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备战,陈改革
(河南中医药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6)
针对中美庚款兴学性质的评价,学术界存在着许多观点,最早在1974年,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王树槐在其出版的《庚子赔款》一书中作了简要介绍,认为美国退回部分庚款是一种补救方式;[1]王绍坊[2]、杨生茂[3]从美国的退款动机入手对“中美庚款兴学”进行道德评价,认为其实质是美国对中国发动的一场文化侵略;李守郡[4]、张静[5]则认为庚款兴学给中国带来的积极影响是美国所始料未及的,不能算作是美国退款的功劳;孟君、颉斌斌[6]则十分看重庚款兴学所起到的积极作用,中美间的退款兴学活动,是中美人民文化与友谊的典型范例。那么中美庚款兴学到底是“侵略”,还是“善举”?本文拟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出发,以庚款兴学得以开展的时代背景为基础,探讨中美庚款兴学的特点,突出庚款兴学的重要作用,最后给出评价,强调必须辩证地看待历史事件。中美庚款兴学作为中美外交史上的一件大事,其背后有着复杂的历史背景。本文认为,对庚款兴学进行评价时,不能简单地认为是“善举”抑或“侵略”,而需将其放置在特定背景下考察,将其视为时代的产物。
1881年,中美交恶,中国撤回全部的留美幼童,中美两国的关系逐步发生变化。1882年,美国出于限制华工进入美国的目的,通过了第一个排华法案。1900年,美国作为八国联军之一,接受庚子赔款约2 400万美元,中美关系急剧恶化。1902年美国又延长10年排华法案,1904年,又试图无限期延长所有排华法案,这一举动直接引起了国内外华人的反对,甚至爆发了全国性的抵制美货运动。这场运动首先由在美华工开展,后传回上海、广州、天津等地,使国内的商人、媒体、学生等阶层联合起来,共同抵制美货,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全国性地抵制美货运动。这种联合经济式的反抗方式出于维护民族尊严、回击民族屈辱的目的而在中国首次出现,标志着中国历史上一种新型的群众运动方式的产生。这场运动对美国在华贸易同样也引起动荡。19世纪末期,对美国而言,中国为美国工业和资本发展提供了广阔的海外市场和原材料产地,给美国带来无限的利益。而在抵制美货运动开展之后,美国的贸易额呈现大幅度下降。
从抵制美货运动中,美国意识到中国人民正在日益觉醒,无法继续实施排华法案,需转变对华态度和战略,以应对无法控制的中国变数。西奥多·罗斯福总统下令制定全面的移民法,尤其向移民局发出具体且严格的指示,强调任何对中国商人、旅行者或学生的无礼都是不能容忍的,美国意图通过移民法缓和中美关系,也是美国转变对华政策的起始。伊利诺伊大学校长埃德蒙·詹姆士曾向西奥多·罗斯福总统提交过一份备忘录,其中强调任何能对中国青年成功进行教育的国家,将会投入有限的精力,而在道德、知识和商业方面获得巨大回报。美国正在寻找一种更为“圆满”“巧妙”[7]的对华策略,以维护在华利益。
19世纪末20世纪初,处于垄断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的西方列强,竞争日益激烈,针对在华利益的争夺,列强间更是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值得关注的是这一时期美国的发展,其国际地位不断提升,工业生产总值达到世界第一位,同时美国对海外市场的需求也日益增强。他们将目光投向中国市场,美国作为“新来者”,自然难以与英国、法国等老牌帝国主义国家相抗争,提出“门户开放”的对华政策,强调利益“均沾”,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列强间的关系,但在利益面前,列强间的竞争从未停止。美日两国矛盾的升级,便是竞争的结果。
日本自明治维新后,发展迅速,很快也走上了海外扩张之路。尤其在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中的胜利,使得日本成功跻身于列强在华利益争夺的行列之中,紧接着在20世纪初又获得日俄战争的胜利,日本在华的地位进一步提高,争夺利益的野心也日益增加。更是在日本和俄罗斯签订《日俄条约》后,两方无视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秘密瓜分中国的满洲,造成美国在满洲的贸易额大幅度下降,影响了美国在华利益,这引起了美国的强烈不满,美国舆论开始传播“黄祸”和“日本威胁”等思想,反日情绪呈现上升趋势。
