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 虹,李鹏刚
(1.甘肃农业大学林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2.兰州有色冶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甘肃 兰州 730000)
2017年国家确定将甘肃省玛曲县确定为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县,并划定了封禁保护实施区。玛曲县沙化草地从零星分布向局部集中连片发展,沙化区域不断扩大,沙化面积持续增长,沙化程度明显加剧。草地是玛曲群众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随着草地畜牧业的迅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加,由于缺乏对草地生态系统的相应保护和建设,过度放牧等,使本已脆弱的草地生态系统遭受严重的破坏,致使草地沙化和退化,沼泽湿地减少,生物多样性丧失,草地生产力水平急剧下降。
韦惠兰、王光耀学者,运用Logit 模型,得出农民感知的环境灾害风险越高意味着环境越不公平,环境公平问题一定程度上是经济公平问题的延伸和体现[1]。马孝政、周倩等学者对网络直播现状对大学生影响进行深入分析,以期找到有效的应对方法,进行良性心理建设,传递更多正能量[2]。王学婷、张俊飚等学者利用Logistic回归探讨心理感知与环境干预对农村居民生活垃圾合作治理参与行为的影响[3]。谭洪业研究发现,消费不确定性会正向影响农村居民消费行为,心理感知缓和会刺激当期消费支出,心理感知加强会抑制当期消费支出[4]。李承昕、罗超平及刘庆婕学者认为产品类型在心理感知变量对消费决策的影响中具有调节作用:消费者购买搜寻品时,感知信息性的影响力更强;购买体验品时,感知流行性的影响力更强[5]。就目前研究成果来看,心理感知的研究一般集中在大学生网络环境影、消费心理、居民生活等方面[6-9],对于草地沙化区的牧民来讲,其对于草地沙化区的行为方式不同,则感知草地沙化的影响也各有差异。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与野外调查的方法对牧民草地沙化心理感知影响进行分析研究,根据牧民作为主体,结合当地实际实行的环境保护政策,从心理感知的方面[10-12],分析玛曲草地沙化对牧民心理感知的影响,进而提出有利于玛曲草地沙化区环境保护的对策建议,使得牧民与草地保持动态平衡发展。
玛曲县地处青藏高原东端,地势高亢,地形地貌多样,高度由西北向东南递减,最低海拔3300~4800m,气候高寒湿润型,无四季之分,仅有冷暖之别,年平均气温在1.2℃,年平均降水量615.5mm。甘肃省林业调查规划院荒漠化监测中心第五次沙化监测结果显示[13],玛曲县沙化监测区总土地面积为363623.58hm2,占全县总土地面积1039247.6hm2的35.0%,监测范围涉及欧拉乡、尼玛镇和曼日玛3个乡镇。沙化土地面积8154.10hm2,占监测区面积的2.24%;有明显沙化趋势的土地面积7341.06hm2,占监测区面积的2.02%;非沙化土地348128.42hm2,占监测区面积的95.74%。玛曲县为纯牧业县,没有耕地,草地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77.63%,畜牧业是全县的支柱产业和经济命脉。
由于人口不断增加,草原过度放牧。1995年到2016年,玛曲县的畜牧数量持续增长,由60.7万头增加到93.35万头,增长了58.7%,加剧了人、草、畜的矛盾,加速了黄河首曲草原生态系统的逆向演变。长期过度放牧造成玛曲草场植物群落结构发生明显变化,植被覆盖度降低,优良牧草所占比例持续下降,导致一些地表裸露,最终导致沙漠化的发展。
本课题的研究是依据甘肃省林业厅委托项目“甘肃省国家级沙化草地封禁保护区社会经济效益监测与评估”开展的。课题组先后于2017年11月至2019年5月对甘肃省玛曲县草地沙化区进行了3次问卷调查、座谈与考察。本研究的数据来源于3次问卷调查。调查中每次选取2个乡镇,3次调查共获得168份问卷,剔除无效问卷,有效问卷为149份,有效率88.69%。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调查问卷样本点分布情况及基本分析
