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多恩作品在中国的影响

2020-01-06 20:43郭建伟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玄学约翰意象

郭建伟

约翰·多恩作品在中国的影响

郭建伟

(湖南科技学院 外国语学院,湖南 永州 425199)

约翰·多恩是17世纪英国玄学派诗人的代表。其诗歌以才智思辨著称,擅用奇喻,晦涩难懂。在艾略特等人的极力推崇下,他被尊称为西方现代诗歌的先驱。在中国五四运动之后,多恩的作品开始陆续被翻译介绍到中国。文章将多恩作品在中国的影响分三个阶段进行归纳、整理和述评。约翰·多恩作品在中国的影响,大致经历了在认知中学习,在接受中模仿,在内化中研究的过程。

约翰·多恩;译介;影响

约翰·多恩(John Donne,1572-1631)被尊称为17世纪英国玄学派诗人的鼻祖和奠基者。其作品主要包括爱情诗、嘲讽诗、格言诗、宗教诗、书信体诗、拉丁文译诗、挽歌、辩论散文以及布道文等。约翰·多恩作品在中国的影响,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949年前,国内对约翰·多恩作品以零星翻译和介绍为主,基本没有什么研究,属于在认知中学习的阶段;1949年至1989年这四十年,由于历史的原因,国内对约翰·多恩作品的译介和研究,几近停滞,但是也开始了在逐步接受中进行模仿的尝试和探索;1990年至今,约翰·多恩作品在中国的译介、研究和影响,无论广度还是深度上都逐步走向深入,属于在内化中研究的阶段。

一 在认知中学习

1932年“一·二八”事变之后,虽然中国国内形势剧烈动荡,国家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但是中国现代诗歌却暗中兴起发展,属于中国现代诗歌的“黄金时代”悄然开启。由于各种期刊杂志的大量出版发行,1932年至1935年也被时人称为“杂志年”。首先,1932年5月,施蛰存主编的《现代》杂志在上海创刊,宣告了现代派的正式亮相,“现代派”也因此刊物而得名。1934年卞之琳、巴金等主编的《水星》创刊,1936年戴望舒又主编了《新诗》杂志,除此之外,这一时期还有《现代诗风》《星火》《今代文艺》《文艺月刊》《星期文艺》《小雅》和《诗志》等刊物。这些杂志的创办者、编者和撰稿者大都在国外学习或者生活过,精通外语,因此他们的诗歌创作中大多借鉴了西方作家的风格,体现了西方现代诗歌的特色。正如梅启波所说“几乎所有现代派诗人身后都拖着一长串西方文学家的身影,都会有多个文学思潮的痕迹”。而西方现代诗歌即起源于艾略特所推崇的多恩的诗歌传统。

抗日战争期间的西南联合大学是中国现代诗歌诞生的摇篮。当时的西南联大汇总了英、法、德等各种诗歌流派的影响。冯至、卞之琳、闻一多等都在联大教学,他们的创作或多或少、直接或间接地都受到多恩的影响或者玄学诗派的影响。例如,冯至于1941年写成的《十四行集》是古老的体裁与现代思想的融合,具有知性的成分,具有一种超越性的诗性品格,其艺术特色有着强烈的现代主义。他的诗被称为沉思的诗,哲学的诗,思辨的诗。卞之琳创作的诗歌作品也颇具玄学风味,很明显受到多恩诗歌的影响。他的诗歌联想丰富,善于赋予日常生活中的素材以深刻哲理和内涵,诗意晦涩奇僻,善于使用曲喻,很符合多恩诗歌的玄学特征。因此在许芥昱的现代中国诗集中,就单独把冯至与卞之琳列为“玄学派”。

