、相互提醒,既可以提高抢救配合度,又可以增加彼此的信任,更顺利的进行抢救。国内关于医生与护士合作CPR培训效果的研究较少,有必要探究医生与护士分别适合哪种CPR培训模式。
综上所述,我国医护人员对CPR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仍不理想,SCD患者抢救成活率与国外差距大。医护人员必须要熟练掌握CPR急救技术,提高CPR的认知也非常紧迫,我国目前没有统一、规范化的CPR培训课程与模式,规范化培训任重而道远。不同的培训模式产生的培训效果亦不相同,团队、情景模拟培训效果较好。全球80%的医疗机构采用AHA BLS培训课程进行CPR培训,但我国对其CPR相关的研究更少。今后主要的培训方式将是团队合作。对于《2010指南》强调的团队合作,其中具体多少医护比能完成高质量的团队抢救,以及以何种组合搭配的培训效果较好,国内研究甚少。随时间的推移,医护人员对CPR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水平会逐渐降低;为保证在应急情况下,医务人员能熟练掌握及应用CPR技能,应定期进行考核和复训。由于目前缺乏针对CPR复训及培训效果评价的相应制度与体制,关于CPR复训的间隔时间和评价标准有待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