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寻常,消弭屏障:古为今用,培养思维力

2020-01-06 07:52徐荣
下一代 2020年3期
关键词:网课学情疫情

徐荣

互动,不止是言语上的互动,更是思想上的互动;寻常怎么上,网课还是可以怎么上。——题记

庚子年2月初,春寒料峭,武汉疫情日趋严重,开学却迫在眉睫,网课势在必行。面对这一前所未遇的挑战,我从慌乱中镇定下来之后,一直思考一个根本性的问题:怎么解决网课中缺少学生互动的灵魂死结?怎样尽可能缩小网课与正常课堂教学之间的差异,成为刻不容缓的当务之急。

语文课,尤其文言课,不管线上线下,没有学生的互动是不可想象的,是没有灵魂的死水。寻常上课,“学生怎么学”永远比“教师怎么教”重要;我基本遵循学生为主讲、质疑问难,我为引领点拨、辅助解惑,以“学情”为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现在学生不止所教班级,是全年级近600人的大课,而且由于直播平台的特殊性,还有大量家长和社会人群的围观,怎么调研掌控学情?怎么有效并高效互动?怎么保证基础知识的落实吸收?

苦思多日,突然豁然开朗:互动,不止是言语上的互动,更是思想上的互动;寻常怎么上,网课还是可以怎么上。

所以,看不见学生的脸庞,听不到学生的声音,观察不到学生的第一微反应,确实很遗憾,但是特殊时期,“当时只道是寻常”的感伤是徒劳无益的,国难当头、共克时艰时期,“重回寻常”的教学方式却是值得尝试的。

“重回寻常”的想法固然良好,需要切实可行的步骤方能实现。我开动脑筋,想了两个办法,立刻着手,同步付諸行动。

一、学生备课主讲:学情互动,兼顾差异;自主学习,活跃课堂

一周六天六小时的大课,我的备课量毋庸置疑是极具挑战的,但更具挑战度的是学生的学情:哪些是他们已知已会或易知易会的,哪些是需要讲解夯实的,哪些是他们需要详细分析并拓展消化的。不事先摸个底调查一下,只凭经验揣度或照本宣科,都是不负责任的;每届学生都有自己的知识框架和认知体系,而且对文言文学习,学生普遍存在畏难或轻视状况,课下注解又细致详尽,还有必要逐字逐句地、私塾节奏温吞水似地授讲?可是《过秦论》篇幅长,字词繁复,知识点多,难度大,没有老师步步引领,学生会不会望而却步,裹足不前?没有学情调研之前,一切都不能妄下臆断,必须先从这届学生的实际出发。

在了解学情之前,我也时刻提醒自己:学生是有能力差异的,注重互动的内涵之一,就是兼顾学生的能力层级;同时如何让优秀的同学充分释放展示才能,引领团队,是我教学中一直贯彻执行的有效原则和经验;如果能在网课条件简陋、学生无法连麦视频参与讲课的状况里,出现平时寻常课堂上的场景,由熟悉的优秀同学示范自主学习,一定比我唱独角戏、“满堂灌”更让学生惊喜、效果更好。

我茅塞顿开之后,提前两周向我的学生紧急“求援”:挑出所带2班熟悉的10位语文基础良好的同学(正好放寒假前,有意识地让他们组成了一个单独的语文学习引领小组),让课代表牵头,按学习任务自由组合,分成五个小组。学习任务是粗略大纲的建议版,没有细化、固化,留待他们自己完善补充:把《过秦论》全文按篇幅分为1-2段、3段、4-5段三部分,分朗诵示范、重点实虚词质疑或提示、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详析、背景介绍和全文鉴赏五个板块;唯一的要求就是“重回寻常”,平时怎么上课,网课就怎么上。同学们自己先预习备课,看看有哪些疑惑或需要重点强调提示的,录成音视频提交给组长汇集。

被选拔的同学都是在寻常课堂上示范演讲、备受好评过的,自信度和能力都“久经考验”。他们身负重任,倍感荣耀,非常认真笃实地准备,并随时跟我交流探讨、及时调整:比如肖煜、陈越和江南桥同学的视频都在20分钟左右;江南桥同学更是个中翘楚,他挑战的是背景介绍和鉴赏《过秦论》为何被誉为“西汉鸿文”两大任务,他大量搜集阅读资料,足足花了两个星期、每天一个小时准备。这10位同学的反复打磨、精益求精让我对学情有了初步地了解;同学们在备课做课件视频过程中,互帮互助,也体会到了老师的不容易,我的课代表之一李玮希同学由衷地在QQ里给我留言:“亲身体验过,才知道多么不容易;以前觉得当老师很容易,就是讲个课嘛;现在自己搜资料,只是搜一两段的资料,一晚上都没搜完,弄到半夜;帮同学录视频,还不是主讲,重录很多次;亲身体验过,才知道要做成、做好一件事多么不容易;老师你辛苦了,要好好休息啊!”看来,疫情时艰之下,同学们的坚忍担当、体谅同理都成长了不少,真是意外的收获。

