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清林
(建筑材料工业技术情报研究所,北京 100024)
谈到薪酬问题,很多管理者避而不谈,怕涉及到个人隐私,但这也是企业不能回避的问题,如何设置员工薪酬,不但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科学。薪酬,不只是员工怎么发工资、几号发工资、采用什么结构发工资、给员工定多少工资等这么简单。在薪酬中,蕴藏着巨大的能量,寄托着员工的期望,承载着老板的喜忧。给员工发多少薪酬,员工能接受,企业能承受,这是一门技术。给员工加多少工资,员工会认可,老板也觉得合理,这更是一门艺术。我们经常调侃说谈钱伤感情,但光有诗和远方,哪有员工为你效劳?
薪酬,还决定着人才的定位和企业的盈利。例如,给员工每月发固定工资,可以肯定的是,这个员工一定是打工的心态。如果给员工高额的年薪,却没有明确的结果和效果导向,利益驱动机制不给力,企业的盈利能力一定会承受不小的压力。制定合理的薪酬,是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目前混凝土企业的薪酬模式无外乎以下三种,几乎是复制其他企业的模式,但传统薪酬模式遏制了人效提升。
(1)固定工资:员工虽然有安全感,但助长了安逸,抹杀了员工的潜能和创造力。同时,由于弹性小,加薪幅度有限,因此员工收入不高,对企业的归属感自然比较低。
(2)底薪+提成:员工的焦点在于个人业绩,偏向于营业额、产值收入等,却容易忽视成本、费用、用户感受、团队价值,造成员工收入不断走高,而企业盈利能力在下降。
(3)年薪制:激励周期太长,员工不关注短期贡献和目标结果。
对于经营企业的老板与高管来说:低工资招不到人也留不住人;高工资能留住人却激励不了人;死工资只会招致员工不满,甚至赶走优秀的人;经常加工资,会增加企业的成本,而且只能养懒人;不加工资,又会导致士气低落,对不起干活的人。所以,混凝土企业员工流动性大,其主要原因是薪酬设置得不合理,甚至有企业多年来一直沿用一套薪酬标准,没有随着市场行情的变化而改变,留不住有能力的人。许多企业家经常会抱怨,专业技术人员流动性大、招聘困难等现象。要有效解决这种现状,必须对企业的薪酬模式进行变革。
若企业不进行薪酬模式的变革会导致:人才外流、开工不足、业绩停滞、成本上升、竞争力下降。所以与其在迷茫困惑中等死,不如在积极变革中求活!
在企业中都认为员工薪酬是老板或高管定的,但事实上是这样吗?
案例 1
某企业招聘新员工——搅拌车驾驶员,问应聘者对薪酬有什么需求,多数都会回答说,按公司的薪酬制度走。当主管明确告知,每月工资 7000 元,对方会说考虑一下再答复。其实,他可能不认可这个薪酬水平,内心已经放弃了这份工作。也有的应聘者会直接说明对薪酬的需求不低于 8000 元,如果主管觉得高了,会向下压到 6000~7000 元,结果这个还算理想的驾驶员并未入职。
这是招聘新员工,而老员工的情况也不会太好,据不完全统计,很多混凝土企业的年度员工流失率达到50% 以上,甚至更高。除了公司内部管理、机制、文化、发展等因素外,最大的问题还是薪酬,尤其是中低层员工对短期薪酬的敏感度非常高。所以,如果企业无法给到员工满意、认可的薪酬,那么员工很大可能选择离职。即使留下来的员工,也多会选择安逸、稳定或自动降低工作努力程度。
招聘新员工,给不到合理薪酬,人招不进来;老员工,加薪不到位,他不认可,于是用辞职或怠工来应对。
所以从本质上看,薪酬实际是员工自己定的,机制才是老板定的。
案例 2
某混凝土企业总经理,他的目标薪酬是月薪 20000元,当然对他而言,自然是越高越好。若不考虑年薪设计,我们可以这样规划:
