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明
(锦西工业学校 辽宁葫芦岛 125001)
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几十年中,社会经济方方面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已发展成为全球制造行业大国,目前正在向制造业强国迈进,产业升级与转型需要更多保障条件,其中专业人才方面,特别是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养应用型人才缺口较大。近些年来,我国始终在大力支持教育事业的发展,应用型人才数量紧缺暂时得到缓解,但教育职业者本身的职业素养却存在许多问题,适应工作岗位要求的可持续发展人才欠缺,严重阻碍了我国社会经济建设与产业转型升级。对此,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高职院校承担着培养技能应用型人才的使命,应探索有效路径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以期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为社会经济增长提供强劲动力。
学生本身对职业素养的认识不足:大学,应该是一个人学习的黄金时期,是个人成长和拓展的时期,而高职学院的生源经历高中阶段的学习进入大学后,除了学业上的放松,对自我素质的提升和理想信念的树立也没有正确的认识,大部分学生表示在校期间没有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或是目标不明确,规划不切实际,这就是造成他们在就业时感到压力的根源。高职院校制定学生职业素养培养计划不完善:高职教育在对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对职业技能的训练十分重视,而忽略职业素养的养成。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设置时,不重视素养类课程的开设和建设,过分提升专业课程和操作技能的地位,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热衷专业课程的学习,而忽略人文素养类课程的研修,影响职业素养的培养效果。在不同专业人才素养培养过程中,需要针对专业特点所应该具备的特殊素养,采取不同形式的培养方式。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中安全教育、就业指导、思政课程、职业规划等职业素养课程实行一套教材同一模式进行培养,教师授课缺乏实践经验,照本宣科,一概而论,不能与企业实际需要相结合,导致学生的职业素养达不到企业的要求,造成学生找不到合适单位,而用人单位找不到合适的员工的尴尬局面。职业素养的养成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形成,需要持续坚持系统的进行。教学实践过程中的理论课程与实习实训等实践活动之间缺乏整体联系,实施职业素养培养的设计时缺乏系统性,导致教学实践活动无法与职业素质教育目标难以形成有效衔接,达不到预期的人才培养效果。由于实训实习的操作难度较大,成本较高,压缩或者取消实习实训环节,脱离了真实的工作活动和职业场景,职业素养不能在真正的职业情境和企业环境中养成,导致了职业素养培养的低效性。在校期间,高职学生应该思考明确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正确认识自己的个性特征和能力,希望在将来的职业生涯中取得什么样的成绩,培养职业意识,进行有效的职业规划[1]。
在网络时代下成长出来的高职院校的学生他们有着自主意识和创新意识,他们对于道德行为和思想观念有自我的认知,但是由于他们的心理不成熟和社会经验欠缺等会儿容易受到外界环境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和冲击,导致他们会容易出现行为道德失范的现象。新时期下高职院校的学生他们有着强烈的自尊心,同时还会存在一定的自卑心理,这种矛盾的心理会导致他们的心理状态和思想观念等较为浮躁。因此对于高职学生这一特殊的群体,德育教育工作者需要在德育内容的设计上更为注意,不能够简单的向学生传授德育道理和知识,而是要结合学生实际生活中出现问题,在德育教学中,潜移默化的给予学生积极的影响,要让学生能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积极的思想观念。同时教师还应该做好引导的工作,要去引导学生如何快速的适应职业化的工作角色,应该对工作抱有怎样的态度和工作精神,并结合实际情况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态度,要求学在面对工作时要认真负责,努力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不断的提高自己的业务技能[2]。
职业能力是在真实的工作情境中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是从事职业必备的本领。按照职业教育的定位,学生的职业能力可以分为单项能力和综合能力两种:单项能力也是单项技能,比如学生如何对刀准确(机加),如何把铁片搓平(钳工);而综合能力是能够解决一些复杂的工作,并不是所有单项能力叠加起来就是综合能力,但是解决复杂能力一定是需要很多单项技能。职业院校课程的教学目标首先应该满足行业、企业和劳动市场的需求,在学生获得适应、创新、解决问题等关键能力的同时,与职业相关的经验、知识、技能也要全面发展,所有课程开发的参与者组成一个研发小组,分析就业市场趋势,收集人口统计数据等,从而确立学生在工作场所必须掌握的能力,列出与每种能力相关的任务,把每种任务分解成知识、技能、素养三个部分,再确定任务所需的社会能力,最后形成职业能力本位的教学目标。
高职学生自身职业素养提升是一项复杂工程,要协调社会诸多力量与资源,并且职业素养养成与提升也需要循序渐进,不能一蹴而就。广大学生在校学习与生活的过程中,既要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和能力,同时还要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具备优秀的职业道德、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以及集体合作精神。因此,高职院校应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深化校企合作、加强院校教育以及健全评价机制等有效路径,从根本上提高广大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社会及用人企业所需人才,以此来适应时代变革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