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莉萍
(甘孜藏族自治州职业技术学校 四川甘孜 626000)
音乐课程是学校教育中实施美育的主要渠道之一。当前,教育领域最热门的话题就是核心素养培养。我国对这方面的相关研究和文献已经够多了,但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由于地域和学生情况的不同,难免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笔者长期从事学校音乐教育工作。本文就结合当前的教育教学情况和笔者的一些经验,谈谈在音乐课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
在学校教育中,对学生进行核心素养培养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课堂教学。核心素养培养从2016年开始风靡全国。核心素养具体是指什么能力呢?通过资料搜索和材料分析,笔者认为,核心素养就是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的综合体[1]。核心素养的英文为Key Competencies,即关键能力。那么,核心素养培养通过教学进行渗透的关键意义是什么呢?通过剖析,笔者发现,核心素养就是多种能力的培养、汇集,通过培养学生的多项能力,让学生更全面地发展,对其今后的学习大有裨益。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渗透核心素养极为重要。
提起音乐课堂,大多数学生的印象是专业课之外的一门娱乐课程。这种认识是不深刻的。音乐教学作为学生美育培养最关键的途径,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音乐教师要及时转变思想,探究音乐核心素养培养的方法,并在实际课堂教学中通过一系列措施和手段,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音乐感知能力具体是指学生对音乐要素--音高、音色、节奏、力度等的感知能力[2]。它是一切音乐素养的基础。刚刚接触音乐的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是比较低的,表达能力也不强。因此,针对基础薄弱的学生,教师可先以简单的感知训练为主,让他们感受音高、音色、节奏、力度等要素,然后,引导他们自主学习,提升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音乐能让人获得美的体验,通过聆听、感受、品味,体味到不一样的感受。而且,音乐文化源远流长。学生通过了解音乐的创作背景、社会背景和社会影响等,能在学习音乐理论的同时掌握一定的背景知识。了解这些内容后,学生再去学习音乐,就又能获得另一种感觉。学生的审美也能在学习、摸索中慢慢形成。音乐能给人一种富有感染力的体验,能让一个不理解、不懂得音乐的人乐意去了解。音乐教师要带领学生进入这片艺术天地,去感受、去倾听、去体验。比如,要在课堂上让学生欣赏一首歌曲,教师就可以从音乐本身出发,先介绍音乐的由来和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后,再带着这些知识去学习。这有助于学生在了解音乐知识的基础上提升审美能力。
自主学习符合学生自我发展的需求,是学生内在的、主动的学习意愿的体现,与传统的接受学习不一样。学生有一定的认知能力,能分辨出基本的音乐特征和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他们的意义记忆开始占据主导地位,语言表达水平有了较大提升。因此,在音乐核心素养培养方面,教师应增加乐谱知识和自主表达等内容和环节,以充分发挥学生对乐谱知识的掌握能力和创编能力,在不断积累的创编锻炼中提升音乐素养。人们常说要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其实有时也指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的自主学习。例如,在欣赏《同伴进行曲》时,学生能根据自己听到的乐曲内容进行自主表达,还能根据老师的引导进行创编。这样的学习方式既能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还能体现他们的创新学习。
表达能力是学生一项不可或缺的能力。学生想象力丰富,只要给予足够的空间,就肯定会表现出非凡的自主能力。就音乐教学方面而言,音乐对学生的束缚力是极小的,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接受过初步的音乐感知能力培养、音乐审美能力培养等方面的训练后,学生的音乐水平都有了较大提升。如果再加上自主表达能力的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就肯定能得到进一步提升。这与核心素养的要求不谋而合。综合能力其实就是学生的核心素养能力。
新课改的目的在于为学生营造轻松、活跃的自主学习氛围,让学生可以根据个人意愿自由发展,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同时,使学生在自主学习时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端正学习态度。核心素养培养的道路一直在延伸,我们也一直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