谈论多恩及其作品对中国的影响,不得不提及英国新批评的代表人物燕卜荪教授。他对中国诗歌的现代化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他在联大任教期间,专门讲授英国诗歌,使学生耳濡目染,对起源于玄学派多恩的英国现代诗派有了更深入地了解和掌握。正如王佐良在《怀燕卜荪先生》中所说燕卜荪“使我们对于英国现代派诗和现代派诗人所推崇的十七世纪英国诗剧和玄学派诗等等有了新的认识”。熊毅在《“语言学转向”下的双刃剑——论中国之约翰·多恩研究》一文中,也提到燕卜荪“直击多恩及其作品,分析多恩语言所带来的奇思妙喻与巧智玄想”。西南联大的学生接受了燕卜荪的教学,有一部分学生爱写现代诗歌,尤其是以穆旦、郑敏、杜运燮、袁可嘉等为代表的后来称之为“九叶派”的诗人,他们注重中国传统诗歌与西方现代派的结合,真正有意识地全面向西方诗歌学习,从而促使中国新诗与西方现代派诗歌接轨,推动了中国新的诗潮。下面专门讨论多恩对九叶诗派的影响。

九叶诗派是受多恩诗歌影响深远的一个具有现代主义倾向的诗歌流派。成员有辛笛、陈敬容、唐祈、唐湜、穆旦、郑敏、杜运燮、袁可嘉、杭约赫九人。游友基说“九叶诗派坚持‘现实、象征、玄学的新的综合传统’,其诗具有鲜明、突出的‘玄学’特征”。在袁可嘉看来,“玄学”是现代诗必不可少的重要部件,缺了它便谈不上现代诗了。吕周聚指出多恩“提出用‘身体的感官去思想’,追求灵肉一致的境界,他的爱情诗既带有情欲的色彩,又带有浓郁的神学思想”。约翰·多恩的爱情诗歌一直纠缠于灵魂之爱与肉体之爱。他既受到柏拉图精神之恋的熏陶,追求一种纯粹的精神之爱,灵魂之爱;又深受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所倡导的享乐主义的影响,追求放纵的肉体之爱;有时又强调灵魂之爱与肉体之爱的统一。这在其爱情诗《空气与天使》《爱的无限》《上升的太阳》和《赠别:禁止伤悲》等诗歌里都有鲜明地体现。吕周聚同时指出:“通过身体将高度的感官刺激与强烈的理性融为一体是他诗歌的鲜明特点。这种诗学观念深受艾略特的推崇,后来渐渐成为西方玄学诗的一脉传统。”穆旦的《诗八首》所体现出来的爱情观与写作技巧与多恩的也极其相似。1983年,袁可嘉在《西方现代派诗与九叶诗人》一文中说《诗八首》,“读来颇有英国玄学派诗的风味”“肉感中有思辨,抽象中有具体”、体现了“玄学的思维,新奇的意象,色彩和光影的渲染”。孙玉石也说:“穆旦的诗,在思维形式,创作风格和表现方法等方面深受二、三十年代的西方现代派诗人爱尔兰的叶芝、英国的T.S.艾略特和奥登等人的影响,这种影响中的某些方面,如玄学思辨与具象象征的结合,又可上溯至一直为T.S.艾略特所深爱和推崇的17、18世纪的英国玄学派诗人们。”艾平指出:“多恩的诗歌意象通常是些冷冰冰的几何体、雕像、墓穴,或是丑陋的动植物或是身体器官的解剖体等”,而九叶诗人的诗歌中也经常出现“破船”“枯瘦的骨骼”“罪恶的黑夜”、甚至“死底子宫”等奇特古怪的意象,借助这些意象表达深刻的内涵,体现了多恩式的意象运用与诗歌创作特征。辛笛在《辛笛诗稿》中也曾说过:“我对莎士比亚和17世纪玄学派诗人的诗篇,每每心折。”

