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的培养

2020-01-06 23:33宏,李
关键词:专业课课程思政育人

张 宏,李 黎

(1.绍兴文理学院,浙江 绍兴 312000;2.绍兴文理学院元培学院,浙江 绍兴 312069)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在2018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又指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2]。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又在学校思想政治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3]。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强调了两个鲜明观点:其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任务,也是其他各门课的任务;其二,教师,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其他专业课教师,既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时代重任,也承载着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提出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高水平本科教育全过程,坚持德才兼修,提升思政工作质量,强化课程思政,形成专业课教师与思政理论课教师紧密结合、同向同行的育人格局。可见,实施“课程思政”,实现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是高校专业课教师理应承载的时代重任;提高“课程思政”教学能力,提升专业课程育人功效,是高校专业教师承载时代重任理应具备的关键特质。

一、专业教师“课程思政”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高校在结合各自办学类型、办学层次的基础上,探索了多种“课程思政”育人模式,积累了一些经验。但在近几年的实践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教师的思政理论水平问题,不同学科背景教师对育人元素的挖掘问题,课堂中如何准确把握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的结合度问题,对教师参与思政工作的评价问题等等,这些问题已经影响到了“课程思政”的深度推进。就教师本身的因素而言,主要表现在三大方面:

一是专业教师对“课程思政”重要性的认识不均衡。有的教师已经充分意识到“课程思政”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如专业教师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思政教育更能贴近学生需求;专业课教师与学生的心理距离更近,更能对学生产生影响等。但也有的专业教师仍然重知识传输和能力培养,忽视思政教育,对思政教育在专业课中的渗透认识不够透彻,故而达不到“全员育人”的目标。从学科大类来看,人文社科类背景的教师相比理工农医类教师的认识更到位些。

二是专业教师思想政治理论知识明显不足。无论是在专业课中思政元素的挖掘,还是在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思政元素的渗透,抑或是在渗透思政教育的时机选择、突发事件的处理等方面,都显示出部分专业课教师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明显不足,这已经成为影响“课程思政”效果的关键因素。大部分的专业课教师能自觉做好“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准备,但具体实施过程中“重形式轻效果”的现象依然存在。当然,这与育人效果难以从其他课程中剥离,思政教育的效果难以“立竿见影”是有关系的。

三是专业教师教育科学理论水平尚待提高。“课程思政”不是一门新开的课,而是一种课程观。它要求高校教师把思政元素以大学生可以接受的形式和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传递,在知识传授中渗透价值观的引领,引导学生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和技能领悟主流价值观,以期达到专业知识和思政教育相互映衬和整合的效果。那么,如何渗透是合理的?主流价值观可以“植入”吗?怎样利用大学生的认知规律来达到最好的教育效果?这些都需要完备的教育科学理论作为支撑。

上述三个方面的问题,症结在于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的培养问题。“课程思政”教学能力的培养,是传统意义上的教学能力培养在新时代的深化和发展,除了借鉴传统的培训形式外,最关键的是应该充实和拓展适应“课程思政”实践的培训内容,并通过建立完善相应的课堂教学、履职考核、职称晋升、评优评奖等评价体系加以规范和强化。

二、“课程思政”教学能力的内涵和实践应用

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指高校教师为达成课程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具体的教学活动表现出来的驾驭知识、应对事件、实现教学目标等方面的能力。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对教学能力的内涵进行了分析。综合多学科的视角,教学活动是心理活动、组织活动和教学专门化活动的有机组合;教学能力是一种专业化的综合心理特征,是教师组织有效教学所需的个性特点、专业知识、教学技能的有机结合。

(一)“课程思政”教学能力的内涵

“课程思政”教学能力与传统意义上的教学能力,在内涵上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后者可以理解为教学的一般能力,前者是一种“特殊能力”。前者包含于后者,又是后者在“课程思政”背景下的丰富和发展。因为立德树人本就是高校教师应尽之责,是“课程思政”育人职责的外显化。任何一门课程都具有“思政元素”,每一位专业教师都应具备育人的主观条件,所以它应该成为教学能力的组成部分。

结合教学能力的结构分析和“课程思政”的实践经验,高校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至少应包含三个层面:一是宏观层面,即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教师,应高等教育“育人”本质的要求,从国家意识形态战略高度出发,必须具备的立德树人的能力。二是中观层面,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专业课程深度融合,从专业知识和技术中挖掘渗透核心价值观的“思政”元素的能力。三是微观层面,即教师在日常教学中结合自身学科进行“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能力,课堂教学过程中见缝插针抓住育人机遇的实施能力,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学组织能力等[4]。