采用问卷调查、座谈和野外调查的方法来分析研究牧民特征及政策干预对玛曲草地沙化心理感知的影响,利用Excel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Excel和Origin86绘图。
3.1.1 牧民性别 基于调查中的原始数据表明,其中男性占63.76%,女性仅占 36.24%,男性的比例远高于女性。如图1所示,男性和女性对感知草地沙化影响几乎一样,原因在于,调查主要针对户主展开,而当前牧民家庭户主多为男性。在问卷和访谈中反应出,男性为了生计大多外出打工,对于当前生存环境感知不明显;女性在家多为家务,照料家庭,
图1 性别对感知草地沙化影响的比例
对于周边环境感知也不是很敏感,所以,性别对于草地沙化心理感知不是很明显。
3.1.2 牧民年龄 图2是基于受访者年龄的原始数据,根据调查问卷,刻画出感知到草地沙化影响的牧民年龄的概率分布图。如图2所示,可以看出草地沙化感知影响超过50%的年龄高峰集中在36~60岁之间的牧民中,该年龄段的牧民一般是家庭里的主要劳动力,是家庭收入的主要贡献者,其对草地沙化区环境的变化感知较为敏感。
图2 年龄对感知草地沙化影响的比例
3.1.3 牧民受教育程度 表2描述的是受访者受教育程度与其感知到的草地沙化的影响,依据实际情况,把农民受教育程度分为文盲及小学组、初中组、高中与高职组以及大专以上组等4个组别,根据不同组别对牧民感知到草地沙化程度的影响进行概率统计,文盲及小学组(18.75%)、初中组(29.89%)、高中与高职组(38.10%)以及大专以上组(55.56%)。从表2可以看出,随着牧民受教育程度的提升,其感知到的草地沙化的影响的比例也在不断增大。
表2 受教育程度与其感知到的草地沙化的影响比例
依据调查问卷和统计年鉴,得出了从2013~2018年牧民草地经营收入减少比例图,如图3所示,这6年牧民草地经营收入减少在逐年下降,从中可以看出2016~2018年牧民草地经营收入减少占比不足10%,牧民草地经营收入减少对草地沙化心理感知的影响不明显。
图3 草地经营收入减少比例
3.3.1 环境宣传情况 通过座谈和调查问卷可知,环境宣传情况反映在环保意识上,如图4所示,从2010~2018年,3个样本区的环保意识比例在逐渐上升,但是逐年上升不明显,到2018年环保意识比例仅占32%,所以环保意识不高。在本研究结果中,由于牧民环保意识不高,对于草地破坏程度较高,所以环境政策宣传对牧民感知草地沙化程度的影响显著,因此环境政策宣传对牧民环保意识的提高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图4 牧民环保意识比例
3.3.2 环境制度 图5描述的是样本区环境制度对牧民感知草地沙化的影响比例,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从2014~2018年的牧民环境制度对感知草地沙化影响比例在显著上升,相比2014年以前,2018年环境奖惩制度对牧民感知草地沙化影响的概率要提高30%左右。North等[14]认为制度的强
图5 环境制度对牧民感知草地沙化影响比例
制约束功能可抑制主体利益最大化的个人主义行为,使人的行为更具预见性。就草地沙化治理而言,环境处罚制度可通过规范牧民间的相互关系,实现机制清晰,促进环境治理有序化,防止出现“搭便车”行为,从而抑制牧民的机会主义行为。因此认为,这种强制约束力对牧民草地沙化心理感知影响较大。
