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艳丽
(上海杉达学院 上海浦东 200120)
而当代大学生是青年的主力军,他们思想活跃、个性特征强、崇尚自由,是互联网发展的“土著居民”,面对当前新时代背景的多元化,大学生的思想理念、价值观念等容易受到多种信息的碰撞,对其心理健康造成不稳定的影响。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尤其是面对挫折、承担责任、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高校辅导员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接触学生最多最密切的群体,承担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价值引领、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的重要职责,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才能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和顺利成长,才能保证高校的稳定和社会的和谐。
大学生是当前新信息、新技术、新思想的首要接触者,当前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时有频发,对高校师生产生了一定的心理恐慌,不利于校园的安全稳定,整体而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我国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受西方教育理念的影响,但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尚不成熟,高校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存在一定的误区。一方面,学生对心理咨询师的专业性认可度不高,认为心理咨询就是聊天说话,一般人都可以从事该项工作,对通过咨询解决自身心理问题与困扰不大认可;另一方面,一部分大学生不能正确看待心理咨询,认为进行心理咨询就是进行心理疾病的治疗,表示自己心理不健康。当大学生头脑中出现这种想法时,就不愿意主动去心理咨询室进行心理咨询,就是那些主动去咨询的同学也会担心咨询过后会被同学认为有心理疾病,担心其他同学议论、嘲讽、疏远自己,这使高校中主动进行心理咨询学生的积极性明显降低。
当前我们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有一定共识,但在实际教育中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及师资力量还存在较大不足。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尚未在大多高校获得师生的足够重视,课程的理论与实际应用效果没有较大凸显;另一方面,心理学背景尤其是应用心理学背景的师资还是有所匮乏,因此,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获得感无法满足,很多心理问题很难在理论课程中找到答案。
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上存在诸多不足,一方面,辅导员对心理教育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培训缺乏系统培训,大多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还是处于一种碎片化的培训,辅导员自身理论知识储备不足;另一方面,很多高校辅导员所带的学生数量超过200甚至直逼300,尤其是民办高校这种现象更是如此,班级及学生数量过多,辅导员较难全面兼顾到每个班级每个学生,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现可能存在一定滞后性。
高校辅导员一般都是硕士研究生,有心理学、管理学等专业背景,并且在担任辅导员岗位的过程中也会接受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如学生心理健康维护、学习心理辅导、情感教育、人际关系指导、健全人格的培养、自我心理修养的指导等内容,另外培训中还包含大量的心理健康教育实际案例,这为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的同时,丰富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视野。
高校辅导员从学生大一入学到毕业是全程的参与陪伴,不仅仅是成长成长上的指导者,还是健康生活的管理者与服务者。对于学生适应环境能力、情感状况、人际关系和谐程度等情况都比较了解。相较于专业课教师,他们是“任课”时间最长的老师,也是“上课”门数最多的老师,和大学生接触最广泛、最具体、最有机会深入了解本班学生的思想动态、心理情绪、困惑、压力等,知道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心理需求[1]。这有助于他们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目前高校辅导员一般都比较年轻,年龄结构与当代大学生相差并不大,这使辅导员与学生之间代沟较小便于沟通;另外,年轻辅导员的成长经历和经验教训与大学生也有相似性,这对大学生有直接的借鉴作用。这些都为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创造了有利条件。
在新时代背景下由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多元化,传统的工作模式已不足以有效应对,这就要求辅导员要不断改善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高校辅导员要充分利用校园广播、电视、校报、电子屏、橱窗、专刊等宣传阵地,广泛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充分发挥网络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建设集教育性、趣味性、知识性于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公众号或主题网站或开设心理咨询栏目,适时发布符合当下热点和大学生特点的文章或测试或咨询,一方面可以缓解大学生因学业、交友、择业等带来的压力,另一方面也能弥补线下心理咨询的缺憾,形成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咨询模式,发挥网络咨询和传统咨询结合的组合效应,为学生获取有关信息、咨询指导和特殊援助提供快捷有效的服务[2]。
高校辅导员要努力成为大学生成才的人生导师和健康生活的知心朋友[2],不仅要对大学生进行学业的指导、主流价值观的引领,更要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坚持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既要帮助大学生优化心理素质,又要帮助大学生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积极引导大学生保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化解矛盾,润物无声。
坚持以丰富的活动吸引人和培养人,利用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月,大力开展各类宣传活动,通过师生交流会、知识竞赛、主题班会、心理剧场、心理沙龙、心理运动会等多种形式,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营造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环境。积极发挥学生心理社团的作用,做好学生心理社团的指导,组织学生开展心理健康自我教育和各种自助、互助活动,营造积极、健康、和谐、高雅的氛围,陶冶大学生高尚的情操,增强学生相互关怀与支持的意识。
高校辅导员可协同学校心理咨询师定期进行个体心理咨询、团体心理辅导、热线电话咨询工作,探索朋辈心理辅导、网络咨询、微信咨询服务的形式,多途径、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提供经常、及时、规范有效的心理健康咨询与服务,对有较严重障碍性心理问题的学生,应及时指导学生到相关医疗机构就诊;对有严重心理危机的学生,及时通知其法定监护人、协助监护人做好监控工作,并及时按有关规定将学生转介给医疗机构进行处理,转介过程应详细记录,做到有据可查。
当前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承担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未来社会人才质量有着重大影响,高校需培养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程度,树立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其健全人格、健康心理,加强师资建设,并开拓新路径,为社会输送综合性高素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