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二十四节气的研究进展与趋势

2020-01-05 02:53:40侯梦沙
人物画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节气发文图谱

摘 要:本研究采用内容分析法和科学计量学方法,选择1951-2020年CNKI数据库的3105条相关文献为数据基础,结合信息可视化软件CiteSpace软件绘制的知识图谱,对二十四节气研究文献进行分析,发现二十四节气研究呈现3个特点:(1)发文量大体逐年增长,历经早期研究、平稳增长以及快速增长的3个阶段;尤其2016年二十四节气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后,学者对二十四节气的关注增长明显;(2)研究者的合作较为分散,以科研为主导的跨高校跨单位合作的有中国人民大学与中国人民解放军海軍总医院、煤炭总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这四家单位,跨省市跨院校合作的有河南中医学院针灸推拿学院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其余均为自主研究;(3)论文的选题和研究视角十分广泛,教育学、中国文学、中医学、美术书法雕塑与摄影、气象学、天文学、旅游、文化经济、外国语言文学、预防医学与卫生学皆有涉猎;但硕士论文占比量较低,说明系统研究程度亟需加强。

关键词:二十四节气;知识图谱citespace;可视化

中华文明的农耕活动发达甚早,河姆渡文化的稻作活动距今约七千年,东灰山遗址发散的麦种距今约五千年,农业耕作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周而复始的生产活动中,古人发现耕地变化的周期性,阴阳轮回、盛衰枯荣、河谷成熟、循环往复、永无止境。我国传统节气的研究始于商周时期确定二分二至即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日中,星鸟,以殷仲春。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宵中,星虚,以殷仲秋。日短,星昴,以正仲冬。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日中 、日永、 宵中、 日短对应现在的春分、 夏至、 秋分 、冬至。战国时期确立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到西汉时形成完整的二十四节气,汉武帝时期将二十四节气吸收入《太初历》作为指导农事的历法补充,使用平气法及平均时间法划分节气,以冬至日为起点,将冬至到下一个冬至的时间分割为二十四段,每两个节气的天数平均,但是根据开普勒行星运动第二定律,平分日期的计算方法并不严谨,隋代刘焯修订《皇极历》时发现这个问题并予以解决,现行的节气划分沿袭自三百多年的定气法即以太阳运动划分节气。《农历的编算和颁行(2017)》中将二十四节气定义为:“一个回归年内24个太阳地心视黄经等于15度的整数倍的时刻的总称”,即以太阳在天球上作周年世运动的轨迹称为黄道,将黄道上的春分点作为黄经六度,沿太阳运动方向将黄道划分为24等分,每份15度,太阳在黄道上从0度春分点起,每运行15度为一个节气,定气法的精准之处在于交节时刻具体落在哪天是天体运动的自然结果。目前从世界范围看,只有中国形成了广为流传并且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节气之都,在农事之外保留了丰富的文化象征意味。

二十四节气体系的完成与发布,至今已有2159年。梳理国内二十四节气的研究现状,二十四节气的演进历程,揭示国内二十四节气的前沿趋势,对促进我国二十四节气研究后续的理论创新、方法创新以及实践路径等研究,具有启示意义。本文试图结合科学计量法中较为前沿的新手段,从知识图谱的量化分析视角,重点阐述国内二十四节气的研究现状进展以及趋势,以期为相关研究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启示。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

采用科学知识图谱(Mapping Knowledge Domain)的方法。“知识图谱”一词是陈悦、陈超美等学者于2005年率先引入我国并命名的。知识图谱可以从海量的、抽象的文献数据中透视出某知识域中蕴藏的新知识,能够显示知识元与知识群之间复杂的网络、结构、交叉、演化以及衍化的等关系。本研究选择了Dxexel大学陈超美教授研发的Cite Space引文空间软件(5.5.R2版本)。

(二)数据获取

为保证本数据来源的可信度和高探究价值,选用CNKI引文索引为数据来源。为从时间维度尽可能全面地把握国内的研究成果,时间限定为1951-2020,检索时间为2020年11月。为保证本数据的全面性、准确性,经多次检索实验,最终检索词设定为“二十四节气”,人工删选不符合文献后,共检索代表性论文3105篇。

