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课程教学实施参与式教学改革的意义

2020-01-06 22:26
科学咨询 2020年1期
关键词:观念建构教学活动

黄 莎

(重庆邮电大学传媒艺术学院 重庆 400000)

一、参与式教学的概念解读

参与式教学最初源于20世纪中期的英国,原为执行国际援助性项目的方法,因其基本主张是教育应该把学习者培养成具有自主发展能力的、有创造性的社会主体,由此被引入教育界。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纷纷以参与式教学为中心,调整和改革教育方式。[1]目前,对于什么是参与式教学,国内外教育界做出了多样化的界说:(1)认为参与式教学是一种不同于传统教学的新的教学理念,它强调了学生和教师两个主体的作用具有平等性、开放性、合作性的特点[2]。(2)主要从教学方法上来讨论参与式教学的概念,或者从总体上认为它是让所有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的新型的教学方法;或者将它归纳为课堂讨论、辩论、头脑风暴、角色扮演、小组活动、游戏、案例分析等具有显著参与性的教学方法。(3)将参与式教学视为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统一,或者把它描述为一种旨在提高教师教学效果和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的新型教学方式,或者把它描述为师生平等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合作学习的教学形式。(4)强调参与式教学是一种“知行合一”的教学方式,亦是一种师生人人参与其中的新兴的教学改革活动。

“参与”一词的汉语规范解释是:“参加(事务计划、讨论、处理)”[3]。将其引申到教学上,“参与”即是指教师和学生作为主体共同参加到教学活动的过程。而综合上述中外教育界的相关界说,我们可以把“参与式教学”进一步理解为,一种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标,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学习主体,师生平等地参加教学活动过程的教学方式,它体现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师生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以及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多种方法的有机统一。从目前国内高校课程教学改革的相关总结性文献看,参与式教学是一种普遍适用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它尤其在艺术类、医学类、其它工科类本科生和研究生的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中得到了试行和推广。

二、参与式教学不同于传统教学方式的基本特征

参与式教学改革是相对于传统的大学教学模式而言的。因此,在高校课程教学中实施参与式教学,首先需要在观念、理论、模式和方法上深入领会、明了它与传统教学模式的区别。

(一)对传统教学观念的反拨

传统的教育体制是在西方现代化进程中建立的,是与现代性的合理化过程,工业和市场的发展,各学科领域在分化基础上的专业化、体制化和职业化,社会生活和社会组织管理的科层化、程序化的社会体制和运行机制相适应的。在教育观念上,它以主体与客体相分裂为特征,强调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受教育者对某种现成的客观知识的认识和把握,按照工业和市场的标准培养大量合格的劳动者,其核心理念受到工具理性的支配,忽视了学生自由全面发展的需要。由此,在教学观念上,传统教学论的着眼点在于“教”而非“学”,学生被视为被动接受教育的客体而非积极学习的主体,教学过程被看成知识传授过程而非学生的价值观、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建构过程,教学评价受到应试教育的严重影响。

参与式教学对传统教学方式的反拨,首先在于教育教学观念的重大转变。它适应急剧变化的社会环境对人的素质教育的要求,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成长为目的,在教学观上,其关注的重心由“教”转向了“学”,将教学活动看成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学习过程,主张学生自主学习、师生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强调学生作为平等的主体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对学生的知识、能力和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倡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合作”等学习理念。可以说,参与式教学的开展,将有力地推动师生和学校实现课堂教学观念从学科本位向学生本位转变,从灌输式教学向学生自主学习转变,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

(二)不同于传统教学论的教育心理理论基础

在教育理论上,传统的教学观主要奠立于行为主义心理学基础之上,它把人与对象的关系简单化为“刺激—反应”模式而忽略了人的能动性。参与式教学受到了来自哲学、社会学、教育(学习)心理学的影响[1],而其教育心理理论基础则主要有两个方面:(1)人本主义心理学。如,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即阐述了一种积极的人类动机理论,他把人的基本需要依次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并认为人的需要既提供了人的活动的动机,也提供了人的活动的动力。这就强调了人类行为的主动性,并启发人们将教育的视野转向人的发展及其价值实现本身。(2)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建构主义是当今最具影响力的教育理论之一。在知识观上,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产生于不断的构造,它随着人的认识的深化而变化,是人们基于实践活动建构起来的,因此,学习是一种过程,而不是结果;在学习观上,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不是现成知识的接受过程,而是学习者在特定情景中,通过合作协作,以原有的认知结构为基础主动地建构意义的过程;在师生观上,建构主义理论则认为,教师不应是传授知识的权威,而应是学生建构知识的忠实支持者、积极帮助者和引导者;学生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而是认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建构主义理论为我们开展参与式教学提供了一种深刻的教育心理理论的启迪。