美日间在华利益的竞争愈加激烈起来,竞争的战火更是波及中国留学生问题,康奈尔大学教授金克斯在给西奥多·罗斯福总统的信中提到“当前海外的中国留学生中,日本有3 000名,德国、比利时、法国各有500名,而美国只有50名”[8]。清政府从1898年开始派遣学生赴日,到1905年赴日人数达8 000人,1906年更达到12 000人[9]。这让西奥多·罗斯福总统深感不安,中国大量的学生留学日本、欧洲,这意味着美国将失去对中国青年一代的影响,对中国青年的争夺,或者说对中国未来的争夺,日本等国家明显领先于美国。埃德蒙·詹姆士迫切地强调“哪一个国家能够做到教育这一代的中国年轻人,哪一个国家就将由于这方面所付出的努力,而在精神的与商业的影响方面收获最大可能的回报”[10]。美国不得不重视中国教育问题,在中国教育方面寻找缓和严峻局势的契机,“中美庚款兴学”策略应运而生,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美国对华战略的不利局势。
1905年,清政府进行清末新政,虽然其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清王朝的统治,但单从教育层面而言,清末新政改革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清政府正式宣布废除科举制,鼓励兴办新式学堂,积极派遣留学生出国学习,在这一系列政策的支持下,大批学子的留学热情高涨。在留学地选择中,美国并不是中国学生留学的首选地,而是相邻的日本,其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是甲午战争,让中国的民族意识觉醒,在康有为、张之洞等人的提倡下,普遍认为日本的崛起可以为中国提供更多的借鉴,大部分学生选择到日本留学;另一方面是清政府历经数次战争和赔偿,其财政早已积困,选择就近的日本,可节省部分费用,同时对留学生的管控也较为方便。如今,美国答应退还部分庚款用于中国教育,创办清华学堂、成立专门的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留学经费专款专用,并未有损清政府的任何利益,清政府自是积极配合、全力支持。
梁诚,幼童留美的代表人物之一,毕业于安多佛菲利普斯学院,后又出任驻美公使,在他的外交生涯中,办了两件涉及中美关系的大事,其一与美国交涉收回粤汉铁路权益,维护了中国铁路主权;其二索要回部分庚子赔款,推动“中美庚款兴学”,促成了近代中国第二次留学热潮。梁诚在担任驻美公使期间,就庚子赔款与美方进行交涉,通过谈判,美国国务卿海约翰主动透露庚子赔款原属过多,梁诚获知消息后,进行细致的调查,发现美方的损失确实远远小于庚子赔款所得。[11]由于梁诚熟悉与美方打交道的方式,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适时向美方提出退还部分庚子赔款的主张,但美国不可能轻易放弃到手的利益。梁诚审时度势,充分分析美国的对华战略,提议退款用于中国教育发展,支持中国学生留美,这引起美国的退款兴趣,但具体细节双方多次进行谈判。最终在以梁诚为代表的中方外交家的不懈努力下,美国决定退还部分庚款,用于支持中国兴办教育和支持中国学生赴美留学,这便是中美庚款兴学得以实施的经过。1908年5月25日,美国国会通过议案,同意退回庚子赔款中超出美国实际损失的部分,共计1160万余美元。从产生索回赔款的意图到展开交涉,到最后同意退款,整个过程充分展现了梁诚作为一名外交家出色的外交才能,为推动近代中国第二次留美热潮做出了巨大贡献,也成功地为中国造就出一大批卓越人才。
其次,中美庚款兴学的开展,离不开美国政府高层的决策,在整个过程中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发挥了关键性作用。庚款兴学的开展与西奥多·罗斯福总统的外交政策紧密相关。他提出“太平洋帝国论”,强调中国问题是未来数年间美国面临的最大的不能回避的问题,征服中国,美国就会成为最强大的权势中心。因此,面对“亚洲觉醒”的民族民主革命高潮,美国为了维护其利益,积极向外传输美国的文化观念,以增强其影响力。除注重传教、慈善事业以外,更是将教育事业也摆在了重要位置,赋予其特殊的战略意义。“庚款兴学”便是这战略的一部分,也成为他对华战略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成罗斯福总统做出庚款兴学策略的决断中,背后还有众多人的努力,如时任驻华公使的柔克义、国务卿海约翰、广州岭南学堂校长威士拿、在华多年的传教士明恩博以及上文提到的伊利诺伊大学校长詹姆士等,西奥多·罗斯福与各方面人物进行了充分沟通,听取了各方的意见和建议,经过多方面讨论,在充分分析庚款兴学利弊后,确定实施“庚款兴学”,支持中国学生留学美国。
