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溪 梁瑛楠 于金龙*
(1.大连外国语大学 辽宁大连 116044;2.大连工业大学 辽宁大连 116034)
在疫情期间以及疫情结束之后做好心理援助,构建完善的心理援助体系对于维护全国人民的心理健康与幸福生活具有极为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
在众多需要援助的人群中贫困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贫困大学生是指贫困大学生是指上学时负担不了学校所规定的各项费用或上学后难以维持正常的学习和生活费用的大学生。贫困大学生由于在经济以及社会资源方面的欠缺,他们的生活本就在温饱边缘挣扎。当遇到重大疫情,他们更容易出现心理应激反应。因此,了解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发现他们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做好及时的心理援助,构建完善的心理援助体系尤为重要。
贫困大学生由于其所处的自然环境以及社会环境的资源匮乏,会在其认知、情绪和行为上各具特点。
贫困大学生经常以一种弱势者的心态生活。在认知方面经常表现出自我贬低、自我否定或冷眼旁观他人的思维方式。在魏荣等人的调查研究中发现,31%的贫困大学生认为自己能力不行,大约有一半的贫困大学生认为自己不能竞选上班干部。贫困大学生经常以“我家穷”、“我没钱”等话语来暗示自己能力不行,于是在各类活动中不敢参与,对于在活动上表现积极踊跃,学习上名列前茅的同学冷眼旁观,由于不敢参与导致各方面能力得不到训练,反过来证明自己由于经济条件不好所以什么都不行的观点。这种以偏概全的观点形成恶性循环,影响了贫困大学生的发展。另外,贫困大学生还表现出非黑即白的思维方式。在咨询实践中经常会遇到贫困大学生将赚钱当成生活的唯一目标。他们认为贫穷是导致他们现状的重要原因,只要有了钱,那么生活中的一切问题便迎刃而解。但是在现实的生活中,要兼顾学业又要兼顾赚钱通常使他们疲惫不堪,或者他们陷入唯金钱至上的价值观中,让自己变得利欲熏心,由此产生人际、家庭以及法律方面的问题。
贫困大学生的心境状态以低沉为主,常表现出不同类型的负性情绪。还是在魏荣的研究中,他发现42%的贫困大学生认为自己经常不开心。比如,看到同学们都买了电脑,自己没有钱,最多只能买台二手电脑,这让同学们感到很痛苦。看到自己穿的衣服不入潮流会觉得自卑。当然,更多的是由于经济的拮据所带来的焦虑。不知道下个月能不能有钱吃饭。不知道下个学年的学费和住宿费能不能借到。同时也担心自己如果不好好学习,未来找不到好工作自己借的助学贷款很可能不能如期归还。还有一些贫困同学由于贫困产生高远的道德情操,产生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心理感受,但是这种感受中也夹杂着很多的悲凉与心酸。更有同学由于贫困对于自己的家庭产生怨恨,对那些对自己不是很友好的同学产生敌对的情绪。
贫困大学生的行为特点一方面表现在行为意向上。行为意向是指个体对目标对象在一定价值评判的基础上所形成的行为准备状态。贫困大学生在上大学之前会以走出山村改变命运为己任,努力奋斗。但是当他们实现这个目标走进大学之后发现,大学里比他们优秀又比他们努力的人有很多。加上自己又没有很好的社会资源和经济资源作为支撑,自己的行为意向比普通大学生更加缺乏。他们可能表现为更没有理想,更没有追求,同时又消沉于或甘于现状中,展现出强烈的习得性无助的状态。贫困大学行为特点的另一方面表现在行为退缩上。由于在认知和情绪上面的情况,贫困大学生不敢参加学校活动、上课不敢发言、社交活动中不敢讲话。所以他们表现出来的行为总体上是退缩的。但是贫困大学生给和普通大学生一样都希望得到自我实现,于是他们会找到网络游戏等不良的渠道来“实现”自我价值。于是会出现贫困大学生更容易更加沉迷于网络世界,更加逃避上课,更加沉默寡言等行为。
