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曦
(重庆工商大学 重庆 400067)
疫情及“新就业形态”的出现,让大学生群体面临着更为纷繁复杂的就业环境和法治考验。大学生在就业创业过程中因缺乏诚信意识、法律责任意识、维权意识等而引发纠纷的现象屡见不鲜。高校作为落实育人目标、培育新时代劳动者的“主战场”,在新的历史方位下如何提升大学生就业创业法治意识,如何落实劳动育人效果,也是高校面临的重大课题。
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中国发展的新的历史方位[1]。在新的历史方位下,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种“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必然包含了教育、就业等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高校必须充分理解新的历史方位对大学生教育、就业带来的新变化、新要求,通过加强对大学生就业创业法治意识培育,提升大学生法治素养,从而破解教育、就业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加大全民普法力度,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大学生作为青年群体的中坚力量,其法治意识程度直接影响着整个社会法治素养的高度。结合当前大学生法治意识现状和在就业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高校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把提升大学生就业创业法治意识作为当前就业创业工作和法治教育的重要任务,开展广泛、持久、深入的就业创业法治宣传教育,引导大学生切实增强就业创业法治意识。
作为最大民生的就业工作,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必备考核要素之一,“更高质量、更充分的就业”给高校教育、就业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解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面临的各种突出矛盾和问题的重要手段是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现实中的问题。高校要注重大学生法律知识的储备、法治意识的树立、法治信的仰养成,强化法治思维和法治行为方式的训练,帮助大学生顺利通过就业创业中的法治考验,实现更高质量更充分的就业。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及《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的相继颁布,高等教育法律体系已初步建立,但高校法治建设总体水平还不高,表现为:一是传统人治观念在高等教育教学管理中根深蒂固,管理模式大多还是没摆脱强烈的行政管理色彩;二是学生管理非法治化现象严重;三是高校监督机制不健全,“人治”、不公平现象等时有发生。如此种种,导致大学生法治理念、就业创业法治意识的形成缺乏必要的土壤和环境。
当前,就业创业法治教育在各高校存在“不受重视”、“效果不佳”等现象,究其原因:一方面高校就业创业法治教育的师资队伍专业化程度较低,教学方式陈旧;另一方面教学内容缺乏系统性、针对性和层次性,即,没有形成单独或独立的教学体系,没有遵循受教育者认知发展规律,没有关注学生现实需求,缺乏精准施教,因此,教育没有“感染力”和“吸引力”,学生参与性不高,教师授课动力不足,教学效果自然不佳。
大学生作为新时代青年的中坚力量,必须具备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处理问题的能力,但当前大学生在法治意识自觉养成上还做得远远不够,如不少大学生缺乏规则意识,不遵守学校的相关规定和制度;在用人单位侵害其合法就业权益时,欠缺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学生的法治素养、自我涵养水平与新时代劳动者的培育目标还有一定差距,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①高校党委要认真履行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政治责任、领导责任,认真履行好把关定向职能,把大学生就业创业法治意识培育纳入学校党建工作责任制、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做到同部署、同落实、一体推进,并建成党委主抓、各部门和学院共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同时,要织紧织密相关工作制度,强化工作的执行力,明确党委班子以及其他成员在分管领域内的工作任务,让责任落实到人,形成主动抓、经常抓、严格抓、层层抓、规范抓的责任体系与合力。
②高校要明确分管大学生就业创业法治意识教育工作的责任领导人,确保足够的资源投入到大学生就业创业法治教育工作中,全面落实育人效果。每年各高校可借助校内校外科研平台和资源,以专题研究的形式推动解决大学生就业创业法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重大问题、突出问题,为大学生法治教育拓展理论和实践研究的有效途径。
③高校党委领导班子要率先垂范,发挥“关键少数”的作用,自觉带头践行法治。学校领导干部、教师要把法治意识培育工作放在心上、扛在肩上、落实在行动上,自己首先养成法治意识,无论是在对学生的日常管理上还是现场教学上,都带头践行法治,为学生树立良好示范,引导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认真学法、自觉守法、善于用法、勇于护法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进而养成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处理问题的习惯,为大学生就业创业法治意识自觉养成提供良好的外在环境。
①利用好课堂这个平台。首先,高校要用好思政课这个课堂,把法治意识的培育纳入思政课,让法治意识培育进大纲、进教材、进课堂,结合形势政策,从思想政治理论素养、劳动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等不同角度切入,实现大学生法治意识培育全覆盖,形成培育法治信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其次,高校要注重挖掘、梳理、提炼各专业课程所蕴含的就业创业法治意识培育元素,结合育人目标,将元素有机融入课堂教学各个环节,实现法治意识培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2]。再次,高校要用好就业指导课,在向大学生传授就业创业知识的同时,任课教师要指导大学生掌握维护自身权益的方式方法,用典型案例分析、模拟演练等“翻转课堂式”的形式帮助学生更加明晰就业创业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陷阱”或纠纷,并掌握积极的应对思维和能力。
②做实学生日常管理。高校在学生教育管理服务过程中要坚持依法管理学生事务,要用法治的理念建立和完善必要的制度和程序[3],不断提升高校依法治校的能力和水平,提升学生的权利本位意识,推动实现高等教育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现代化。高校要形成崇尚法律、遵守规则的法治文化氛围,引导大学生在就业创业过程中自觉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去解决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③根据当前大学生群体特点和个性需求,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凸显法治意识培育。高校要引导学生养成学习法律法规的意识,牢牢掌握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内涵,尤其是关注就业创业过程中存在的法律纠纷和法律问题。结合学生群体特点和现实需求,用好新媒体,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教育和引领,引导大学生强化社会道德规范,自觉选择遵从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准则,清晰合理合法的价值取向,树立起法治的理念。
①高校要充分用学生党支部、团支部这个阵地,在开展理想信念教育、严守纪律和规矩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等活动中,以多样的形式、灵活的方式、有趣的载体,“活化”大学生就业创业法治教育,凸显社会道德和行为准则,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形成良好的法治意识培育氛围,推动大学生良好法治意识的形成。
②高校要把大学生就业法治意识培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按照自主择业、双向选择就业、鼓励创业等要求积极组织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就业、创业的现实环境,在社会实践的同时强调与实践单位签订实习协议的必要性。高校通过教育、宣传等方式引导学生切实保障自身的实习权利,认真强化大学生的规则意识,让学生领悟到契约精神,自觉弘扬公序良俗,让学生在自觉按照法治精神履行义务的同时,懂得用法治精神保障个体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