在庚款兴学的实施过程中,美国一直占据着主导性地位,控制着庚款的使用权,决定着实施过程的方方面面。首先,美国制定了非常详细的退款计划,分为A计划、B计划、C计划,即A计划主要规定中方每月的赔款数目,B计划规定美方应收数目,C计划规定美方需向中方退回的庚款数目,每一笔款项皆罗缕纪存,记录详尽,这也从另一个方面明确了庚子退款“先赔后退”的原则,确保庚款兴学中每笔款项的安全;其次,美国驻华公使柔克义照会中国外交部时,明确规定退款全部用于教育,不能因人员变动而更改,并回绝了清政府关于挪用一部分退款用于东北路矿实业发展的要求,真正实现专款专用的目的;另外,在留学生派遣方面,中国制定了《派遣美国留学生章程草案》,严格划定了留美学生的选拔、考试、培训以及抵美后的管理等方面的标准。1909年6月,清政府成立游美学务处,并颁布《遺派学生赴美办法大纲》,规定了游美学务处的职责,但这些职责的确定还需要经过美方的同意。在1924年第二批庚款的管理中,专门成立了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统筹管理这笔资金,但在成员组成中,除了美方代表,其余中方成员也多是亲美人士,美国从事实上掌握着中基会的管理权,监管着庚款的使用。
以上种种表明,在庚款兴学中,美方占据主导性地位,但在评价美国的主导权时,不能完全将其称作干涉了中国内政,要从两个方面进行解释,一方面美国指定庚款的用途,更有利于维护本国的利益,实现其长期文化战略投资的目的,而从当时中国的实际国情而言,若不控制庚款的使用,退款很可能就被挪作他用,最终所取得的成效也要另当别论了。另一方面,在中美庚款兴学中,清政府制定的《派遣美国留学生章程草案》《遺派学生赴美办法大纲》表明,庚款兴学的实际管理权还掌握在清政府手中,相较于在日本的退款管理中清政府处处受制于日本而言,清政府在美国的退款管理中的权力大了许多。
幼童留美开始于1872年,共120名学生,分四批,每年选派30名,以12—14岁少年为主,学习年限为7年,由政府承担全部费用;在管理上,清政府成立清廷留美学生监督处,事实上只是容闳等少数人的管理;[12]实施效果上,由于1882年幼童留美计划取消,留学生全部回国,对中国而言,这批学生依旧是新型人才,对中国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梁诚,是促使庚子退款兴学的关键性人物。
庚款兴学,较早期的幼童留美,其规模更大、时间更长、效果更好。据统计,从1909年到1929年20年间,庚款留美学生总计1289人,在这1289人中,学习理工农医者占比62.69%,学习文史哲法者占比33.59%,其他占比3.72%,其中更有245人获得博士学位,544人获得硕士学位,336人获得学士学位;除此之外,清政府在组织管理上更加规范,专门成立了留美预备学校,制定留学章程、留学办法大纲;在后期的成效上,中美庚款兴学的影响深远,首先带动了清末留学方向的转变,中美关系的缓和;其次开启了退款热潮,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中国的赔款负担,培养了一大批优秀学者,有力推动中国教育和科技事业的发展;最后,还有效传播了近代民主思想,推动了中国的民主化进程,对中国的社会、政治、经济、外交及中外关系等各方面产生极大的影响。
1909年,美国决定退还部分庚款用于发展中国教育,虽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辛丑条约》的不公正性,但它从某种意义上承认了庚子赔款的数额多于实际损失,美国退还赔款是对列强侵华勒索高额赔偿的一种自我否定。同时,自美国宣布退还部分庚款之日起,引起了广泛的社会舆论,日本媒体称美国此次的行为是感情用事,“这种故意脱离他的战友的行为将是灾难性的,不管华盛顿这一行动的真实动机是什么,中国人都会把它理解为美国是在对1900年行为失当的一个迟到的招认”[13]。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明确美国的退款是自我承认庚子赔款的非正义性、侵略性。正是由于中美庚款兴学的开展,使得各国正义之士重新审视庚子赔款,在正视庚子赔款的不正义性后,对中国报以同情,并积极争取其他各国的退款。