正式讲课前两天,我收到了课代表何彦博同学汇总的学生主讲音视频,果然不失所望,同学们精心准备、详尽到位,而且大部分同学都充分考虑了网课的特殊、同学们的学情,特意留出了截屏和划重点做笔记的时间,讲出了知识点的思考过程而不是光有结论的“梗概”,对有争议或存疑的地方也严谨有度地给出了自己的建议。

我根据同学们的主讲音视频,又大幅度调整了我的已制作课件,既突出同学们的“重难点”,又对相关重难点再次强化,疑难处或谬误处释疑解惑;调整之时,课件就由“老师主讲”变成了“学生主讲”;这样的调整几乎每讲一天就进行一次,一直到全部讲完课,课件才最终定型。

事实证明,学生主讲完全达到了预估的“调研学情,兼顾差异,自主学习,活跃互动”的良好效果。每每播放学生主讲音视频时,其他班的同学点赞刷屏,2班的同学与有荣焉,参与主讲的同学谦逊低调地反思改进;我也会不吝惜宝贵的时间,言简意赅但引经据典地隆重介绍每位主讲,肯定他们的辛勤付出,一时之间,2班威名赫赫,集体荣誉感爆棚,又令其他班级艳羡不已,形成了良好积极的学习互动气场。以致到后来,江南桥同学不得不建议,每天把同学们的主讲置于最后,变当天的自主预习示范为复习总结示范,才勉强压下了一众延颈而望的同学们怦怦的心脏急跳。

二、老师精心点拨:古为今用,疫情互动;尊崇原文,群文阅读

学生主讲的适时穿插,有效缓解了疫情和网课给学生的焦躁情绪,活跃了课堂互动;但学生主讲并不能取代老师的精准点拨导引,恰恰相反,精彩的学生主讲,对老师的点拨导引提出了更高更严苛的要求,师生思想的切磋碰撞才是更高层面的互动。

“万事开头难”,一节全新的网课尤其如此。如同作文谋篇布局,表面上是思考开头,实际上要通观全局,成竹在胸。如何互动开篇?我花了大半个星期琢磨每天网课的导入步骤。后来,我确立了一个基本原则:古为今用。

从备课之初,“古为今用”这四个字始终就盘踞在我脑海的核心地带。我们的学生为什么要读历史触文学?一切过往,皆是明镜。正是为了“古为今用”“善假于物”,继往开来。《过秦论》正是发意于此,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寡人之于国也》《劝学》《师说》正是发意于此,看梁惠王推诿天灾罔顾人祸,“行诸不得反求诸己”,不正缺少荀子“日参省乎己”的“反躬自省”?看韩愈愤世嫉俗、抗颜为师,不正照出了武汉疫情中无数的钟南山、李兰娟、张文宏等“最美逆行人”的身影?《林黛玉进贾府》《祝福》《老人与海》正是发意于此,“时代的一粒灰,落到个人头上,可能就是一座山”“无数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你可以把他摧毁,却永远不可能将他打败”,身处武汉疫情旋涡最中心的我们,真切地感知了这一切,绝境之中,唯有信念、希望和团结一心方能共克时艰!生活就是最好的课堂,现实就是最好的教科书!而文学经典名篇就是曾经活生生的生活和现实,我们师生与历史和现实互动,以史为鉴,反躬自省。

古为今用的疫情互动,培养的是学生的思维力:能不能打通古今中外壁垒,思想透彻凛冽,直指现实问题实质和核心。古为今用,锻炼的是学生的接受力、领悟力、担当力和行动力。古为今用,不是疫情时期的特殊产物;确切地说,是疫情时期的“重回寻常”,重回文本,重回语文的本质。

落实古为今用的疫情互动,除了密切关注回复学生课堂实时弹幕和课后QQ微信私下沟通交流外,我主要通过三个途径:一是丰富补充大量详实的文化常识和原著史料,二是注重不拘于一篇一人一文的群文阅读,三是辅助以及时高效的针对性时评写作训练。三个途径中,重心由老师为主逐步过渡到学生为主;力争在开拓视野丰富见地的基础上,提升整体阅读、深度理解和写作表达的应用能力,实现由“师生互动”到“学生自动、自主、自觉学习”的转变。

落实古为今用互动的三个途径,其实也是“重回寻常”,都是我寻常课堂上的寻常做法:虽然耗时耗力,准备起来颇具挑战,实施操作起来也非常考验老师的临场机智和驾驭能力,但却是行之有效、验之有益的宝贵经验,是我饱受折磨又乐在其中的不二法门。

之所以不厌其烦却又乐在其中,是因为,古为今用互动的基本出发点,是尊崇原文。

贾谊的《过秦论》,中国史论的滥觞之作,被鲁迅先生誉为“西汉鸿文”,被无数的后人奉为“政论文的标杆”,它的史料详实、气势宏肆、文采斐然、见识透辟,都非凡篇可及。我们学《过秦论》,不但要学其形,更要学其神,尊崇原文,就是要学它的吞吐浩瀚、气象万千,学它的博广瞻望、高屋建瓴,没有丰富的史料学识,没有密集的群文拓展,没有实战的表达锤炼,怎么能百川汇海,跬步千里?