(二)专业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的实践

“课程思政”教学能力是新时代高校教师胜任教学工作的特殊能力。在可以参照的经验极其有限的条件下,各地高校自主探究了“课程思政”的若干模式,探索了提升专业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的方法和途径。上海的高校首开先河,分别设计出了具有校本特色的思政教育改革方案[5],对专业教师的“课程思政”教学能力提出了要求。浙江省所属高校近年来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浙江的实践,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框架构建了若干思政元素,为专业教师提升“课程思政”教学能力提供参考。其他地区的高校也分别以优势学科为基础摸索从“课程思政”到“专业思政”的路子。以医药类高校或专业为例,从专业课程中找到可以与思政教育的结合点很多:从胰岛的发现到胰岛素的合成,凝聚了科学家代代相传、潜心钻研的心血;从先秦时期的《黄帝内经》的语言美领略到思想美;从中国第一个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医药学家屠呦呦的事迹中感悟科学精神,体验中药学对人类健康事业作出的贡献等等。

各地高校在这方面的实践证明,实施“课程思政”,实现“课程思政”的育人功能,关键在于教师要有明确的意识深挖专业课程的德育元素,有足够的自觉关注自身理论水平、教学能力的提高,还要有高超的艺术讲出专业课的“思政味”,这样才能切实贯彻“课程思政”的要求,不断提升育人水平。

三、提升“课程思政”教学能力的路径

教师教学能力是提升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早在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就提出:高等学校各门课程都有育人职责,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2017年《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进一步强调:要加强对课堂教学和各类思想文化阵地的建设管理,充分发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要加强教师队伍和专门力量的建设,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担当。但高校专业课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不尽相同,把握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科学思维的程度不一,教育科学理论知识和技能的水平也有差异。在现有的高校教师上岗培训、教学初期培训、骨干教师进修深造及其他短期的教师培训中,高校和教师都较多地关注专业知识技能、学历学位提升、专业研究能力和“双师双能型”素质的提升,而对“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尚未形成系统的培养体系,也鲜见“课程思政”教学能力专题培训。因此,针对高校专业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的现状和问题,把握“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培养的基本内涵和实践经验,找准培训的核心内容,以提升所有学科背景的专业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是深化推进 “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环节。

(一)明确和强化立德树人的意识

专业教师具有得天独厚的育人优势。一是教师与学生属于同一专业,拥有共同的话语系统,学生更容易“亲其师”而“信其道”;二是专业课程中渗透的核心价值观与本专业联系紧密,教师把专家、学者的成长经历“摆进去”,把对祖国日益强大的感悟、遵守规则和享受自由心灵的关系“摆进去”,更容易引起学生“共振”,与学生产生共鸣;三是专业课教师与学生接触时间长,教师的人格影响力可以更好地担当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实现专业课知识传授与价值引导的有机统一,达到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二)习得和巩固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高校教师在大学求学期间接受过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系统学习,对其方法论在自身所从事的专业领域中的体现有深刻的体会。不仅人文社科类的教师可以作这样的学习迁移,理工科类的教师也可以结合专业课程,论证唯物主义和自然辩证法的正确性。唯物辩证法是自然发展的最一般的规律,专业教师可以提升的正是本身的理论思维能力,也就是要提升科学思维、辩证思维的能力,并将辩证思维能力与具体的学科研究结合起来,用本学科领域的研究过程和成果诠释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要同向同行,就要求教师率先垂范,带领学生在专业学习和实践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一般来说,大学生在前两年就基本完成了思政类课程的学习,后两年以专业学习为主。如果后两年的专业学习中一味被专业知识和技术性的实践环节占据,原来形成的思想道德品质不能得到合理强化,学生毕业后有可能成为业务能力较强的专业人才,但在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等方面的素养却可能不容乐观。所以,专业教师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强化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德技兼备的良好素质,是保证顺利达成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因素。

(三)挖掘和设计专业课程中的育人要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蕴含的育人要素十分丰富,不同学科、专业可以吸纳作为价值观的元素各不相同,但存在共同点。专业教师可以从四个方面去挖掘和设计:

1.家国情怀和民族自信。每一门学科的发展历史都与祖国的发展轨迹休戚相关。专业教师可以从自身所从事的学科门类中找到与祖国发展历史相关的契合点,顺势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以财经类专业课程为例,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历史,这一段历史就是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奋斗史。2016年10月1日,特别提款权(SDR)新货币篮子正式生效,人民币继美元、欧元、日元、英镑后,成为SDR新货币篮子的第五种货币,标志着人民币国际储备货币的地位获得正式认定,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官方交易货币[6]。教师在讲述这些经济实践、分析经济发展数据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让大学生增强民族自豪感,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2.励志启示与科学精神。每一门学科都有本学科领域的专家代表,教师可以寻找与本专业相关的名人名家在成长历程和科学探索中的感人故事,找到和大学生成长阶段的契合点。如数学学科中索菲·科瓦列夫斯卡娅、华罗庚、陈景润、苏步青的成长故事[7];化学家门捷列夫、孙家钟的科学精神;“两弹一星”科学家钱学森、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敬业精神……这些鲜活的人物形象加上生活化的叙述,渗透积极上进的价值观,对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培养大学生孜孜不倦的进取精神很有裨益。

3.职业道德和学术规范。通过专业课程的教学,培养相关的职业道德和学术规范,是专业课教学的重要目的所在。专业课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和教育大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操守、学术诚信和伦理规范,摒弃弄虚作假、学术不端行为。每一门学科专业都有典型的案例教学,通过实际的案例,强化本专业对所涉及的技术规范、道德规范的学习,将违规操作、学术不端等行为所造成的后果进行充分的分析和交流,将对大学生将来要从事的工作起到很好的警示作用,从而进一步增强大学生学习遵守行业法规的意识,形成爱岗敬业的优秀品质。

4.优秀文化和传统美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了丰富的价值理念与教育方法,具有很高的课程思政价值[8]。中华传统文化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虽有一些糟粕,但形成了以礼义廉耻、仁孝诚信、忠恕和睦为主要内容的价值体系和教育目标,其中如“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等理念,有着很强的道德感召力和价值塑造功能,具有激励大学生宽厚待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教育价值。传统文化中还包含了大量的明理教育思想。这种为人的道理被赋予了天的崇高性,同时又把决定权置于个人手中,要求人们自觉自愿地做出理性判断和选择[9]。因此,传统德育的主要概念与方法,不管是“格物致知”还是“知行合一”“经世致用”,都为大学生指出了治学的方向和修身的途径,有助于学生理性思考,坚定意志与信念。

(四)提升和运用教育科学的理论和技术

教育的服务对象是人,教育要达到效果必须遵循学习者的认知规律。认知学习理论强调学生原有经验的重要性,教师在设计“课程思政”教学方案时,不能忽略学生原有的价值取向、观念看法,这就要求教师在了解大学生思想道德基本水平的前提下,设计针对性的教学方案,以达到“教者有心、听者无意”的潜移默化的效果,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本主义教育观认为,教育教学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创设宽容、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积极的人际关系能够帮助人的发展。教师扮演着辅导者的角色,师生若能坦诚相待、思想互享、教学相长,学生自然会容易接受教师传递的观点。这就要求教师多一份对学生的尊重,设计良好的师生互动环节,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教师还要率先垂范,注重自身的工作态度和道德修养,以人格魅力去影响人、带领人。

在教育理论关于教学能力的结构分析中,教学监控是一个较容易被忽视的方面。教学监控以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和调节。监控过程既包括教学后的总结反思,也包括教学过程中的监控,是教师的反省思维在其教育教学中的具体体现。“课程思政”实践的时间不长,需要教师对自身的理念、操作、效果进行深刻反思,才能优化教学设计和实施,提升教学能力。

当然,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还需要有完善的组织评价体系来支撑。如在学生评价指标体系中增加育人元素,调整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对教师履职情况作全面评价;在对教师职称晋升、评优评奖的制度设计中,把育人业绩放到应有的位置等。在组织层面的制度设计中,改变对各类教师考核评优中只看重科研成果的做法,充实思政方面的育人业绩,在各类评比性奖项中加大育人业绩的比重,鼓励教师积极主动地实践“课程思政”。因此,科学的教学能力评价体系是教师教学能力检测的“测试仪”,也是教学能力发展的“方向盘”。厘清教学能力中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的关系,认清“课程思政”总体要求中教师教学能力的欠缺,及时“补短”,加大培训力度,才能让专业课教师驾轻就熟地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让专业教师的“课程思政”有棱有角、有理有据、有血有肉,专业教师的“课程思政”教学能力的培养任重而道远。

猜你喜欢
专业课课程思政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中职《医护英语》与专业课的结合教学探索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微信在中职汽修专业课教学中的探索与运用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