如何看待中美庚款兴学,是学术界一直争论的焦点,有学者认为,美国退款的实质是试图培养一批亲美的中国领袖,从而扩大其在中国的影响,达到控制中国的目的,实为文化侵略;还有学者则十分称赞美国的退款行为,认为庚款兴学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好处,此行为是“善举”。“侵略”抑或“善举”都需要放在特定的背景下进行评判。中美庚款兴学的背后交织着各种利益纠纷,美国退还庚款绝不是心血来潮、广施恩惠,而是出于其长远的对华战略考虑。因此,对中美庚款兴学的性质评价,必须辩证地看待,客观地分析中美庚款兴学的“好”与“坏”。
1.既不宜将之完全斥为“侵略”
探讨美国的退款行为是否构成“侵略”,主要是看庚款兴学策略是否危害了中国的主权和利益。美国同意采取庚款兴学策略,从根本上取决于美国对华政策的走向,前文提到美国试图寻找一种“圆满”“巧妙”的方式转变对华战略,而庚款兴学便是这样一种方式。探讨庚款兴学这种方式是否构成“侵略”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其一,就美国的退款动机而言,美国之所以同意支持中国青年一代前往美国进行留学,实质是希望通过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潜移默化地影响中国留学生,以期达到培养一批对美国有好感的中国领袖的目的。事与愿违,领袖培养的目标达到了,但“控制中国”的理想并未达成。由于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美国的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留学生的思想观念,但中国学生的祖国观念、家国情怀是根深蒂固的。美国的民主政治教育可以培养学生成为领袖,也可以成为批判独裁政治、强权政治的思想武器。
其二,就实施过程而言,有人认为,在庚款兴学过程中,美国占据主导地位,严格制定A、B、C退款计划,指定退款用途,这明显就是干涉中国内政的行为。换个角度进行考察,如果美国不限制退款用途,试想一下,在当时动荡的年代,这笔款项很大可能被清政府挪作他用,所带来的影响恐怕也要另当别论了。
其三,就最终效果而言,中美庚款兴学,给中国带来了重要影响,促进了中美关系的转变和近代第二次留学热潮,培养了一大批杰出人才,有力推动了中国教育和科技事业的发展,传播了近代民主思想,推动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同时也引发了各国的退款热潮,缓解了中国经济压力。由此,仅仅称中美庚款兴学是美国的“文化侵略”,着实偏颇。
2.亦不能高歌称颂为“善举”
虽然中美庚款兴学对中国影响深刻,但从根本上来说它是美国维护其利益的体现,美国试图通过这种“圆满”“巧妙”的方式,让中国人实现思想上的认同,进而达到控制中国社会舆论、实现长远在华利益的目的。美国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培养了一批对美国有好感的亲美人士,如胡适先生,作为庚款留美的受益者,他对中国近代的民主事业产生了重要影响,但其倡导的美式民主思想在中国却并没有实现,可见美国培养亲美人士以影响和控制中国的目的并未实现。
其次,美国的退款仍有水分,它所确定的退款金额与其在义和团运动中的实际损失不相符,美国的这次退款并不彻底。美国第一次退款实际退回的数额并未达到其承诺的超过其实际损失的部分,在战争损失的计算中明显有高估的行为。例如庚子年间美国派往中国的海陆军部队主要是从菲律宾派出的,其军费的开支是远远少于中国关于这部分赔偿的数额。其次,在民间赔款方面,显然并未严格执行民间赔偿的标准,反而偏袒美国自身的利益,如丰裕洋行索赔案,将粮食的跌价、货物的滞留都算作赔款内容,最终从美国退还的庚款中扣留200万美元,作为民间赔偿之用。由此,将中美庚款兴学称赞为“善举”,难免言过其实。
3.视之为时代的产物
中美庚款兴学是近代中美关系史上的大事,它既契合了美国“门户开放”政策,也促进了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同时也改善了20世纪初期中美的紧张关系。因此,不能简单地就将其斥为“侵略”,亦不能称颂为“善举”。“侵略”“善举”都不过一隅之见,在评判历史事物的好坏时,需将之放在特定的背景下进行全面辩证地分析,近代中国的历史因硝烟战火蒙上了一层阴影,如今铅华褪尽,更需要用理性审视过去,故对中美庚款兴学进行性质评价时,应将其视作时代的产物,客观地看待这段历史。
总而言之,通过上述对中美庚款兴学的背景、特点及影响进行分析,明确庚款兴学是对庚子赔款的自我否定,既不宜将之完全斥为“侵略”,亦不能高歌称颂为“善举”,而是时代的产物,要采取理性的态度对中美庚款兴学进行利弊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