所以在每节网课正式开篇之前,我都会以视频激趣导入,《古风唱读劝学》《大秦帝国混合超燃》《过秦论配乐朗诵》《秦魏河西之战》《函谷关五国攻秦之战》《阿房宫还原视频》《古风奏唱阿房宫赋》《百家讲坛王立群说贾谊》,让学生穿越历史时空,营造时代氛围,感受铁血大秦脉搏;课程知识点串译讲授、朗诵断句指津中,适时随机补入了贾谊的《过秦论》全部原文和翻译、秦国七百年简史、衣冠制度、商鞅变法、函谷关古道、秦王朝四大工程、秦青铜军工业、秦律汉法,拓展了《史记》《汉书》《战国策》《阿房宫赋》《伶官传序》《诸葛亮论》等相关片段,让史实信息如滚滚春潮,源源不绝,宏肆盛大,不言自喻;课程后期總结阶段,为了训练提升学生的思维力,比较阅读了两个群文体系:贾谊和咏秦始皇墓-----将李商隐、王勃、刘长卿、毛泽东等人的咏怀贾谊诗作,和许浑《途经秦始皇墓》、李白《古风其三》、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可久《卖花声·怀古》做了对比,从个人的悲悼怜惜上升到民生疾苦、家国悲悯;最后以无意中发现的一篇长春二中高三学子宋辉写于3月4日的无名文章(此文在语文教师圈里热传,被盛赞为“当代雄文”,针砭时弊,言语辛辣幽默,气势恢宏,我结合教学和现实疫情,给它取名《诫饕餮赋》)和苏俄的一段无名视频(视频很短,却触目惊心,主旨是过往历史中,7000万人牺牲才换取了我们现在的自由、活着、爱和希望,我给它取名《我们都是幸存者》)结束授课,余音袅袅,学生意犹未尽,久久不愿下课。我的课代表何彦博还把我课件的最后一页文字全部照抄了一遍在笔记本上:“国有大难,守土尽责,自省善恶,医无私,士无畏,民同心。能者竭力,山河无恙!”

课后布置的写作训练,让学生结合如磐疫情,自行选择组合五个角度之中两个以上成文:事不避难义不避责、独立思考清醒判断、坚守人生的底线、敬畏自然敬畏生命、居安思危。虽然由于事出仓促、环境特殊,也从未进行过正规系统的议论文写作训练,但学生沉下心来,痛定思痛,感悟体思,出了不少佳作,肖煜《愿全世界的花,都好好地开》陈越《待樱花再烂漫》张琼月《功崇惟义,复兴惟守》秀挺卓然,最为夺目,受到不少同学推崇叹服。

就像我的爱徒肖煜在作文里说:“不论你愿不愿意相信,这个世界上都会有‘晨时阳光铺满港湾,雨时绿色缀满倒影的美好,那些难过的、伤心的、曾经黑暗的事,有些是水印子,微微荡漾便慢慢消失,城市会痊愈,武汉会好起来,热干面还是会冒着热气很香很香,汉街还是会有摩肩接踵的壮观的繁华,‘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还是会在我们每个人心里,挥之不去......我们一起,把旧日的疲惫与失意捆成扎,收拾好,让所有胡乱生长的日子回到它最初开始的地方。我们每个人开出自己的花,全世界的花都好好开。”疫情不告而来,黑云压城,我们都饱经了惊慌、无助和焦灼、苦难,网课也是情非得已、救急之策,但生活从没有剧本,人生也没有彩排,一切发生的事都不会先有预告,我们能做的,就是竭尽所能,守土尽责。老师的土地就是课堂,无分网上线下,克服一切困难,重回寻常,消弭屏障,古为今用,在不寻常的时刻怀一颗寻常心,此心安处是吾乡!

猜你喜欢
网课学情疫情
习作教学,依“规定”还是据“学情”?
基于学情调研的鲁迅单元教学研究
盗版网课何时休
疫情中的我
网课欢乐多
网课——折磨人的新物种
疫情期在家带娃日常……
立足学情以点带面
现在的网课,也太不可描述了
疫情应对之争撕裂巴西疫情应对之争撕裂巴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