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对策研究

2020-01-06 22:26翁洁仪
科学咨询 2020年1期
关键词:爱国主义政治思想

翁洁仪

(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 福建福州 350007)

一、网络时代大学生的特点

(一)一与多:一元指导与多元思潮

根据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9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54亿,较2018年底增长2598万。[1]进入“Web3.0 时代”,网络空间的开放性使得各种海量性、自发性、碎片性、圈层性、无序性、流变性、情绪性、感染性的信息充斥网络,深刻影响着青年学生思想行为的形成和变化,深度影响着青年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对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带来挑战。同时,网络的开放性也加速了西方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传播。西方所谓的“普世价值观”容易在开放的环境下借助各种新的娱乐形式,进行隐蔽性输出,挑战我国主流意识形态教育。

党的十八大强调,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共产主义的信仰,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并不是敲靠锣打鼓、轻轻松松就能完成的,还将面临许多具有新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因此,新时代的青年大学生也应该坚守理想与信仰,坚持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了解和运用,不断强化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二)冷与热:政治冷感与青年热血

政治冷感又称政治冷漠,是与政治参与相对应的一个概念,简单来说就是政治不参与,是一个国家的公民对政治活动不感兴趣,不愿花时间和精力参与某项政治活动,即对政治活动的“心理卷入”程度较低。在现有的网络时代背景下,青年非主动地接受政策,且缺乏有效的诉求表达空间,加上青年的价值观尚未成熟,“政治冷感”在一定程度上会倾向“政治反感”。部分青年总以“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自居,使自己进一步对政治环境产生“冷漠感”。这是对自身公民身份的无视,是对国家政治的不尊重,也是对“权利与义务”这对互补且平衡的政治关系的蔑视。

同时,青年群体特有的思想特点和性格特征,不够成熟、冲动、易激惹、渴望展现自己以及“群体极化”现象在生活中占有大量空间。大学生作为青年中强有力的代表人物,是受过高等教育的群体,思想行为意识灵活多变,在当代青年中具有很强的引领带头作用。同时当代大学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是有组织有纪律亦可随时集聚起来、非分散零散而居的在校青年群体,对其进行强有力的爱国教育势在必行。

(三)群与单:线上狂欢与线下疲态

在现有网络时代背景下,当代青年大学生易呈现出两种不同的人格状态:拒绝与人交际,沉默寡言,喜欢一人蜗居房间,出现一种“吃饭靠外卖、购物靠快递、出门靠滴滴”的“宅”现象。一份由21世纪教育研究院、中国青年网青年舆情中心等机构联合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中国大学生严重缺乏运动。其中,每天坚持运动的大学生仅占8%,超过半数的大学生每周几乎不运动或只运动1~2次(分别为22.5%和35.9%)。

但与此同时,他们在线上呈现出的另一面,却与之大相径庭。由于网络空间的虚拟性、匿名性,他们会呈现出激进、兴奋的一面,毫不避讳地表达个人想法,不顾时间、网点与人争论,甚至出言不逊,互相攻击。我们不可否认,网络中会有很多真善美的信息,但部分青年大学生在线下会忽略与漠视亲人朋友的情感,却在网络中对存有的真善美有极致过分的追求,感动于虚拟的、未经考证的、有距离的真善美,却忽略掉身边真实可感的美好情感。

二、网络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面临的挑战

(一)多元社会思潮解构大学生爱国主义的教育内容

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得到飞跃式地发展。但不可否认的是,开放后西方世界的价值理念,如自由主义、民主主义、民粹主义等不符合国内实况的思想,也相继传入中国,正对中国本土原有的爱国主义思想进行冲击。青年一代,是外来思想的主要接受群体,他们思想活跃,接受能力强,变通能力也高于前辈,却有着思想不够成熟、大局意识不强、意识形态不稳定、情绪调控能力较弱等特点,在面临有组织、有预谋的意识形态思想灌输时,往往会立场不稳,重心偏离。现如今,部分大学生青年对于接受中国爱国主义教育与接受西方自由、民主、民粹主义,没有明确的政治立场,容易被西方意识形态的马甲所迷惑,造成对我国政治、制度、情感的不认同。多元化的社会思潮传播给爱国主义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在网络时代背景下更好地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突出问题。

(二)社交媒体迭代冲击大学生爱国主义的教育载体

第三次工业革命之后,世界迈入信息时代。随着科技的发展,各类社交媒体以集约化、层级化、递进式的方式出现,形成社交媒体迭代的现象。大学生思想活跃,灵活便通,富有激情,是新事物受体中的主流人群。新媒体打破了思想传播原有的空间、时间上的界限,将青年大学生重新聚集到一个公共化的虚拟平台,青年大学生将主导未来媒介形态的新主体,是未来传播中的一代新“人”。传统的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构模式,就是基于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四大传统主流媒体的传播特点和运行模式所形成的一元化引导格局。意识形态的统一性与传统大众媒介的一元化具有内在的同构性。通过“一对一”“一对多”的单向线性信息传播模式,运用议程设置和信息把关,控制话语内容,主导主流舆论场,控制主流舆论场,掌握整个舆论场的话语权。但新媒体作为一种新型的传播工具,较之于传统传播工具而言,其传播速度更快、影响力更大、影响范围更广,聚集更加迅速,更加难以预测等特征,不断在挑战着传统媒体的主流价值观输出。