(1)固定部分:6000~8000 元,含岗位工资、各种津补贴。
(2)弹性部分:10000~20000 元(甚至更高),这个部分与企业的销售方量、生产成本、产品质量、劳动安全、及时交货率、人创绩效、员工流失率、人才训练与培养等直接相关。只要他做得比过去好、比共识的标准好,他就能拿到更高的薪酬。
通过数据呈现、以结果为导向,好的月份他能拿到 25000~30000 元,差一点的时候也能拿到 16000~18000 元,全年平均下来,他的收入可能达到 23000元、25000 元或更高。当然,他能实际拿到多高的月薪,是由他创造的价值、结果和效果决定的。
案例 3
混凝土企业搅拌车驾驶员,基本工资每月 3000 元(含全勤),另外按出车的距离与数量,15 公里范围内、25 公里范围内、35 公里范围内、35 公里以外每车的绩效,另外每月的出车安全奖、节油奖、修理奖、卫生奖、劳动纪律奖、轮胎奖、方量奖等合计起来,每月的工资达到 10000 元以上,这样驾驶员的工作积极性也提高了。工作效率的提升,给企业的管理减少强度,实现员工自动自发工作,想拿多少工资,自己决定,但机制是老板定的。
如何设定薪酬,给员工发多少工资是合适的呢?其实发多少都可能不合适,因为存在以下三个问题:
(1)从老板的角度来看,定高了,必然增加企业人力成本,还可能造成员工的创造力下降。虽然薪酬固定高一点,会对招人和留人有利。
(2)从员工的角度来看,员工希望薪酬福利越高越好。薪酬具有强烈的比较性,员工对薪酬的认知主要来源于三点:自己过去的工资水平;同行、同事的工资水平;物价上涨和满足生活需求,尤其是支付生活开支后的可支配、可储存的部分。一般的情况是,刚开始他的薪酬需求是 6000 元,对此他也满意。过了一段时间,他发现与他同一级别或同一类型的人(同行或同事),薪酬是 8000 元,他就开始有意见了,觉得公司亏待他。
(3)从增加薪酬来看,很多企业会给员工每年一次的加薪机会,有规模的企业制订了各种行政等级、薪酬等级,然后设定相关的考核、评价规则,作为调薪的依据。但是,依然有不少的岗位是通过面谈、沟通来确定未来的调薪水平。在调薪面谈时,当老板问员工想加多少工资,他的回答一般都是“多多益善”,或者把这个问题抛回给老板或高管。然后,老板或高管就要去找平衡点,拿出今年预算、去年经营状况、员工过去业绩或表现等,来不断支持自己的调薪依据,这种面谈沟通经常都比较吃力,很多时候的结果是员工不太满意或不能接受。所以在岗位设置、薪酬定位时要充分考虑到这些问题,若没有一个固定的衡量标准,通过上面三点的分析,管理者就明白,发多少工资都不合适,员工依旧不能满足。
混凝土企业的薪酬分配,笔者通过多年的管理心得,认为管理层采用薪酬是基本薪酬加绩效考核相结合模式,通过增加产值、价值、产品质量、服务效率、安全、应收款等全方位量化考核的方式,实现为自己加薪,由于加薪不增加企业成本,备受企业推崇。普通操作层员工通过多劳多得、一专多能、复合定位等,以个人产值、价值提高而为自己增加收入。如例 3 驾驶员工资一样,简单透明,想要多少工资,自己来决定。减少企业人效浪费,不增加企业成本,灵活设计员工的加薪,挖掘员工的多种能力。
既然从本质上看,薪酬是员工自己定的,发多发少也应该由他自己来决定。老板要懂得放低定薪权,把握定制权,设计好激励和分配机制,让员工决定自己应该拿多少工资。我们很多混凝土企业不妨可以尝试一下,告别薪酬设置的苦恼,减少专业技术管理人员的频繁流动,让更灵活的薪酬体系适应员工更好地工作、更好地发挥自身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