二、国内二十四节气的研究进展与趋势分析

(一)发文数量年度分布

国内二十四节气研究的发文量随时间推移呈增长趋势,主要经历2012年和2017年两次突增(图1)。1975年—1994年间发文量比较少,为2-7篇;1995年到2014年间,发文量较为平稳增长,年均约50篇;2015年至今发文量快速增长呈井喷趋势,年均达到361篇,并在2017年达到最高峰481篇。可以看出,国内二十四节气的研究大致历经早起研究、平稳增长和快速增长3个阶段,在2015年后快速升温逐渐形成研究热潮。

(二)发文作者合作网络分布

将CNKI的引文索引数据库中3105篇有效样本数据导入citespace软件,并设置相关阈值参数,绘制出发文作者合作图谱(图2),图谱少部分区域节点内部存在共现关系,说明形成了若干研究团队;大部分区域节点内部不存在共现关系,说明以独立研究为主。整体来看,目前关于国内二十四节气的研究以独立研究为主,尚未形成多个较稳定的研究合作团队。

从作者数量统计看,最高作者发文量24篇,发文5篇及以上作者13人,发文4篇作者6人,发文3篇作者18人,其余发文作者为1-2篇。根据美国著名文献学家普赖斯特先生提出的M≈0.749(Nmax1/2)公式,式中M为满足核心作者的最低发文篇数,可知M≈2.247,说明发文量≥3篇的作者可以称为该学科的核心作者。经统计,这些核心作者共发文217篇,占总发文量7%,数据反映国内二十四节气的研究者具有相对的分散性。

(三)国内二十四节气研究力量分布

按照上述方法绘制国内研究二十四节气研究的共现图谱可知,从发文频次看,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杂志社的李彦知、王志华、杨建宇发文数量最多,共72篇,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的程南方12篇,但从中心性看,张勃、张苏、陈广忠、余世存、萧放、方泓、刘洪波发文量虽然不高,但中心性高,多属于二十四节气研究领域中具有“拐点”“转折”意义的重要文献。

总的来看,对不同学科的学者对二十四节气的研究比较扎实,已产生一批经典著作,且在2016年后二十四节气的创新及研究成果得到大范围的广泛传播,为未来二十四节气的可持续发展营造了浓厚的合作氛围,但对二十四节气研究的跨学科整体合作强度较低,不同学术资源的整合有待进一步加强。

(四)关键词研究热点与前沿

笔者除采用相似绘制方法以外,还增加了寻径算法(pathfinder)对关键词共现网络进行检索,以突出二十四节气研究的主要结构特征(图3)。可以看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冬至日、传统陈设、中华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王国维、赏析、寒食节、古诗词、十二经期环流、子午流注等关键词是国内二十四节气研究的高频词,是该领域研究的热点方向。

从词频统计结果看,目前国内二十四节气研究视角十分丰富与广泛,进一步佐证了二十四节气千古一脉的传承性,必为中华文化的积累、传承、弘扬和创造,产生深远影响。从关键词出现年份看,验证对二十四节气研究的趋势历程:从农事活动(1983)、北半球、十二候、二十四节气歌(1995)、太阳黄经、岁时民俗(1998)、桑蚕生产、饮食养生、物候现象、介子推、晋文公(2004)、清明节、礼仪文化、王国维、春秋战国时代(2007)、传统节日、赏析、立春、圆运动(2010)、《太初历》、干支历、鞭春牛、顺应自然(2013)、到申遗成功后逐渐形成研究热潮: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植物生长、特色课程、微信息(2016)中国民俗学会、《礼记月令》、农耕文化、文化基因、精神内核 (2019)學科融合、气候特征、文创、传播策略、视觉化、新媒体、校本课程(2020)等关键词出现较晚,是近几年来二十四节气研究领域的热点。

