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紫砂陶艺的家学传承与发展
——以“裴氏陶艺”为例

2020-01-06 06:25曹巧芳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20年8期
关键词:紫砂陶宜兴陶艺

曹巧芳

紫砂陶艺在世界陶瓷史上都是独特的,一是紫砂泥产地的局限性,说到紫砂,大家就会想到宜兴,宜兴是紫砂泥的主要产地,有中国陶都之美誉。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宜兴人以紫砂为生,宜兴的紫砂环境打造了“宜兴紫砂”这张世界名片。二是制作工艺的特殊性,没有三年五载的基本功学习,难以成器,在宜兴,现在的紫砂青年才俊基本都是出于紫砂世家,他们从小以泥为伴,在泥巴的玩耍中造就了泥性的掌控能力;他们数十年的耳濡目染,繁琐的紫砂工艺程序早已烂熟于胸;他们生于陶艺世家,无论入行的初心是主动还是被迫,他们大多子承父业,从事紫砂陶艺行业。紫砂陶艺的独特性,决定了紫砂手艺家学传承的优越性。

“裴氏陶艺”就是在这样的家学渊源中诞生的一脉传承,是紫砂家学传承的佳话之一。“裴氏陶艺”的开创者裴石民,十五岁拜姐夫江祖臣为师开始学习制做紫砂壶,江祖臣是当时有名的制壶高手,其对待紫砂的严谨,对待徒弟的严格,为裴石民日后的紫砂之路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础,在日复一日的磨砺中,有了“陈鸣远第二”的美名。与任淦庭、吴云根、王寅春、朱可心、顾景舟、蒋蓉,并列“中国紫砂七老”,他们各有所长,为中国近现代紫砂的发展贡献了一生,树立了不朽的丰碑。“裴氏陶艺”的继承者裴伟蓉,是裴石民的亲孙女,从小跟着爷爷在玩耍中深受其熏陶,开始跟着祖父学艺,并得到了祖父身边其他大师的指点,一直在紫砂工艺厂从事制壶及设计工作,数十年如一日。到我这一代,是曾祖父裴石民的第三代传人了,婆婆裴伟蓉将裴氏的紫砂工艺技法倾囊相授于我,将裴氏的家训家戒谆谆教诲于我,我在紫砂工艺厂新楼成立了“裴氏陶艺”工作室,紫砂工艺厂是曾祖父裴石民和婆婆裴伟蓉为之奋斗一生的地方,对我们来说是家一样的地方,是学家情感的纽带,串联起我们三代人,旨在将曾祖父的紫砂技艺及精神传承下去,而新楼,是一个新的开始,象征着继往开来。

“裴氏陶艺”的家学传承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家风的传承,家风是一个家庭精神风尚、气节品质的体现。裴石民先生一身傲骨,德艺双馨。抗战爆发以后, 沪上古董商来宜兴邀请裴石民到沪上做活,裴石民总要先问古董商卖给谁,如果是日本人订货,裴石民就坚决不做。在整个战乱期间,裴石民坚持气节,深居简出,不与敌伪接触,宁愿挣个糊口钱,也不愿去沪仿古挣大钱。裴石民一生清高,从不谄媚,铁骨铮铮,以“民族大义,家国情怀”为上,是“裴氏陶艺”一道撼不动的精神大堤。二是态度的传承,裴石民先生对待紫砂的态度是认真严谨的,这是他从师父江祖臣那里继承的,同时他也将这种严谨的态度传承给了裴氏后人。裴石民在姐夫江祖臣家里学艺,做的不好就会被师父摔了,这对裴石民来说不仅是自尊心的打击,也是在小小年纪就被这种严谨的态度深深地震撼,裴石民从此严格要求自己,做得不好的自己就摔了,后来才有了“鸣远第二”的非凡成就。这种对待紫砂作品不将就的态度,给了后人最好的启蒙教育,这也是“裴氏陶艺”对所出作品最基本的要求。三是技艺的传承,作为“紫砂七老“之一,裴石民的紫砂技艺之高是毋庸置疑的,两次惊人之举奠定了裴石民在紫砂界的地位,一次是为 “供春树樱壶”配盖成功,现被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一次是为“圣思桃杯”配托盘成功,现被收藏于南京博物院。裴石民将一生经验、一身绝学倾囊相授于孙女裴伟蓉,裴伟蓉所制“祥瑞壶”被喜爱中国传统文化的著名影星李亚鹏先生收藏。“裴氏陶艺”一路走来的蒸蒸日上,离不开上乘的制作工艺,裴氏紫砂制作技艺已经传承到第三代,将继续传承下去。

裴石民先生在紫砂界的地位与贡献,对于后人来说,是无比的荣光和宝贵的财富,但同时也是一份责任与压力。作为名人之后,一方面你的一言一行备受关注,业界对你的要求与期望值更高,一方面自我要求也会更高,不能怠慢,不敢停歇。裴石民先生一生的代表作众多,研创的“五蝠蟠桃壶”“牛盖莲子壶”“串顶秦钟壶”等,成为经典茗壶款式流传下来,如今也是裴氏陶艺具有代表性的经典款式,但是款式的研发创新、技艺的守护传承、文化的弘扬推广是外界对裴氏陶艺的指望,也是裴氏陶艺自我秉承的宗旨,是紫砂陶艺的家学传承与发展,这是不能停下的脚步。作为第三代传人,我的新品“碧泉”“紫碧汉韵套壶”“福满登套壶”等,以别致的造型设计、精湛的工艺技巧获得多个专业紫砂展评奖项,深受壶友青睐。

总结,裴石民留给后人的不仅是精湛的技艺传承,更是关乎紫砂信仰的精神力量。所以,家学传承的不仅是手艺,更是做人做事的家风和对这门手艺的坚定,作为名人之后,我们在家学传承的道路上,不忘初心,恪守祖辈家学家风,砥砺前行。

猜你喜欢
紫砂陶宜兴陶艺
紫砂陶刻与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结合
宜兴釉陶
当代紫砂陶刻大环境下的个人艺术道路分析
“陶”醉心田 点赞新宜兴
“陶”醉心田 点赞新宜兴
论紫砂陶刻的连续性
“疯狂”的陶艺
紫砂陶的艺术之我见
圆桌
当代陶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