(三)对传统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

钟志贤教授曾指出,传统的大学教学的特征及其局限主要是:客观主义倾向的教学理念,低阶能力的目标倾向,重知轻行的价值取向,“权威-依存”的师生关系,单一化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方法,机械接受为主的学习方式,标准化的培养方式和背离学习者发展的教学评价等[4]。对比之下,我们可以看到,实施参与式教学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深刻变革。体现在:它突显了学生是学习主体的教学理念,强调激发学生的参与性、主体性是教学取得成功的关键;在认知发展上,它不仅强调培养学生的记忆、理解和应用等低阶能力,更为注重培养学生分析、评价和创造等高阶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它要求学生面向实际问题,通过合作学习,深入到具体的实践中,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建构自己适应社会发展的素质和能力,同时,师生之间和学生小组真正形成了“学习共同体”,师生作为平等的主体参与学习过程,这就进一步密切了师生之间的教学互动;在教学评价上,它不再以应试的结果作为教学评价的核心,而是注重学习过程的多样性评价,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评价的价值标尺。

(四)对传统教学方法的革新

在传统的以“教”为中心的单向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下,大学的教学方法极为单一。它以课堂讲授为主要形式,以教材内容的“灌输”为中心,采用讨论和作业等辅助的方法,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则通过记忆、理解来学习现成的知识,并运用已有的方法解题。这种以“教师讲、学生记”为主的教学方法,把学习变成了一种枯燥乏味的过程,严重地抑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参与式教学则融合了问题式教学、探究式教学、情景式教学、交互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之所长,以师生合作参与教学活动为基础,采用讲授、自主学习、问题讨论和辩论、范例分析、头脑风暴、角色扮演、小组活动、信息共享和网络教学、创作、实习和实验等多种方法开展课程教学,由此营造出一种民主、开放、积极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合作学习氛围,提高了课程教学的效果。

三、高校课程参与式教学改革的重要意义

课程教学是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最基础、最重要的载体。课程教学观念、模式和方法的改革,理应得到学校和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我们认为,在高校课程教学中开展参与式教学的探究,主要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意义。

(一)克服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提高课程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如前所述,传统教学模式是以“教”为中心的,它忽视了人的发展的需要和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动性、能动性,学生被视为被动地接受现成知识的对象,由此,教学过程成为了教师向学生单向地传输知识的过程,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单一,教学过程枯燥,严重地降低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不仅在知识观、学习观和师生观上存在着严重的局限,而且远离了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目标。在高校课程教学中进行参与式教学设计、开展参与式教学的实践,其深层次的意义,就是要打破现代性进程中工具理性思维对教育观念的支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实现教育教学观念的重大转变,深化教育教学模式和方法的改革,提高课程教学的质量和效果,追求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相统一的教育目标。从目前高校课程教学改革的情况看,参与式教学的一些因素已较广泛地被运用到传统教学中并取得了较显著的效果,而参与式教学作为一种较系统的教学设计及其应用,还需要师生合作做出长期的探索。

(二)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实现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

开展参与式教学,其基本的出发点是通过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从“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合作”诸方面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这里,“学会学习”就是要确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观念,以问题为导向,调动学生积极地深度地参与教学活动,在培养记忆、理解和应用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建构起学生分析、评价和创造等高阶能力;“学会做事”重点强调了“知行合一”学习理念,要求师生将理论、观念融合到实践中,通过实践创新理论和提出新的观念,在实践中丰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学会合作”则要求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平等合作,共同开展学习和探究,它不仅可以密切教学活动中的师生互动关系,更重要的是培育学生民主、开放、宽容的团队合作精神,使学生在交往实践中学会与人共同生活,学会平等待人、尊重他人和尊重自己,善于与人沟通、对话、交流、表达,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成长为合格的社会主体。

(三)培养创新型人才,适应新的时代发展的需要

当代,经济全球化对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影响日益剧烈,新技术以令人难以置信的速度迅速进步,数据、信息和知识爆炸性增长,各种新理论和新观念层出不穷,这一切使人们进入到了一个可以直接感受到的急剧变动的环境中。这种急剧变化的环境,增加了事物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和知识的相对性,对人们的学习提出了创新性的要求。在这样的时代语境中,高等教育要促进学生适应当今社会变化而“学会生存”,就需要培育学生学习和实践的主体性,使之能够用一种批判性的思维方式审视社会变化发展中出现的各种新问题,并通过提出和解决这些问题,不断地建构、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提出新观念、做出新创造,从而成为新的时代的“弄潮儿”。在高校课程教学改革中实施参与式教学,其重要的目的之一,就是着眼于学生未来的生存和发展需要,通过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实践和合作学习,培育出具有建构新知识的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这也是高校课程参与式教学改革所具有的重要时代意义。

猜你喜欢
观念建构教学活动
住培教学活动指南专题
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思考
维生素的新观念
关于幼儿园语言教学活动游戏化的思考
小学数学实践教学活动初探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坚持系统观念
别让老观念害你中暑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