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天皓
自传说中的神农尝白菜开始,中国人便有了喝茶的习惯,无论是古代君主还是乡间的农民,只是时代不同,饮茶习惯不同,饮茶器皿也有不同。发展到唐朝时期,有个叫陆羽的编撰了《茶经》一书才使我们的茶文化慢慢地远传海外。在喝茶的时候除了用鼻子闻,鼻子中能够感受到茶叶的芬芳,各种的泡茶器皿也深受饮茶者的重视。不同年代的饮茶器皿不同,人们的视野都在不断地寻找一种新的有实用性的泡茶器具,美观也要有内涵,紫砂壶也是在这个情况下慢慢映入大家眼帘的,到明正德年间世界上的第一把紫砂在丁蜀镇诞生了,从此以后紫砂壶像是打上了高速列车版迅速发展,到了现今,紫砂壶已经是家喻户晓了,是中国茶壶中的代表,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件合欢壶造型精致,整体搭配协调具有独特的文化气息和气韵。
紫砂壶从它的外形上来区别的话可分为方器和圆器两类。其中合欢壶便是常见的圆器之一。合欢壶是一种不常见的壶型,但是合欢壶型却有着美丽的传说。合欢壶是曼生十八式之一的壶型,是一件极其富有创造力的壶型,特别适合于办喜事之用,寓意吉缘和合,非常好。如此经典壶型,其实就是在一次宴会上灵感而得。
合欢壶是曼生十八式壶型之一,从其外形不难看出他是用两片镲对接在一起制作而成的壶型,我们所说的“镲 ”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打击乐器,也称“小钹”或称“镲子”、“铰子”等。中国民间常用类型一般为黄铜镲和铁镲两种。因为镲是无固定音高乐器,所以 总的来说小镲声音最高,其次是中镲,大镲的声音是最低的,无论壶型还是名字“合欢”,都寓意着吉缘和合,融乐欢喜。造型简洁,古朴风雅。相传曼生顺利完成运送贡茶入京的任务,得到皇帝赞许,宾朋好友前来相贺。
合欢壶的造型就如同两个上下相扣的碗,壶盖慢慢隆起,底足与壶身采用暗接的方法相接,壶嘴短,略显粗壮并与壶身暗接,整把壶的精妙之处在于减弱了嘴和把在整体中的分量,而把整个的重心转到了壶身上来,壶钮的大小和壶身的大小相贴合,这样看起来十分简单,而实际在制作过程中会很难。壶钮和盖子做明接装。
“合欢”是紫砂壶传统造型,他对整体壶的造型要求是极高的,因为需要作出他的古韵,细腻中带着雅致,要使其在外观中就能流露出内外的美的喜悦,给人以强烈的审美感受,这款合欢壶的泥料上乘,做工到位,色泽沉稳,包浆润泽,已经能散发出浓浓的、古拙的、恬静的气质,整个户型呈现扁圆状,壶身如同连个器皿上下相扣,上下对称,合线清晰,富有张力。
从左到右观察整把壶,其整个线条如一条弧线,点线面一体,如一气呵成,从嘴到把没有折角和多余装饰,远近观之,简约又气韵生动,如浑然一体,充满了作者老练娴熟的功力。
紫砂壶的器型不计其数,几百年的变化中,人们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创造出千变万化的造型,令人百看不厌。而紫砂中的光素器是最具有古韵气息的,光素器的线面成型,让整件作品显现出固溶匀称的特质。这把合欢壶,不需要经过任何的修饰,光素面的整体线条曲线度变换自如,灯光下美轮美奂,整器珠圆玉润,固溶挺润,将紫砂壶的光素器的特征展现得淋漓尽致。对于传统器的延续,把经典器型诠释出更高的意境。这也要求老师在制作过程中能达到绝对的精益求精才行。
在众多的紫砂壶作品中,往往是成为 “形为骨,意为魂”,中国人民喜欢追求形意结合,这也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之妙处,能够达到传形达意是一种境界。欣赏这款合欢壶,还能更明显地感受到这把壶的形意结合非常的完美,高度统一,所以也一直能散发出那种吸引人的气场,这种气场是作者经历几十年不断地创作和实践,日积月累才能达到的。回味古人的经典器型我们更应该在之后的制壶道路上不断地学习,总结尝试,真正地去将紫砂壶的形意融为一体,带给后人更优秀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