约翰·多恩对中国现代诗歌的影响既体现在创作层面上的被中国现代诗人的模仿和借鉴,又在理论上对中国新诗理论的建构产生了重大影响。

例如,1947年袁可嘉在《大公报》副刊上发表了《新诗现代化》一文,较为全面地阐述了他的诗歌理论。他提出“现代诗的主潮是追求一个现实、象征、玄学的综合传统”“现实表现于对当前世界人生的密切把握,象征表现于暗示含蓄,玄学则表现于敏感多思、情感意志的强烈结合及机智的不时流露”。多恩诗歌的特点是含蓄隐晦,这是一种象征的表现,这体现在其诗歌中奇喻的大量运用;同时为了突显其强烈的情感意志,多恩诗歌中也充满了很多与宇宙、天体、炼金术、医学、几何学等相关的科学意象,使其诗歌披上了一层浓厚的智性外衣。袁可嘉还指出,现代化的诗是复杂的,关于这点,他自己也注解为有时也就是晦涩的,这与多恩诗歌的晦涩难懂也如出一辙。由此不难看出,袁可嘉的新诗理论,虽然很多学者说来源于艾略特,但其根基仍在于约翰·多恩。同时,卞之琳的追求诗歌智性的诗学主张本质上也脱胎于约翰·多恩。

二 在接受中模仿

这一阶段可以称之为多恩作品在中国译介的一个小高潮,因为多恩的诗歌更多地走入外国文学史或作品选集中,很多知名学者开始较多地翻译和介绍多恩的诗歌,并进行评注。同时中国的现代诗派继续对其诗歌进行模仿创作,如朦胧诗派。

1952年,郑敏以论文《论多恩的爱情诗》获得布朗大学英国文学硕士学位。她在谈到对她影响最大的诗人时说“他们是17世纪的玄学诗人约翰·顿,19世纪的华兹华斯和20世纪的里尔克”。

多恩的诗歌影响了新一代的中国诗人。他们除了对其作品进行翻译、介绍外,还在自己的作品中开始模仿多恩的风格,如朦胧诗人。朦胧诗派出现于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其代表人物有北岛、舒婷、顾城、江河、杨炼等。中国朦胧诗人身处特殊的历史时期,异于以往的生活经历和政治压力,迫使他们也惯于借用西方现代主义的各种表达方式和技巧隐晦地表达所处时代的精神状态和生存处境。他们像多恩一样在创作中也善于使用反复冗杂、奇特冷僻的意象,正如秦艳贞所说朦胧诗人用“奇异、怪诞、变异、扭曲的意象来表达他们独特的生命感受,增加了语言和诗歌的张力和感觉的力度,扩大了诗歌的话语空间,促进了诗歌艺术本体的建立”。充满智性和思辨的意象、晦涩难懂的诗句和奇喻的广泛运用等多恩诗歌所呈现出的鲜明特征在他们的诗歌里可谓俯拾即是,例如“消失的钟声 结成蛛网”(北岛《古寺》),“涨满乳汁的三角帆 高耸在漂浮的尸体上(北岛《八月的梦游者》);“水虱追逐着颤动的波”(顾城《雨后》),“展开了暗黄的尸布”(顾城《结束》),“昨天,像黑色的蛇 盘在角落”(顾城《昨天,像黑色的蛇》);“眼泪和谎言,在我身后并不比耳朵里蛆虫的骚扰更讨厌”(杨炼《墓地》)等。从这些诗人的作品中我们很容易搜索到某些多恩的踪迹,其对中国现代诗歌的影响可见一斑。

在这一阶段,值得一提的是出现了对约翰·多恩作品研究的开山之作,即1984年裘小龙发表在《世界文学》上的《论多恩和他的爱情诗》一文,他首次向国内介绍了欧美多恩的研究动态,并对其爱情诗进行了评述。

三 在内化中研究

随着诗歌从文学的中心走向边缘化,这一阶段约翰·多恩作品对国内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学术领域,国内对多恩作品的研究氛围逐步形成,并走向高潮。谈及国内的多恩研究热,不能绕过现代评论家和作家赵毅衡先生,他对新批评的接受和推广,使得这股多恩热从对多恩诗歌的简单译介和模仿转为对多恩诗歌的知性研究。

90年代,国内多恩作品的翻译出现了一个新的局面。

1994年,傅浩第一次将多恩的19首“敬神十四行诗”(Holy Sonnets,即神圣十四行诗)全部翻译成汉语。在此基础上,他结合自己以前的部分成果,于1999年出版了我国第一部多恩诗集的汉译本——《艳情诗与神学诗》,填补了我国多恩研究的一大空白,为国内多恩研究提供了第一本较为完整的重要译文。

