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存贵
作文在语文学习中至关重要,既要求学生善于表达,又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语文综合素养。提升学生写作能力就要引导学生观察身边事物,在日常生活中勤于观察,发现平淡生活中的亮点,积累写作素材。
随着新教改的推进,教师要优化学生的课堂学习环境,创新教学方法,争取让课堂越来越灵动。
一、小学阶段生活化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小学阶段的教育也存在应试教育的影子,教师忘记了作文要让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使得学生在写作时丧失了这种能力。在传统的作文教学中,教师更看重作文分数,认为分数代表写作能力。所以教师的教学重点就放在如何让学生作文获得高分上,于是采用仿写优秀范文,背诵名家名篇,摘抄优美词句等死板的教学方法,有些教师急功近利,为了让学生获得作文高分,甚至总结出作文模板,让学生套作。这样的作文教学大大消减了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和积极性,对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十分不利。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只是生搬硬套要求学生记住一些优美的语句,并让学生把它们用到作文中,使得学生的作文缺少真实性。学生胡编乱造,写出来的文章千篇一律。几年下来,学生根本没几次真实的情感流露,作文风格单一,德育教育更不知从何说起。
二、活化作文教育的策略
1.利用语文的工具性特点,教会学生利用学过的知识表达情感
语文是工具学科,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要具备听、说、读、写四种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听说能力的养成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关于听,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去感受世间万物,耳遇之而成声,可将学生带到操场感受十多分钟,学生自然愿意甚至期待下一次走到户外。关于说,在回到教室后,教师就可以让学生用流畅的语言说出在户外感受到的声音。关于读,教师可搜集描写声音的优秀作文,让小组朗读或让学生单独朗读,感受优美的语言。关于写,教师不必限制学生使用的语言或表达方式,让学生表达最真实的情感。在学生写完之后,指出问题,给学生一定的鼓励并教会他们一些表达技巧,使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作用发挥到极致。
2.带领学生感受生活的魅力
教室及宿舍是学生的另一个家,学习生活环境对学生也会产生一定影响。在不损坏公物前提下,教师可以让学生按照他们的意愿将教室改造成理想中的另一个家。
比如,带领学生到花草市场采购鲜花,或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去野外采摘,布置成盆景放在教室里;也可以剪裁一些窗花粘贴在窗户上;还可以用便利贴来装饰生活墙,写上有趣的话或想跟大家分享的故事。在这个过程中,教室便成了学生发挥聪明才智的舞台,学生可以发挥想象力,将教师装扮成自己梦想中的样子,这也体现了生活处处皆学问的教育理念。
3.教学生体验生活,结合学生实际实现生活化的语文教育
知识来自我们的日常生活,生活是最好的老师。但这个“老师”过于严苛,容不得我们犯一丁点错误。这就需要教师把这个“社会”缩小在不大不小的教室内,解答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告诉学生应该怎么做。
比如,教师可以设置一些生活化的场景及问题,请学生思考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如,创设坐公交车的生活场景,让学生分别扮演公交司机、乘客等。还原下列情景:①公交开动了,有没上车的乘客追着公交跑,此时公交车司机应该怎么办?②有乘客没有零钱,公交司机应该怎么办?乘客应该怎么办?③有老人没有座位,乘客应该怎么办?④有乘客与公交车司机发生争执,其余乘客应该怎么做?让学生据此进行情境表演,丰富生活体验。通过情境表演,学生此时会产生深刻的感触,会有很多想法,教师可就此布置写作任务,让学生自由发挥,表达见解。这样写出的文章才真实,学生也能學以致用。
总之,语文学科作为小学阶段的基础性学科,关系到学生未来的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领学生体验生活,将语文学习与生活相结合,把生活作为语文学习的第二个课堂,从生活中汲取灵感,让生活成为写作永不枯竭的素材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