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寒菁
小班幼儿吃饭是个大问题,如果教师不加注意,很容易出现孩子没吃饱、吃太多、挑食等情况。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尊重幼儿的个人意愿,保护幼儿用餐的自主性。本文主要介绍了小班幼儿午餐活动组织的优化策略,一是保护个别差异,做到“因材施教”;二是合理利用年龄特点,促进良好行为习惯养成;三是加强对午餐活动的重视,完善幼儿园的监督与管理机制;四是重视家园沟通与合作,强化巩固幼儿良好的饮食习惯。
每个幼儿用餐熟练度、用餐时间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有的孩子吃得很快,有的孩子喜欢细嚼慢咽。教师可开展相应的活动,如“我饿了”游戏活动,先将一个纸盒的四面分别做成四种不同的小动物,将嘴巴的位置掏空,让幼儿通过勺子、筷子等餐具对“动物”进行投喂。这一系列的活动可以锻炼幼儿手部灵活性,促进幼儿精细动作的发展,提高他们的用餐技能,缩短用餐时间。对于用餐时间过长(大于30分钟)的幼儿,教师可以先安排他们的食物,而用餐速度过快(<20分钟)的幼儿可以最后抬餐,縮短两类幼儿过大的时间差距。
针对部分幼儿挑食、偏食的问题,教师需要联系家长,了解幼儿的体质、生长发育情况等,比如有的幼儿体质较特殊,属于奶制品过敏体质,不可食用奶制品。教师需要及时了解此类“挑食”情况,上报幼儿园以及厨房工作人员,便于提前准备奶制品的替代物,保证幼儿在园的营养摄取。除此类特殊情况外,教师可通过五大领域的活动介入,引导幼儿矫正挑食、偏食行为。教师可在餐前播放儿歌《吃饭不挑食》,让幼儿在听儿歌平复心情的同时,了解挑食的危害。另外,教师可在餐前与幼儿进行“饮食猜猜猜”的游戏活动,勾起幼儿对餐食的好奇心,吸引幼儿对餐食的注意力。教师要注意让进餐完毕的幼儿在餐室外活动,避免未完成进餐的幼儿受其影响,东张西望,不专心用餐。
在幼儿用餐过程中,教师要及时表扬表现良好的孩子并鼓励其他孩子向他学习,正面刺激幼儿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幼儿有不良行为时,教师也要及时给予引导和指正,不可以大声斥责幼儿,避免影响幼儿用餐。
幼儿喜欢模仿,教师要自省平时自己在用餐活动中的一言一行,是否为幼儿做好榜样。如果教师自己也存在挑食、偏食等行为,那么在教育幼儿时教师的语言及行为都是没有说服力的,而且幼儿在耳濡目染之下也容易养成此类行为。此外,教师要为孩子树立同伴榜样,可以让有良好进餐行为习惯的孩子坐在“就餐问题幼儿”的旁边,促进幼儿逐渐养成良好的饮食行为习惯。
第一,幼儿园要重视中餐活动,组织教师、营养搭配师、厨房管理人员建立“厨房后援会”,每周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个别差异以及生长需求开展一次食谱制订,保证餐食的营养美观。
第二,幼儿园要设立专人严格监管厨房后勤以及班内物质环境,随机进厨进班抽查,切实跟进餐具清洁度检查以及接触餐食人员的自我防护情况,保障幼儿用餐环境。
第三,幼儿园要定期组织和开展教研会。幼儿园管理者与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制定科学合理的用餐规则以及进餐教育的考核标准,将用餐活动提升到与教学活动同一高度和位置。
幼儿的进餐行为矫正和培养以及健康知识的获取大多源于幼儿园与家庭。家长和教师要加强交流,相互沟通幼儿的进餐情况。
幼儿园可通过家长会等形式实时了解家长对幼儿在园进餐方面的需求,定期邀请健康教育、饮食营养方面的专家学者入园开展座谈会,邀请教师、家长以及幼儿一同旁听,拓展家长健康教育与饮食营养方面的知识,同时帮助幼儿建立健康饮食的意识。
小班幼儿教师要不断地自我学习,通过阅读专业书籍和学习相关学前教育文件,将健康教育知识灵活运用到中餐活动组织与开展的过程中,辅以言语、动作、音乐等多种教育方法进行健康教育,充分调动幼儿在中餐活动中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幼儿提供更多提升的机会和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