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雪娇
江苏宜兴 宜兴 214221
北宋中期开始,紫砂陶慢慢起源,从此便也打开了紫砂历史的新篇章。宜兴的陶艺人对砂泥的特性做了大量的测试,慢慢地找到了制作成型的方式方法,把日常经常使用到的缸、盆、漆器等一些日常器物的成型技法去粗取精,提炼出优质的借鉴元素,终于在紫砂器身上找到了最适合的“拍身筒”、“镶接身筒”等制壶方式。
中国人尤其喜爱喝茶,年代历史也是相当久远,可以追溯到神农尝百草时期。唐朝时期,茶叶就开始大量出口。唐代陆羽所作的《茶经》就充分验证了这一点。砂壶也因为茶文化的兴盛而逐渐发展起来,陶艺家开始根据生活饮茶需要创造茶壶类型,可谓是顺应天地万物的发展需求,凭借自己的巧思,所制作的形态蔚为大观。砂壶的历史与时代审美、政治态势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这可以在不同朝代,砂壶不同的造型中找到一些证据。
紫砂器是从生活中创作而来,从设计方面看,茶壶是在艺人的创作之下,根据当时民众所需,融入创新元素,使得紫砂一直有一种新鲜的血液。整体上把握嘴、把、身、盖等部分,呈现出一种完美的整体效果。
梅花象征着坚强、高雅、淡泊名利等君子品德,同时也有报喜的寓意。在中国古代,梅一直都是很受文人雅士喜爱吟诵的自然物体,而在当代,关于梅的紫砂作品也有很多,梅花壶、梅桩壶,它们的整体形象丰富多彩,整体的制作也是栩栩如生。
《梅桩》整体壶身端庄稳重,肩部与底部平缓有力。壶身梅花桩树洞刻画细腻逼真,结疤错落有致,或凸起或斑斑驳驳。整体处理一气呵成,张弛有度,壶嘴、壶把与壶身连接处的梅花,用鲜艳的色泥勾勒,傲雪盛放,气势横生,富有生命的魄力。作品气韵浑朴,一派天成。
《梅桩》作为一款经典的紫砂壶器型,以梅花韵味入壶中,壶身,壶嘴,壶把皆是用富含生命力的梅桩、梅枝组成,苍劲中显示出坚挺。壶身上采用贴花的技艺手法点缀着几枝盛开的腊梅,梅花的芬芳正向你扑鼻而来。
紫砂作品的美感体现在多个方面,从视觉上说,主要是造型、装饰等方面,在深层的内涵上主要体现的是艺人赋予作品上的感情。一件作品一定是由这两者相互结合产生而出。壶艺的创作不仅体现在形式上,也体现在自身的艺术天赋上,只有破除陈年的思想,才能生发出新的艺术思想。而在我们生活的周围,这些自然中的形形色色,都可以成为灵感的源泉,进而创作出新的作品。
紫砂壶艺中的内涵和文化,始终带着一股古朴与时尚的艺术气息,它整体透露出的创意特色总给人一种回味无穷的艺术韵味。完美的壶艺作品上都有一些意境内涵表露在其上,也能通过作品体现出自身的修养和技艺功底。
在砂壶的历史演变中,与中华民族的厚重文化底蕴分不开,民族里的一些文化元素都是平时创作的基础,壶艺人更愿意将其中的精髓体现在作品上。壶型的设计与制作都要求壶型体现极佳韵味,在形态上烘托出精神美感。壶的形象与人文精神相互契合,最终体现出形神皆佳、配合得当的效果。
宜兴的紫砂文化有着丰富的历史韵味。从古代开始到如今,紫砂界的文人们就很多。他们努力提升自身实力,丰富自身思想境界,提高审美情趣,这对于紫砂的发展,是强有力的催动剂。如今的社会,人们不仅仅把紫砂看作一种文化,更加注重收藏,珍惜它的价值。
工艺美术史,是关于精神和物质双重属性的历史。与生活中的美学息息相关,从人民群众的利益点出发,服务整个社会发展。紫砂器皿因为它自身的质地、器型传达出它的语言。设计上要尊重自然,集合天地间的规律变化,最终器物与观赏者产生一种心灵相通的感觉。
艺术的发展与时代的文明是分不开的,在文明发展中,根据社会实践中的大事件取得一些灵感,根据美学特征创新事物造型。紫砂艺术用它特有的表现力,根据事物的装饰来表达紫砂内涵。艺术的发展与创新需要在多元化的表面下不断扩展,把握传统与现代不同的风格,抓住作品的意蕴和气韵,造型与装饰也需要不断被丰富。
紫砂艺术一直都绽放出一股光彩,引领人们前进的脚步。在时间的不断推移之下,人们对砂壶的价值越来越重视,人文元素也变成其中重要的一项内容。艺人们,首先要抓住其中的要素,提高修养,创新题材,创新壶艺特点,引入新的理念,尽己所能诠释紫砂作品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