草地沙化从根本上讲是社会不同群体间的利益问题。本文重点论述的是牧民心理感知对草地沙化的影响,通过分析牧民个体特征、经济特征和政策干预影响,性别和草地经营收入减少对于感知草地沙化影响不显著,说明不是主要因素,这刚好和韦惠兰学者得出的性别不是主要因素一致,但土地经营收入与环境灾害风险呈较强正相关性恰好相反,因为近些年,由于政府的大力建设,生存条件的改变,牧民的经济来源已经不是单一的靠畜牧和挖采药材,还有政府设置生态养护员,草场包产到户,草地补贴等多样的经济来源和政策的扶持,牧民草地经营收入减少对感知草地沙化的影响在减小。年龄、受教育程度和政策干预与感知草地沙化呈显著相关关系,说明草地沙化程度着重体现在牧民行为的主客观性上,既有人为因素,也有自然因素,这既符合环境可持续发展理论,也印证了GIFFORD R.[15]的研究结论,关于环境心理感知,最具代表的理论是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末的“环境心理学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既受环境的影响,同时也会根据自身需要和状态对环境做出回应[16]。本研究仅就草地沙化区牧民心理感知对草地沙化影响的分析,未来需进一步在空间的广度和时间的跨度上做进一步分析论证。
为了更好地解决草地沙化这一环境问题,本文基于甘肃玛曲县的调查数据,主要从牧民心理感知的角度深入分析牧民个体特征、经济特征和政策干预对草地沙化的影响因素,结果发现:①个体特征中的性别对草地沙化影响不显著,年龄和受教育程度与草地沙化呈显著相关关系,在 40~60岁之间的牧民中,该年龄段的牧民一般是家庭里的主要劳动力,是家庭收入的主要贡献者,其对草地沙化区环境的变化感知较为敏感,随着牧民受教育程度的提升,其感知到的草地沙化的影响的比例也在不断增大。②经济特征中的草地经营收入减少对草地沙化影响不显著,由于牧民的经济来源已经不是单一的靠畜牧和挖采药材,还有外出打工,政府设置生态养护员,草场包产到户等多种经营收入,从2016~2018年牧民草地经营收入减少对草地沙化的感知不明显。③政策干预中的环境政策宣传情况和环境奖惩制度对草地沙化影响较为显著,由于环境政策宣传情况的环保意识不高,对于草地破坏程度较高,因此提高牧民环保意识对治理草地沙化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国家对于环境治理越来越重视,玛曲也出台了相应的环境奖惩制度,对于牧民破坏草地行为进行了约束,贯彻落实比较好,大幅度的提高了玛曲草地沙化治理的进程。
5.1.1 组织机构 玛曲草原沙化综合治理建设涉及面广,工作量大,操作复杂,政策性强,是一项综合系统工程,需要当地各级党委、政府的有力领导,需要各级部门的通力合作,更需要广大群众的积极参与。为了保证草地沙化区项目的顺利进行,甘南州和玛曲县人民政府应成立专门的规划实施工作领导小组,并设立办公室,负责规划的协调和监督。
5.1.2 组织管理 为了加强规划项目的建设和建设期以后的后续管理,实现规划的总目标,必须建立目标责任制。各实施单位要按照总体规划的要求,健全各项规章制度,确保工程质量,明确责任,各司其职,精心组织好各项规划工作的实施。
5.1.3 成立顾问专家组 玛曲草原沙化综合治理建设涉及范围广,要求高,技术难度大。因此,有必要成立专家顾问组。其主要职能是,对项目实施进行技术指导、咨询、监督,帮助解决规划实施中的重大技术难题。在项目实施前后开展决策咨询,实施中,进行技术指导、高级技术人员培训、推广和应用有关高新适用技术,参与后期评估、竣工验收等。
5.2.1 加强法制保障措施 《草原法》是我国草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证,应加大其执法力度,使其在草业发展中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加强草原生态保护建设技术标准和产品质量标准的制定,提高草业发展水平;加强执法机构和队伍建设,强化草原执法和执法监督,最大限度的遏制破坏草原建设设施的行为。
5.2.2 加强技术保障措施 开展数字草地建设,为草业行业构建一个统一的、立体的开放式信息集成系统,推动草地经营、草地保护、草地管理、草业产业化等技术的信息化进程。用数字化的手段研究和认识草地资源及其周围环境,实现数字管理、网上交流、实时、自动、集成、动态的服务体系。
5.2.3 加强质量保障措施 全面推行项目法人责任制。以各项目实施单位负责人为项目法人,对项目实施全过程负责。招聘有资质的工程监理部门承担项目工程监理,实行全方位跟踪监理,确保工程质量和工程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