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 伟
(山东省日照市岚山区黄墩镇初级中学 山东日照 276800)
从语文学科角度出发,语文是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使命中扮演着不可缺失的角色,并且它具有社会交往与人际交往的工具属性。然而,由于受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当前初中阶段的诸多教师与学生家长更多地将语文学科视为了提升中考分数的学科工具,而忽视了语文学科教育的人文价值,使语文教育难以突出在人文教育上的学科优势。在目前的部编版语文教材中,白话文占据很大部分比重,而与传统文化有直接联系的课文内容较少。在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在对白话文的讲解中投入时间也较多。白话文蕴含的文化经典内容则较少,难以使学生体会与感悟到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礼仪规范与精神内涵等内容。[1]
相较于传统语文课堂的教学模式,对传统文化教育的开展要求语文教师要塑造一种具象化的文化场景,这样才能更容易地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从而加快传统文化教育与语文教学的融合进程。因此,教师要在充分了解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发掘课文中的传统文化元素,给学生带来新颖的语文教学体验,进而使初中生的思想文化情操得到陶冶。同时,教师要选取适当的题材和教育形式,引导学生透过文字与故事来体会作者的情感内涵,并要在此过程中围绕传统文化来发掘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在提升文化素养的同时,增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和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念。
例如,教师在教学《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这一内容时,就要深层发掘诗人内心所表达的情感,并借助多媒体来展现这首诗歌的创作背景与相关故事,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作者舒婷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主动前往乡下当知青,她的身心受到了摧残。然而,她并没有用诗歌来表达痛苦,而是用整首诗歌表达了对祖国深深的热爱。通过这样的文化场景创设,教师让当代学生重温历史,引导学生纵向对比作者与他们今天的生活,使学生的内心受到强烈震撼。这就加强了对学生的传统民族文化教育,传递了爱国主义主题与爱国情怀,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
初中语文教材中涵盖了多种多样的文化题材,如有关亲情、友情以及师生情谊等课文,往往着力去表现生活中常见事例。受独生子女家庭环境影响,大多数学生生于优越的环境。家长给予了他们过多的宠爱甚至是溺爱,导致许多学生缺乏一颗感恩的心。这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道德水平与思想境界提高。因此,教师要不断发掘教材中的文章内涵,让真实故事情节来感化学生的思想与内心,从而健全他们的人格品质,加深他们对家庭责任与身为子女的认知。同时,教师可借助传统文化中的名言名句来引导学生。[2]
例如,教师在教学朱自清的《背影》时,就要注重引导学生阅读与理解课文中感人的父子之情片段,并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来思考现实生活中家长的付出,从而逐步转变学生内心的观念,提升其文化层次与思想境界,让他们对家长常怀感恩之心,获得在道德品质上的逐步完善。再如,提及传统文化中的名言名句,教材中编排了《论语十则》。《论语》主要记录了孔子言论,蕴藏了儒家思想的核心,是历史长河中留下的经典文化作品。古人云:“半部 《论语》治天下。”可见其在古人心中之地位。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诵《论语十则》时,要鼓励学生向先贤看齐,并在行为处事中时时用名言警句告诫自己:要诚实为先,要待人接物有包容之心,要追求真善美等。这些传统文化内涵,都有助于塑造学生良好的品行。
传统文化教育与语文素养的提升密切相关,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掌握语文课程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联。从语文教学角度出发,语文素养不仅包括了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更涵盖了学生在能力与思维等方面的素养。传统文化与语文教育的深度交融能使语文课程焕发活力,对初中语文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在两者融合过程中,教师要将从语文课程中发掘出的文化内涵与精神传递给学生,让学生感受并汲取传统文化中丰富的精神养分,为其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还可将教材内容与传统节日、民风民俗等相结合。例如,教师在教学《端午的鸭蛋》一课时,可引导学生探寻端午节的来历,背诵与端午有关的诗句,了解各地端午风俗等。这样的语文教学方式,就不仅能引导学生分析课文,更能通过课文让学生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从而提高学生整体的语文素养。此外,教师还可引导学生对中国其他的传统节日进行总结,包括对它们的历史渊源、民俗风情、民族特色等进行总结,从而让学生认识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从以上阐述可知,传统文化与语文教育的融合对学生的语文素养与道德品质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教师要认识到两者融合的重要性,要不断分析和发掘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之间的关联性,从而使语文课堂富有生动性。教师还要发挥语文课程在传统文化教育方面的优势,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研究教学新思路与新方法,实现传统文化与语文教育的深度融合,使中学生的文化素养与道德素养得到共同提升,从而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以及促进中学语文教学的改革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