应激是指个体感受到某种应激事件无法摆脱和解决而产生的一种身心紧张状态,使个体感受到身心紧张的事件时应激源。本次新型冠状病毒引发的肺炎疫情是非常典型的生物性灾害应激源。贫困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就是心理问题高发的群体。当遇到重大生活应激之后,贫困大学生给的心理脆弱体现得更加明显。大量心理学研究发现,个体应对疫情的应激反应过程与遭遇其他自然灾害的反应基本一致,需要经历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参照Kubler-Ross 的应激理论模型,分别分析在不同阶段贫困大学生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
这一阶段主要在疫情突发当时或者是发生不久之后。通常情况下个体会感到震惊、恐慌、不知所措,随后还会出现意识模糊、判断力下降、大脑一片空白等现象。这主要是因为疫情突然,我们对于疫情的相关信息并不了解,这种未知带来大量的恐惧感受。另外短时间内各类负面信息突袭,使我们处于高度紧张中,这些紧张的感受很快会造成心理资源耗竭,于是会有麻木、虚无,甚至无意义等感觉。这些反应事实上都是在非正常状态下的正常反应。但是对于贫困大学生而言,由于其日常生活中的焦虑水平就比较高,其出现恐慌、无力感、低落的情绪反应程度会更强。由于社会资源匮乏,贫困大学生更容易体会到无助与无奈,而且会持续更长的时间。
如果疫情的严重程度超过了个体的承受能力和应对范围,为了缓解焦虑和预防情绪紊乱,恢复心理上的平衡和认知功能,个体会本能地启动包括“心理隔离”在内的自我保护机制。对于贫困大学生而言,在没有疫情出现之前其行为模式中就有退缩的特征。当疫情并不明朗时,其自我防御机制启动得更快。他们会更迅速地屏蔽掉疫情已经很严重的消息。也更容易出现一些近似强迫的行为如反复测量体温,进行家庭大清扫、总是洗手等。贫困大学生的退缩行为模式在与家人的相处中也会出现交往的问题。例如,疫情当前,贫困大学生很担心家人安全,希望能够劝说家人戴口罩出门。但是由于其以往退缩的模式,有的大学生不敢跟家里人交流,或者是交流模式过于激烈,容易引起家庭矛盾。
在这一阶段中,个体的求助动机最强,常表现为不顾一切地向周围支持系统发出求救信号,而疫情当前,主要是通过愤怒来释放这种信号。对于贫困大学生而言,尤其是来源于农村的贫困大学生,他们的社会支持系统要弱于来自城市的大学生。因此,他们在寻求帮助的过程中碰壁的可能性会更大,更容易深化已有的情绪问题。同时也很有可能引发躯体症状。这些躯体症状有可能是由于情绪问题引发的身心问题,也有可能是由于抵抗力下降引起的与新冠肺炎相关的症状。随着疫情的不断延续,很多现实问题也浮出水面,如生活物资在贫困家庭中补给将更加困难,防护物资的缺乏使得贫困家庭的学生感染几率增加,由此也会引发更多恐慌,恶性循环。
当疫情得到有效防控或者是人们逐渐适应疫情开来的生活、工作变化后,大多数人经历了以上三个阶段可能会变得更加理性,在认知、情绪和行为等方面变得更加成熟并开始学习掌握更加有效的问题解决方法。由于贫困大学生在经济资源以及社会资源上的相对匮乏,以及他们在认知、情绪和行为方面的特点,很容易在前三个阶段遇到困难和问题。以至于一般的心理问题可能会演化成更为严重的心理障碍性问题,如疑病、抑郁、强迫、惊恐等等。如果贫困大学生原来就有心理障碍。但由于疫情的发生不能及时购买药物,还有可能使原有问题加重,甚至引起自杀、自伤等严重的后果。
贫困大学生群体在心理健康水平上弱于普通大学生,因此在疫情之下对于他们的心理防护要从全时段、全系统的角度上设计。全时段的设计要包括在疫情之前预防,疫情之中的急救以及疫情之后的长期心理调适。全系统的心理防护更多是指在贫困大学生的心理援助体系中不是单独作战,需要多维度的综合考虑。要注意配合医疗、护理、政府等部门工作。
本阶段的主要目标在于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行动态排查,对于存在心理问题的贫困大学生进行干预,提高其应对重大疫情的心理抵抗力。本阶段主要遵循最大范围、最长追踪原则。最大范围是指对于国家规定的各类贫困生进行全部排查,做到无一遗漏。最长追踪要做到从大一到大四全过程追踪。如果贫困生在本校继续读研究生,也建议追踪数据接续到研究生阶段。本阶段主要应对在疫情发生之前,充分调动班主任、辅导员、心理委员以及寝室长的各层监控功能,对于有需要帮助的贫困生实行及时上报。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通过个体咨询、团体辅导、大型讲座、课堂渗透等多种渠道帮助贫困大学生走出心理困扰,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以更强的心理韧性接受重大疫情的考验。无论在排查还是在实施帮助的过程中均应注意避免歧视,在保护贫困学生的自尊心前提下开展工作。
