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策略

2020-01-06 03:41张远良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0年150期
关键词:线段图列表审题

张远良

【摘要】随着教育制度的改革,对学生的培养目标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教师而言要注重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与措施,提高小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解决问题;审题;等量关系;列表;线段图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并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由此可见,“解决问题”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师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很多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就怕“解决问题”这类题型,常常谈“解决问题”而色变。面对这类题型,往往未审题就直接把其打入“冷宫”。为了使学生不怕“解决问题”,轻松解决“解决问题”的方法,笔者认为提高小学高年级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注重培养学生审题能力

在小学高年级数学的“解决问题”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提高学生对问题的识别能力,重视解题策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但高年级学生在解答“解决问题”时审题能力体现非常欠缺,优秀生往往都易看错题,造成失分;学困生在这方面就更为严峻了,他们对“解决问题”根本是视而不见,不愿也不敢去试着读题,更谈不上审题了,可想而知这么严峻的审题问题能让他们不“困”吗?因此,笔者在“解决问题”这教学中,首先重视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及良好审题习惯养成。语文教学中提倡学生“读中理解、理解中读”,这一倡导在数学教学中也同样受用。学生只有读好题,审好题,理解好题,才能分析好题,解题思路也就自然生成了,解题也就不在话下了。多读题也能够降低学困生解决问题的困难。“解决问题”的审题过程就是要审清题目的内容、要求和数量及各种不同关系,使学生养成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这需要长时间来进行强化训练,要贯穿教学的始终。在开始时,教师应该对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首先要整体感知;其次要明确条件;再次要找出关键。教师还可以时常出些“易错题”来“刺激”学生,让学生认识到审好题目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二、让学生学会找等量关系

学生在审好题的基础上,应学会找等量关系。学会正确找等量关系是解答“解决问题”这类题型的关键。解答“解决问题”的过程也就是剖析数量关系过程,是通过找出已知条件求出未知条件的过程。学生在解答“解决问题”时,只有对题目中数量之间的关系搞懂了,才能够把问题正确地解答出来。要使学生能够正确地找出“解决问题”的等量关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熟记数量关系式,根据数量关系式找等量关系

这种方法一般适合用于路程问题、工程问题、价格问题,在教学这三类问题时,教师不但要让学生分析理解,还应让学生记熟“速度×时间=路程;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单价×件数=总价”等关系式。 如“汽车平均每小时行80千米,从甲地到乙地共480千米,汽车共需行多少小时?”就可以根据“速度×时间=路程”这一数量关系,列出方程80x=480。

2.牢记公式,根据公式来找等量关系

这种方法一般适用于几何解决问题,要让学生牢记周长公式、面积公式、体积公式等,然后根据公式来解决问题。如“一个圆的周长是25.12厘米,它的直径为多少厘米?”一题,就可以根据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圆周率×直径=圆的周长”来计算,列出方程:3.14x=25.12。

3.从关键句、字词找等量关系

这种方法一般适用于和差关系、倍数关系的解决问题,在题中常有这样的提示:“一共有”“比……多(少)”“是……的几倍”“比……的几倍多(少)”等。在解题时,可根据这些关键字词来找等量关系。

例如:学校有篮球20个,比足球的2倍少4个,学校有多少个篮球?

引导分析,让学生学会找题中关键句:“抓住倍数找两种比较的量”这道题目的关键句是,篮球比足球的2倍少4个,即足球的2倍少4个就等于篮球的个数20个。关键句理解了,等量关系也就找到了:足球的个数×2+4=20。

又如:笑笑今年比妈妈小26岁,妈妈的年龄正好是笑笑的3倍,笑笑和妈妈今年各多少岁?在这道题中,笑笑比妈妈小26岁,是以妈妈的年龄为单位“1”得出的结果:妈妈的年龄是笑笑的3倍,是以笑笑的年龄为单位“1”得出的结果,学生在这里往往会产生疑问:到底是以谁的年龄为单位“1”,该设谁的年龄为x呢?教师应该让学生用“换单位1”的方法来确定用谁做单位“1”更合适,笑笑比妈妈小26岁,可以说成妈妈比笑笑大26岁,相差数不变。从妈妈的年龄是笑笑的3倍分析,却不能说成笑笑的年龄是妈妈的3倍,只能说笑笑的年龄是妈妈的1/3,倍数变了。所以用“倍比关系”来找单位“1”更合适。学生明确了这一点,等量关系就找出来了:妈妈年龄-笑笑的年龄=26,3x-x=26。

4.找准单位“1”,根据“量率对应”找等量关系

这种方法一般适用于“分数、百分数”解决问题,有时也适用于“倍比关系”解决问题。对于分数解决问题来说,每一个分率都对应着一个具体的量,而每一个具体的量也都对应着一个分率,在倍比关系的解决问题中,也应找准标准量。因此,正确地确定“量率对应”是解题的关键。

三、让学生学会列表、画图法

用列表、画图来分析“解决问题”是学生的一种数学能力。列表、画图法更注重直观的形象思维,引导学生根据数学信息整理出直观图,有利于找到解题方法。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多尝试列表、画图法解决问题。

例如:工程队修一条600米长的路,计划12天完成。实际每天比计划多修了10米,问这条路实际多少天就可以修完?这类型题就可利用列表法分析:

从表中很容易看出,要想求实际多少天可以完成?就要先求计划每天修的米数,用计划每天修的米数加上实际比计划每天多修的8米,就可以求出实际每天修的米数,根据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的关系,就可以列式为:480÷(480÷12+8),用这种列表方法分析,笔者想即使成绩很一般的学生都能够解答,并且效果也会特别的好。

不同题型的“解决问题”选择不同的方法、思路解答会有不同的效果,学生解题时也更能具有灵活性。比如分数、百分数行程问题等之类的“解决问题”可以通过画图法来帮助分析解答。

例如:修一条路,第一天修了这条路的1/5,第二天修了这条路的25%,还剩36千米没修,问这条路有多长?这类“解决问题”,就应借助线段图分析:

通过画线段图能直观地显示题意,有条理地表示数量,能够帮助学生理清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从而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找到解题的途径。教学时,经常指导学生作线段图训练,使学生能掌握作图的基本方法:

这类“解决问题”必须先画出表示单位“1”的线段长度,我们把它看作是个整体,在单位“1”中截取的线段我们称之为是部分,通常有这个规律:

“单位1的量×部分占单位1量的几分之几或百分之几=部分”,那么通过这个规律学生就容易根据上图列式为:(1-1/5-25%)x=36或根據求单位“1”用除法列式为:36÷(1-1/5-25%)。这样充分发挥线段图的直观性,再复杂的解决问题也都是由简单问题组合成的,只要我们理清问题的思路,深入研究,再难的问题也会迎刃而解。除了以上方法外,我们有时还可以通过猜想、尝试等“解决问题”的策略去解决问题。

通过以上多种方法的训练,小学高年级学生基本上就可以掌握“解决问题”这类题型的解答方法了,并且学会在解题过程中恰当地使用以上方法。对提高小学生高年级学生解“解决问题”的质量和效益都是十分有帮助的,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作为数学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与措施,提高小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猜你喜欢
线段图列表审题
精审题,明立意,读懂童话
扩列吧
准确审题正确列式精确验证
七分审题三分做
再三审题,由表及里
列表法解分式方程问题探索
应用题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画线段图
巧用线段图解决列方程问题
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线段图的应用分析
利用线段图巧教分数乘法两步应用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