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富强 邢利利 张天柱
摘要:在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背景下,江苏省提出以“强、富、美、高”为建设目标,苏北地区制定了生态发展优先战略。位于宿迁市的洋河镇立足传统“酒都”文化,挖掘酒文化内涵,布局现代农业产业,初步形成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新局面,结合苏北农村住房改造工作的稳步推进,传统的农民逐步转变身份为新型职业农民和市民,现代农业在促进农民增收方面还有诸多问题,从洋河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创建工作探讨对当地农民在身份转变中如何增收的几种途径。
关键词:产业融合;现代农业;新型职业农民;增收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村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党的十九大制定的乡村振兴的总要求,其中产业兴旺位于首要地位,只有产业的兴旺,形成集群效应,才能带动相关的人才流、经济流的活跃,从而带动区域内社会经济的发展。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的三农思想集中体现在“农业现代化、农民职业化、城乡一体化”3个方面,是实现我国“农业强、农村美和农民富”的根本解决途径。结合宿迁处于江苏相对欠发达地区的现实,洋河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创建工作应该把产业引导和当地农民的新型职业化、市民化工作紧密结合,实现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兴旺和社会稳定局面。
1产业兴旺是产业园创建的根本任务
洋河现代农业产业园肩负着区域内现代农业的先行者和示范者的使命,在创建过程中,需要聚焦影响当地农业产业兴旺的瓶颈,重点突破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在优势产业的带动下,打造一批具有集群化的产业价值链完整的现代农业项目。政府在组织、平台、资源等方面处于优化、改革、健全的重要地位,如何坚持农民主体地位、防止产业兴旺过程中农民边缘化问题的产生,更好地让当地农民转变身份,让职业农民成为受尊敬的职业,从而有获得感地参与到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建设和运营中去。有哪些模式和经验值得借鉴,及其复制条件在洋河镇是否成熟等是当前的主要工作。
2项目区社会现状
费孝通先生的《江村经济》依据江苏省吴江县开弦弓村(今属苏州市吴江区七都镇)的调查资料,描述了特定地理环境下社区和经济的变化情况,揭示了当时的社会变化规律和面临的问题,这对今天从全局高度建设美丽新农村,创建以农民为主体的现代农业科技园区有着深刻的影响意义。
加快城乡一体化步伐,推进洋河现代农业科技园区的创建工作,促进当地农民的身份转变和增收,需要依据当地农业的社会现状,制定相关完善的政策制度,以深刻解决社会主要矛盾为前提,从全域现代农业产业布局角度看待现代农业科技园的建设工作,跳出农业看农业。
2.1农业区位优势分析
洋河镇处于苏北腹地,距离周边一、二线城市诸如上海、南京超出传统意义上的2小时经济圈范围,不具备产业资源依托发展优势。在这种情况下,项目区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市民化进程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充分考虑到当地农业发展已经超出水资源承载能力的现实,发展绿色、高效、循环的现代化农业产业。
洋河镇所属宿迁市周边的河南、山东、湖北、上海、浙江等几个省份和地区在现代农业和经济发展上都各具特色,特别是在农业全产业链的发展上要比项目地有优势,其中粮食、设施蔬菜以河南和山东为代表;育种业以湖北为代表;上海、浙江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继续加大了对农业的投入,现代农业装备水平和对外合作水平居国内领先水平。不难看出,洋河现代农业产业园项目地处于农业“洼地”,该种处境下,选择农业附加值高的科技型农业产业来布局显得尤为重要。
2.2农业经营模式
洋河传统种植农业作物为小麦、玉米、水稻等,受近年来大宗粮食价格波动的影响,农民的种植积极性下滑,种植成本的增高和农业面源污染状况的双重压力使得种粮大户的收益逐年降低,甚至亏损;专业合作社是基于一种松散约束机制的合作组织,由于其松散的组织属性,在实际生产中对农民利益的保护是有限的;“(龙头企业)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中,农户的利益处于弱势地位,相关生产标准的制定和约定往往基于企业利益,对农民的利益未能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
区域内比较有代表性的产业集群经营模式有沭阳县的花木产业,通过实地走访发现,集中在新河镇的花木生产者还是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方式,所采取的技術手段多种多样,往往是基于一种经验性判断所采取的农艺手法,苗木流通依靠的是苗木经纪人和苗木所有者的人脉关系,这样所产生的后果就是苗木标准不一,价格相差悬殊,这和当前我国苗木市场对精品原生苗木的需求是脱节的,不适应市场需求。区内农业科技企业屈指可数,绿港算是佼佼者,其拥有比较完善的设施蔬菜生产技术,特别是无土栽培技术的实用性具有普及性,通过了解,这家企业有相关的农业技术培训业务,对区内农民增收的促进作用值得肯定。
2.3农业从业者结构和受教育水平
