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达尉
摘 要:近来《梦游天姥吟留别》重新被选入部编本高中语文教材,这是最能直接反映李白语言风格、创作特点、性格特征和思想状态的千古名篇。它写于李白中年人生的转折点,体现了李白古体诗创作特长以及浪漫主义的美学特征,是中国文学史、美学史、文化史上的璀璨明珠,是中国浪漫主义诗歌文学的高峰。
关键词:浪漫主义;李白;想象;夸张
一、语言美
(一)炼字之美
如“天姥连天向天横”的“横”,突出了山势的巍峨,仿佛站在天姥山脚下,眼中只有天姥山,整个天空都它被遮蔽了。“势拔五岳掩赤城”中的“拔”和“掩”写出了天姥山的高峻挺拔,高大雄伟,坐着的向往之情溢于言表。“对此欲倒东南倾”的“倒”,有一种折服拜倒的意味,连江浙名山天台山都为天姥山而倾倒,将无情之山化为有情。“送我至剡溪”一个“送”字写出了月亮含情脉脉迎送诗人的温情。“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一个“见”字一个“闻”字,绘形绘声,诗人已经完全被半空中的神奇景象所吸引。“迷花倚石忽已暝”的“迷”“倚”,寫出了诗人已经完全被奇花怪石所吸引如痴如醉流连忘返忘记赶路卧倒在山石上享受美景的姿态。“须行即骑访名山”的“即”则写出了诗人的挥洒自在。
(二)词性变化之美
“熊咆龙吟殷岩泉”的“殷”,本意为雷声,是名词,这里活用为动词,写出了熊和龙发出的吼叫声像雷声一样震动了岩石和山泉,让人心生恐惧。“栗深林兮惊层巅”,“栗”和“惊”本是形容词,这里为使动用法,解释为“使……战栗”、“使……惊惧”,突出了恐惧的内心感受。
(三)语言倒装之美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应该是“我因之欲梦吴越,一月夜飞度镜湖”,“欲”和“月”的倒装,形成了语言的新奇之美、音乐之美。
(四)修辞之美
瀛洲之难求和天姥之可即构成了对比;“天台四万八千丈”极尽扩大夸张之能事,令人耳目一新。“对此欲倒东南倾”用拟人手法将山写的有情有意。“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等语句,使用叠词,写出了黑云之浓厚水烟变化之剧烈,意蕴悠长。同时两句构成对偶,朗朗上口,意境和谐。
二、形象美
(一)天姥山高峻雄壮之美
天姥可见之美、横断天空之美、掩盖赤城之美、天台倾倒之美。
(二)仙人的富丽飘逸之美
震撼出场之美、日月齐升之美、金楼银台之美、七色彩衣之美、腾云驾雾之美、声势浩大之美、鸾虎护驾之美、排列整肃之美。
(三)李白的形象饱满之美
李白飞度镜湖的灵动之美、攀登绝壁的辛劳之美、迷花倚石的潇洒之美、如梦初醒的彻悟之美、且放白鹿的洒脱之美、鄙弃权贵的傲岸之美。
三、意境美
天姥山的神秘高大之美;渌水荡漾的宁静舒畅之美;半壁见日的壮阔神奇之美;熊咆龙吟的惊悚恐怖之美;云雨生烟的幽暗诡异之美;山崩地裂的惊惧震撼之美;神仙楼台的金碧辉煌之美;仙人纷至的潇洒飘逸之美。
四、感情美
(一)情感酣畅淋漓之美
向往时,能够“一夜飞度镜湖月”;恐惧时感到“栗深林兮惊层巅”;惆怅时“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激愤时“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情感充溢于天地间,动魂慑魄。
(二)情感丰富多变之美
随着梦游过程的进展、诗句字数的变化、韵脚的变化,情感都有所变化,一波三折,扣人心弦。
五、形式美
(一)古风的句式变化之美
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九言灵活多变,读起来摇曳生姿,形式上有一种错落有致变化万千之美。变化多端,纵横恣意。字数较少的时候,情感也是收束的、凝练的;字数多的语句,情感则是奔放的、酣畅的。
(二)对仗的运用
如“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上下字数相同、词性相对、平仄也相对,构成了一副对联,在一定程度上融入了近体诗的一些写作特征。
六、思想美
(一)对悲欢人生的深刻认知之美
世间行乐亦如此。人生有享乐欢歌就必有失落痛苦。正如天姥山有白天的高峻雄奇令人迷恋,就必然有它的夜晚的阴森怪异使人害怕。神仙固然有流光溢彩的外表和腾云驾雾的潇洒,但他们的另一面又是怎么样的呢?诗人没有直接写明,但从他“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的感受中,我们能够感受到诗人似乎并不是一种沉浸在得见仙人的喜悦中,而是一种极度的心悸害怕的感受。但可以明确的是,再怎么高远美好的追求到头来不过都是一场失落,如同诗人满怀安定海内之宏大抱负入朝为官,本以为天子圣明、群臣都是忧国忧民的正直君子,却发现玄宗不过是留恋美色之人,群臣不过是聚族争食的鸡犬,而自己一向以伊尹姜尚自比,也不过被当做词臣弄臣。那么表面上看上去金碧辉煌的神仙世界,是否其实是恶鬼世界呢?诗人连梦都不敢继续往下做,于是就被吓醒了。越美好的东西,就有越丑陋的一面;能给人带来越大快乐的东西,也会给人带来越大的痛苦。“恍惊起而长嗟”,这一醒,醒得及时,醒的恰到好处。
古来万事东流水。正如孔子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不论悲欢,人生总是如水流逝,不留痕迹。人世短暂,只有大自然是永恒的,与其为了蜗角虚名蝇头微利而活得心惊胆战,不如回归自然享受自然颐养天年。
(二)鄙视权贵呼唤自由的思想独立之美
世人汲汲于名利富贵,而李白始终保持自己的自由思想和傲岸气节,在整个封建时代极为难得,有一种遗世独立之美。有人说诗歌的结尾“权贵”一词来得太过突然,前文都没有写过,其实不然,权贵即身份异于常人的高贵且拥有常人所没有的权力的人。天姥山上的仙人,他们的住地是“日月照耀金银台”,他们的生活是“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金银无数、七色彩衣不正是高贵身份的彰显吗?他们驱使老虎,控制日月同升起,不正是无边权力的象征吗?可见仙人其实就是权贵的化身,李白梦游天姥山,其实是他进入朝堂的真实感受的写照。
(三)远离尘俗寄情山水的思想转变之美
中国传统文化的伟大之处,在于它给后世文人留下了两条路,一为孔孟入世之路,一为老庄出世之路。诗圣杜甫一生都在入世的路上,少有出世的时刻,所以他总是忧愁痛苦的。而李白将这两条道路运用得最为纯熟,总能适时切换自己的人生态度。入世时候,他是“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出世的时候他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入世,他高歌猛进;出世,他潇洒果敢。不论出世入世,强大的生命意志,在他的诗歌当中都超越了万事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