本阶段的主要目标在于对在疫情期间出现心理问题的贫困大学生进行心理救护,达到基本恢复情绪和心理功能的目的。本阶段主要遵循即刻、就近和简洁的原则。即刻强调在危机发生的第一时间,最好在一天之内就进行,而且就近进行干预。心理救护不必严格遵循心理咨询的固定时间、固定地点、固定收费等设置,采取就近方便的原则实施救助。在重大疫情的应激事件下,人的情绪中枢被高度激活,皮层的控制功能和认知功能都相对较弱。所以这个时候如果进行干预,应该以简洁的话语进行沟通。本阶段主要应对在应激事件发生的前三个阶段发生的各类心理问题。在心理急救过程方面主要参考Everly 的SAFER-R 模型。由于贫困大学生特殊的心理特点,在实施急救的过程中不同阶段各有侧重。
1.S-stabilize 稳定化
首先通过简短的语言与来访者建立关系。比如,我是xxx,很高兴为你服务。接着根据来访者描述的困难情况满足其基本需求。尤其是针对贫困大学生。他们的很多心理症状很可能来自于缺医少药,缺吃少穿。所以,我们这个时候应该与政府部门、学校、社区、慈善机构等各个部门协作,以最快的速度满足其基本的生理需求。接下来就是减缓急性压力源。此时咨询师应该有足够的应急资源包(如,免费的义诊联系方式、正规的医学参考材料等),并且熟记这些资源的出处,以保证及时准确地提供给来访者。这一点对于贫困大学生尤为重要。贫困大学生正是由于生活资源的先天匮乏而产生一系列的弱势群体心态,甚至有习得性无助的表现。稳定化的第三步是运用各种稳定化技术(如,安全之地、保险箱技术、移空技术)缓解负性情绪。这一步对于贫困大学生尤为重要。因为贫困大学生的心境状态倾向于低沉,遇到重大应激事件更容易引起焦虑等负性情绪。因此,在运用稳定化技术时应该花更多的精力。
2.A-acknowledge the crisis 认识危机
认识危机就是让来访者叙事,请他叙述他所经历的整个危机的过程。发生了什么,他做了什么。叙述的过程也可能起到一定的情绪宣泄的功能。在这个过程中干预者要给予共情、理解。干预者要通过对方的叙述了解到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整个事件的过程;二是了解亲历者的反应。在此过程中干预者要注意贫困大学生有可能存在的以偏概全或者非黑即白的思维模式。为后期的干预做好准备。
3.F-facilitate understanding 增进理解
帮助来访者理解自己的哪些反应是“非正常事件的正常反应”,哪些反应是不适当的反应。对于非正常状态下的正常反应应该进行心理教育。通过正常化帮助他们理解,这些反应应该归于当时的情境,而非个体缺陷。
4.E-encourage effective coping 鼓励有效的应对
在这一阶段主要找到来访者已经采取了哪些很好的应对方法,并进行鼓励。更重要的是找到他身上的资源。比如贫困大学生虽然在经济条件上不如其他人,但是他可能会做饭,能够有很强的自律能力。这些资源都可以帮助来访者树立信心,战胜疫情。
5.R-recovery of referral 转诊
由于贫困大学生本身就很有可能有心理创伤,所以危机出现之后可能会唤醒创伤。此时要对相关症状进行精神障碍的鉴别。有的出现严重的精神障碍症状者要转介到专业的精神科进行鉴别诊断,同时督促其遵医嘱服药。
本阶段的主要目标是对接受过心理援助的贫困大学生进行心理支持,以保证咨询的长效性。这一结构主要遵循整合以及助人自助的原则。整合的原则是说,贫困大学生接受了心理援助只是其接受帮助的一个层面,还应该联合学校的大学生资助系统、政府相关政策对其进行整合性的帮助。助人自助原则在这里不仅是要帮助贫困大学生提高自己帮助自己的能力,也包括国家提倡的扶贫要扶志的总体要求。在远期的帮助中要帮助大学生树立自立自强的生存理念。这一阶段的工作主要在疫情度过之后,联合各部门制订整体的帮助计划。比如,在思政课堂上帮助大学生树立自强自立的理想信念。在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中进行定期回访,提供心理抚慰。在大学生资助系统中开拓更多的勤工助学岗位,让贫困大学生在劳动中体会收获的快乐。在政府层面多出台有利于贫困大学生后续发展的政策法规。真正帮助大学生以坚强的内心创造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