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昱志,陈秋霞,方 刚,李仁锋,庞宇舟(广西中医药大学壮医药学院,广西 南宁 5000;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西 南宁 500;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 南宁 5000)
壮族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在具有“痧瘴之乡”“南蛮之地”之称的岭南地区,生存环境恶劣,多发瘴气、瘟痧等传染性疾病。《后汉书·南蛮传》载“南州水土温暑,加有瘴气,致死者,十必有四五”,清代林森在《痧症全书》载“岭南烟瘴,尤多痧病”,《镇安府志》载“天保县,山深箐密,气候多戾……居此者,多中虚,四时均易感冒,或晴雨偶行,即疾疫流染”。可见壮族人民在险恶的生存环境中积累了大量对瘴气、瘟痧等传染性疾病的防治经验。
自2019年12月以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疫情从武汉迅速扩散至全国各地及日本、新加坡、泰国等国家,抗疫防疫形势严峻。我国已确诊感染数万人,给人民生命健康、经济和社会生活造成了巨大影响。在党中央领导下,举国共同抗疫,中医中药在各地也频繁用于肺炎疫情防控,国家连续出台的六版诊疗方案中均提倡中西医结合治疗,并取得了较好疗效。
COVID-19疫情能否尽快有效得到防控,治疗和预防都是关键。2020年1月23日武汉出台封城举措,随后全国各省启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Ⅰ级响应,暂停人员聚集活动,很大程度上遏制了疫情扩散,但我国每日确诊数量仍在不断增加。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壮医学)带头人、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八桂庞氏毒病学术流派创始人庞宇舟教授的指导下,笔者团队将壮医对COVID-19的认识与壮医长年所积累下来的预防传染性疾病的经验相结合,精炼五种取材简易且操作简单的壮医防疫方法,介绍给广大民众以供防控COVID-19参考。
壮医将感受外邪后出现以全身胀累为主要症状及可于患者胸背部刮出痧斑、痧点的一类疾病统称为痧病[1]。痧病中又以感受“疫毒”出现发热为主要表现且具有传染性的疾病称为瘟痧[2]。COVID-19为人体感染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后出现以发热、乏力、干咳为主要表现并可通过飞沫和接触传播的传染性疾病,COVID-19与瘟痧的病因、症状表现、传染性质具有较多的相似性,故可认为COVID-19属于壮医痧病中的“瘟痧”范畴,SARS-CoV-2即为导致COVID-19爆发的“疫毒”。
根据COVID-19发病节气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3]中的临床各证型的症状、舌脉象等描述,认为此次“疫毒”为“寒湿疫毒”。壮医防治疾病强调“调气、解毒、补虚”,在具体治法上,既重视内治,又突出外治,通过运用壮医外治法以调气排毒,解毒药内服以驱毒,药膳食疗以补虚强体,驱除“疫毒”恢复健康。兹将五种壮医防疫方法介绍如下。
壮医佩药疗法起源于古代壮族的“卉服”,多具有除湿解毒、祛毒防瘴、通道强体、平衡气血等功效。壮医佩药疗法主要通过选取特定的药物用丝线串系或打成粉末状制成药包,佩挂于颈项、手腕、胸腹或者需要治疗的部位,经人体吸入或是皮肤吸收,驱邪外出,疏通“三道、两路”的传导,协调气血平衡,使天、地、人三气同步,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4-5]。
根据COVID-19的致病因子“寒湿疫毒”的特点,推荐选取壮医佩药疗法常用药物:桂皮、大风艾、苍术、豆蔻、石菖蒲、小茴香、藿香、丁香、八角各10 g制药包随身佩戴。当无法购到上述药物时可用市场上调味香料五香粉(砂仁、丁香、豆蔻、肉桂、八角)代替,功可芳香辟秽、化湿逐疫,此法操作简易,老少皆宜。
壮医烟火熏法是根据病情将燃烧药物的烟火熏于屋内,而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一种方法[6]。壮医烟火熏防疫常用青蒿、五月艾、硫磺、酸醋、黄荆等药物。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载:“断温病令不相染……密以艾灸病患床四角,各一壮不得令知之,佳也。”现代研究表明艾条中挥发油等成分具有广谱的抗菌及抗病毒能力;前期预防的研究显示,艾条熏蒸可降低流感发病率[7-8];近期报道河南通许县人民医院在门诊大厅、病区等进行艾熏防疫,目前该院4例COVID-19患者均治愈出院,全院医、护均无传染[9]。故推荐将艾条或艾叶作为烟火熏防疫的药物,以消毒空气,烟熏除疫。操作方法:将艾条或艾叶放置于陶瓷或其他不易燃烧的小型容器中,点燃后灭掉明火,烟熏即可。此法应由成人操作,注意防火,有烟雾过敏或呼吸道疾病患者不宜使用。
壮医药膳是中华药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由壮药和食物共同组成,具有防病治病、强身益寿功能的特殊食品。壮医药膳最早记载于西汉时期,《淮南子·精神训》载“越人得髯蛇以为上肴,中国得而弃之不用”,壮医在千年来防病治病中均重视食疗,持有“寓医于食, 寓医于补”“药食同源”“药补不如食补”等理念,善于将谷物与药材等加工成药粥、药酒、药饭、药糕等药膳食用[10]。
壮医食疗讲究因病、因人、因时三因制宜,根据COVID-19的致病因子“寒湿疫毒”的特点及时处冷暖过渡的春季,气候多湿的特点,建议将五指毛桃、黄花倒水莲、土人参、山药、生姜、薏米组成壮医食疗防疫粥,调气解毒,健脾除湿,以实现“四季脾旺不受邪”。
流行病学报告显示儿童患病较少且症状较轻,中老年患病较多且老年患者死亡率高[11-12]。儿童为纯阳之体,人至老年阳气渐衰多有虚寒冷之相,故常自觉怕冷、乏力的虚寒体质者应重点防护。虚寒体质者建议在服用壮医食疗防疫粥的同时,适当食用生姜、桂圆、羊肉、狗肉、牛肉等温热性食物,补阳防疫。
药浴是壮族地区常用的防病治病方法之一,可分为天然药浴法和药物洗浴法。天然药浴是自然环境中植物枯枝落叶浸泡和地层过滤流出的渗透水形成的富含多种药用植物成分的天然浴池洗浴,具有美容、杀菌、保健强身等作用,但由于天然药浴广大群众难以获取,故不作推荐;药物洗浴法是根据所要防治的疾病选取壮药加水煮沸30 min,过滤药渣,待液温降至40℃~50℃时用来泡浴或浴足的方法,其操作简易,推荐用其防疫[13]。根据壮医防疫经验并结合COVID-19的致病因子“寒湿疫毒”的特点,推荐选取艾叶50 g,石菖蒲、大蒜各30 g,加水适量每日睡前浴足以温阳通络,化湿祛浊,强体避疫。
隔离避秽法是壮族民间用于预防疾病传染的传统方法。明代《峤南琐记》记载了为防止瘴气、瘟痧等传染性疾病的扩散,壮族聚居地区在瘟疫流行时,病家要隔离居住,并在门口悬挂标志,谢绝来访,且邻村之间亦暂不交往,并通过烟熏防疫法清洁居室,患者使用过的器物衣被必须蒸煮洗晒,意在祛邪避秽,防止疫毒扩散[14]。此法与目前国家的隔离防控举措基本一致,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是当前预防COVID-19最重要最有效的举措。
壮医药作为我国民族传统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此COVID-19防控的严峻和关键时刻,发挥自身特色优势投入防控工作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期望壮医防疫五法能为全民防疫及早日消灭疫情贡献一份智慧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