进入21世纪,陆钰明的专著《多恩爱情诗研究》除了对约翰·多恩的爱情诗进行了一个比较系统的研究外,还翻译了他的全部55首爱情诗,为多恩研究提供了另外一个重要译本。同时,学者们继续将多恩诗歌与中国传统诗歌进行比较研究,除90年代张旭春所发表的4篇多恩比较研究的系列论文外,还有如王改娣《诗人不幸诗之幸:约翰·邓恩与王维比较研究》、李正栓和杨丽《邓恩诗歌意象研究——兼与李清照诗词意象比较》和李小均《走向经典的必由之路——以陶潜与多恩为例》等论文出现。

21世纪约翰·多恩研究出现了新的特点,那就是相关研究综述与评析大量出现:如刘汉玉和何昌邑《激情与思辨的融合——玄学派诗人多恩述评》、罗朗《诗名沉浮三百年——评论家眼中的约翰·多恩》、林元富《迟到的怪才诗人——中国的约翰·多恩研究概述》、陆钰明《约翰·多恩:从西方到中国》、李正栓和刘露溪《21世纪初中国的约翰·邓恩研究》与《现当代国外邓恩研究述评》、晏奎《品评、颂扬与反思:17世纪的多恩研究》与《从多恩派到玄学派:18世纪的多恩研究》等。

结 语

约翰·多恩作品对中国的影响既有直接影响,又有间接影响。直接影响是中国诗人直接从多恩诗歌里汲取营养,学习其创作手法、艺术技巧为我所用,在模仿中创作;间接影响则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艾略特来实现的。因为他大力推崇多恩,把其诗歌奉为圭臬,把其理论视为经典。同时,多恩对中国诗歌的影响既体现在诗歌创作层面,新月诗人、朦胧诗人和九月诗人等中国现代派诗人对其诗歌的借鉴和模仿,又在理论从面对中国新诗理论的建构产生了重大影响,是一个认知中学习,接受中模仿,内化中研究的过程。

[1]艾平.九叶派诗人与约翰·邓恩可比性探索——从贬抑到重生的历程[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6):117-119+139.

[2]李欧梵,沈玮,朱妍红.探索“现代”——施蛰存及《现代》杂志的文学实践[J].文艺理论研究,1998(5):41-52.

[3]廖四平.“新诗现代化”:袁可嘉的诗论[J].诗探索,2001(Z2): 160-179.

[4]吕周聚.论中国现代主义诗歌的智性美[J].理论学刊, 2013(6):113-117.

[5]秦艳贞.朦胧诗与西方现代主义诗歌比较研究[D].苏州大学,2004.

[6]沈杨.科学与文学关系视域下的多恩诗歌研究[D].浙江大学,2012.

[7]孙玉石.解读穆旦的《诗八首》[J].诗探索,1996(4):48-59.

[8]谭桂林.现代中外文学比较教程[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9]王佐良.怀燕卜荪先生[J].外国文学,1980(1):2-5.

[10]熊毅.多恩及其诗歌的现代性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 2008.

[11]熊毅.“语言学转向”下的双刃剑——论中国之约翰·多恩研究[J].名作欣赏,2013(3):138-140.

[12]许立秋,陈红旗.《水星》小说与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合流[J].嘉应学院学报,2011(9):49-56.

[13]游友基.九叶诗派的“玄学”主张及特征[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100-106.

I106

A

1673-2219(2020)06-0049-03

2020-03-10

2018年度湖南省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课题“约翰·多恩在中国的影响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项目编号XSP18YBC055)。

郭建伟(1980-),男,山东高密人,硕士,湖南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比较文学与英美文学。

(责任编校:呙艳妮)

猜你喜欢
玄学约翰意象
抚远意象等
诗词里的意象之美
当代玄学报告之“解压”——YY嘛,谁不会啊
意象、形神
约翰·科林斯
平衡
魏晋玄学对正统法制思想的影响
Parodies in Death and the Compass
《活着》的独特意象解析
新电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