通过洋河农业相关项目的了解,到农业企业从事劳动的人员年龄结构基本是40~50岁的人员,其中40岁年龄人员比例只占到1/5左右,大多数从事农业一线劳动的都在50岁左右。受教育水平低制约着现代农业技术的推广工作,一线劳动者普遍只具有小学或初中文化,知识储备少,不识字的状况也时有发生,他们在接受新知识、获取新信息和参与市场活动过程中存在相当大的困难。当代年轻人由于传统认识上的原因,普遍对农业抱有鄙视心理,不愿意从事相关工作,加之当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还未完全达到预期,部分农产品的滞销在多地发生,这更加剧了年轻人对农业工作的不理解。
3解决途径
基于产业融合视角下的模式创新、新型经营主体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在现代农业科技园区的创建工作中的作用提出了以下解决途径。
3.1农业产业的有机集聚和产业融合
当前的洋河现代农业产业已经初具规模,以农业嘉年华项目为引爆点的各型农业项目布局在苏北地区独树一帜,有河西村农业综合体、玫瑰小镇、易润葡萄种植基地等等。洋河现代农业产业园怎样把现有和将来的农业类项目有机地融合对接,起到桥梁作用是创建和运营工作的重点。近年来,宿迁市的工业类项目经济贡献率增速远远超过农业,特别是现代农业经济贡献率增速出现了下滑,在经济新常态下,避免经济机构单一化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给现代农业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
洋河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的规划也已制定,根据规划,在以农民为主体的创建的工作中,优先选择现代农业服务业产业落地是实现区域内农业项目有机融合的有效途径,现代农业最鲜明的特征即分工专业化十分明显。以荷兰农业为例,在设施蔬菜生产过程中,种苗、基质、肥料、植保、物流、废弃物回收等作业都由专业化公司来运作,经营者和一线员工的工作状态和国内相比相对轻松,有着充足的时间来布局企业的发展战略……更为重要的是,由此带来的农业现代化信息流在不同专业化组织间的充分流通,大大地促进了农业的现代化进程。洋河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农业“洼地”劣势在另一角度来看,有充足的机会将其转变为优势,布局一系列现代农业服务产业,实现区域内的产业融合,為周边已有亟待转型的农业企业提供现代农业服务,有着十分广阔的前景。
3.2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和模式
习近平总书记曾明确指出“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坚持党的农村政策,首要的就是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要加快构建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现阶段,洋河现代农业产业园区项目地的城镇化工作已经推进到一定水平,如何利用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的平台作用,引导种粮大户、合作社组织、农业企业建立新型农业经营模式是园区创建工作中的重点。
充分提高新型职业农民的参与程度,利用民间活跃的创新和创业能动性是园区创建工作中能够获得源源不断创新能量的有效途径。股份合作制是一种对农村集体经济、合作制、股份制的优化制度,可以激发新型职业农民和新市民的积极性,均衡分配各方利益,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的有益探索。这种运营模式中,应克服集体经济缺陷,积极探索合理的股权分配机制,维护农民利益,重点分析其对农民收入的实效性。
3.3重视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工作
农业的现代化进程最关键的因素是人,伴随城镇化过程,农民转变身份的前提是思想的转变。新型职业农民应该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人才,洋河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创建过程中,怎样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是一项基本工作,把流失在外的年轻人吸引回乡创业,为他们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包括金融服务、补贴保障、农业保险、社会保险等政策的倾斜是关键。建立完善的职业农民培训和准入机制是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必要条件,这方面可以向现代农业发达的以色列学习,在以色列,农业从业者普遍具有中等教育学历水平,在20世纪60年代,有30多所农业院校,到现在还保留25所农业院校。以色列的农业推广机构、协会组织、农业企业在整个农业教育和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中发挥着积极作用,整个组织是扁平化和高效率的,能够快速地把技术成果转化成生产力。洋河有着优势的物联网资源,把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以及产业园运维和互联网技术有机结合,实现物联网、区块链等大数据资源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将极大的释放现代农业生产力。
洋河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的创建工作正处于我国现代农业转型期,外部经济形势错综复杂,细致分析项目地社会经济状况,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新型职业农民,维护农民主体地位,才能把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的创建工作和农民扶贫增收工作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