(三)图像表意狂欢戏谑大学生爱国主义的表达方式

现有的网络信息传播,不仅运用文字传播信息,还会使用图片、视频、录像、语音等单一载体进行信息传递,或是使用图文结合、视图联合、动态图像、音像结合等组合式的载体,进行信息传播,究其影响层面、逼真程度和纵向深入的特性,有着单纯文字传播所不能及的效果,而时间差、视域面积差和定时定点不明等特性,结合现实情况,又有相应的延展或缩小。这类信息,传播过程中如果出现差池,极有可能给大学生的意识形态带来不利的影响。但大学生因其热情、激烈的时代特性,有追求新奇、幽默、爆笑和直观等感官效果需求,使得图像表意狂欢不断赢得大学生的青睐。但这类表意狂欢的图像,本质上就存在自我身份认同意识不明确、自我归属感被弱化等问题,甚至被有心者利用,打着快时尚、黑色幽默的“幌子”,混淆主权领土意识、政治权利义务等敏感话题,且不好防控,难寻源头。这类图像多结合文字或音频,利用幽默作为“遮羞布”,有着主题思想表意含糊,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特点,有其内里表现出的所谓“行话”,更是让现有法律制裁无从下手。

三、网络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对策

(一)讲好中国故事,增强大学生爱国主义的情感认同

中国故事是每个中国人自己的故事。在“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背景之下,中国的故事溶于中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思潮之中。在网络时代,部分中国青年的文化内驱力被成功分解,成为外来思想的“义务宣讲员”,且会同化一批同龄人。如何在外来思想的传导下,让中国新一代智识青年大学生为祖国代言,成为中国故事的宣讲者,并增强自身爱国主义的情感认同,成为“四个自信”理论的坚定拥护者,对中国大学生青年精神文明建设内涵的提升有着重要意义,对中国青年实现“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有着强有力的助推作用。讲好中国故事,高校教育者首先要“懂马”“信马”,坚持刻苦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掌握科学的学习和工作方法;坚持听党话、跟党走,做党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者和践行者;坚持自觉,树立“四个自信”,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

(二)加强媒体融合,丰富大学生爱国主义的表达方式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基本不看主流媒体,大部分信息都从网上获取。”他强调,“必须正视这个事实,加大力量投入,尽快掌握这个舆论战场上的主动权,不能被边缘化了”。要想不被边缘化,那就只能顺应互联网发展大势,把网上舆论工作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2]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需要实行线上与线下的融合,实现二者的优势互补,既要发挥线下实际教育中人与之间、人与物之间的真实体验功能,又要发挥新媒体的丰富功能。在坚守课堂主渠道的同时,要充分利用新媒体丰富大学生爱国教育的内容、拓宽爱国主义精神的传播渠道,为大学生表达爱国主义情感提供强有力的基础保障。可运用网络平台其内设功能,推广合理的媒体内容,既能留住大学生“进站”的脚步,又能吸引其下次再来,并且能通过交错纵横的链接,合理有效地完成大向公众推广的任务,还能让受众方便且直接地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合理有效地表达其内心的爱国主义诉求,并将之推广于四方,让主流声音传得更开、传得更远、传得更响。[3]

(三)加强网络治理,营造大学生爱国主义的舆论空间

网络的虚拟、匿名特质,为众多网民提供了追求心灵自由的栖居之所,其中也包括青年大学生群体。但网络不是法外之地,对于每位网络使用者而言,网络适用于学习、工作、娱乐,或是方便生活、放松身心、促进交流等正面且积极的用途。但不意味着人们可用于宣扬暴力色情思想、危害他人人身财产安全、危害国家领土主权,以及所有对于人类来说消极且具有负能量的思想和行为,虽然我们不能够完全杜绝其滋生,但可以尽量防患于未然。[4]因此,加强网络治理,就被正式提上议程。加强网络治理,可以营造大学生爱国主义的舆论空间,是一条合理且具有特殊时代意义的解决途径。国家应坚决打击网络攻击、网络造谣、黑色网络交易等有可能威胁营造大学生爱国主义舆论空间的言论信息。社会应坚决抵制来自网络的不实信息,不给网络犯罪以栖存空间,不纵容个人堂而皇之地利用网络实施不利于他人、国家的网络“黑手党”行为,努力净化网络空间,为青年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提供良好的舆论导向。大学生要提高自身媒介素养,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做时代的弄潮者,努力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流砥柱”。[5]

猜你喜欢
爱国主义政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在疫情大考中彰显爱国主义力量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爱国主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