按照上述相似绘制方法,笔者绘制高密度性突现词图谱(图4)。可以看出国内二十四节气研究的发展前沿,依次重点集中在太阳黄经、饮食调养、养生经、清明节、七十二候、中国农业博物馆、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周年运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传统文化等领域。

(五)国内二十四节气研究机构分布

从聚类和机构性质两个维度考量,可将二十四节气研究机构归纳为三个主要聚类,即一类学校研究机构譬如北京师范大学、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研究所、广西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二类政府组织机构譬如中国农业博物馆、国网山西省电力公司、中国民俗学会、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中医预防保健科等;三类出版物类长江日报、长沙晚报等;

三、研究结论

通过对近70年来国内二十四节气研究文献的知识图谱分析,发现该领域的研究进展非常显著。自2016年以来在研究方向和深度上也有很大提升,不仅有其广泛性和地域多样性,对我国二十四节气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主要表现如下:二十四节气研究体现了时间与空间、宏观与微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点。既有对商周时期的“二分二至”战国时期的“四立”西汉时期《淮南子》的“天文训”历史时间脉络的研究,也有针对黄河流域或者石阡县等地区的节气研究;既有对传统文化、文化传承、民俗文化的宏观研究,也有对古观象台、太阳黄经的微观研究;既有对北半球、太阳光的具象研究,也有对五行更立、六气周流的抽象研究;既有对古诗词、二十四节气歌、农耕文化、饮食文化的基础理论研究,也有对九华乡、亲近自然、幼儿教育等社会热点问题的实践论证。

值得注意的是,国内还有少数学者已经将对包括“二十四节气”在内的天气现象的研究拓宽至哲学和美学研究领域。有关节气的不足之处也很明显,学者们多侧重研究二十四节气与传统的诗词文化和节气习等内容,对节气与现代生活结合的关注度还不够,节气文创产品的数量和质量都有待提高。

结语

在当今新技术背景下的时代临界点,本文借助当前较为前沿的一种科学计量学方法,为国内二十四节气的研究现状绘制出多幅知识图谱,从宏观上梳理、揭示国内二十四节气的演进路径。假如将图谱首尾拼接,浮现在我们眼前的就是一幅揭示国内二十四节气研究的进展与趋势的“知识画卷”。效法自然、顺应天时、与时偕行、天人和谐,二十四节气为这个全球化、城市化、大众传媒化的时代创造了一个丰富的想象空间,笔者希望藉此画卷,为我国二十四节气研究后续提供一些启示,从而推动我国二十四节气研究的创新和发展。

注释:

1.严斯信著. 尚书尧典今绎.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2010.12.

2.斯琴毕力格. 太初历再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4.

3.沈启正.开普勒三大定律[J].科学24小时,2014(04):28.

4.《皇极历》[J].教学考试,2020(44):64.

5.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起草,国家质检总局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

6.陈广忠. 《淮南子》二十四节气的创立和依据[N]. 淮南日报,2016-12-30(003).

7.Chen C. Cite Space II: Detecting and visualizing emerging trends and transient patterns in scientific literature[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6,57(3):359-377

8.[美]普赖斯:《小科学,大科学》M,宋剑耕等译,新加坡:世界科学社,1982,第39页。

9.董学玉,肖克之主编. 二十四节气.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12.06.

10.王琬琦.“二十四节气”文献研究综述(2014-2017)[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8(12):49-50.

作者简介:

侯梦沙(1995-),女,汉族,山西运城,设计学硕士在读,中共党员,研究方向:视觉传达与数字媒体。

猜你喜欢
节气发文图谱
绘一张成长图谱
10条具体举措! 山东发文做好返乡留乡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
今日农业(2020年14期)2020-08-14 01:10:16
校园拾趣
爷孙趣事
以牙还牙
补肾强身片UPLC指纹图谱
中成药(2017年3期)2017-05-17 06:09:01
主动对接你思维的知识图谱
杂草图谱
杂草学报(2012年1期)2012-11-06 07:08:33
24节气
24节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