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 慧 闫高原 张晨晨 宋丽娟
(1.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创新创业学院;2.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建筑建造学院, 江苏 徐州 221116)
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9月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2015年国家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1],对于推动经济结构调整、打造发展新引擎、增强发展新动力、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具有重要意义。创新创业需要创新型人才的推动,高等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主要场所,承担着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工作。因此,高等学校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成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主要途径。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2],明确指出要加强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建设,配齐配强创新创业教育与创业就业指导专职教师队伍,并建立定期考核、淘汰制度;聘请知名科学家、创业成功者、企业家、风险投资人等各行各业优秀人才,担任专业课、创新创业课授课或指导教师,并制定兼职教师管理规范,形成全国万名优秀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这就从制度层面上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并提倡完善考核评价,支持教师科技成果产业化,鼓励带领学生创新创业。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学科,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深厚的理论知识作为支撑,同时也需要有较强的实践能力。然而,我国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具有起步晚、任务重等特点,因此高职院校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存在一些困难和挑战。本文对S大学进行实证调研,厘清高职院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师资队伍建设的主要问题。
(1)师资队伍概况。根据该校教师的任职情况,把“双创”教师分为三类:校内专职教师,主要指专门从事“双创”教育工作的教师;校内兼职教师,主要是来自其他二级学院的专业课教师或行政管理岗位的教师,除专业课之外还担任“双创”课程的教师;校外兼职教师,主要来自于其他高校、企业等机构的“双创”名师、企业家、风险投资人等。S大学共有学生约15000人,“双创”教师有41人,其中专职教师4人,兼职教师37人,存在师资队伍的数量与学生的数量配比失衡情况。
(2)师资队伍构成。根据“双创”教师的学历来看,41人中10人为博士,30人为硕士,1人为本科,博士比例占24.4%。这些教师中大部分是专业课教师,其次是来自辅导员和行政管理人员,最后是创新创业学院的专职教师,以上有博士学位的教师仅有1位为创新创业学院专职教师,其余9位均来自二级学院的专业课教师和行政管理人员。从职称结构来看,具有副高职称所占比例为12.2%,具有中级职称教师占70.7%,具有初级职称的教师占17.1%。显然,作为“双创”教育对教师的高要求来讲,教师的职称配比不均衡,高级职称的教师占比太低,而初级职称的占比过高。从年龄结构分析,25~35岁之间的教师较多,占教师队伍总数的39%,36~45岁的教师占53.7%,46岁及以上的教师占7.3%。其中,35岁以下教师的创新创业实践相对比较缺乏。
(3)创新创业课程授课情况。从创新创业课程开设情况来讲,S大学将创新创业课程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对大一学生开设的公共必修课,主要讲授大学生创新创业理论知识,以及开展创新创业实践的方法和准备;第二层次是对大三学生开设的公共选修课,主要是针对大学生就业创业实践指导课。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为讲授法,其次是小组讨论法、角色扮演法、情景模拟法、案例分析法等,少有教师运用到学校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创业园等校园创新创业资源。侧重于对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类竞赛的数量和获奖情况的考核,对于创新创业理论的考核较少。
创新创业教育担负着国家和社会的责任,要求教师对国家政策、时代背景、社会的发展趋势等有一定的把握,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以及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以上因素都能够影响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效果。因此,实际上创新创业教育对师资的要求比较高,通过对S大学进行的问卷调查不难看出高职院校中创新创业师资方面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1)师资配备不足。首先表现在专职教师的数量上。一方面,S大学专职教师只有创新创业学院的工作人员,其余教师都为兼职教师,他们主要承担的是本专业的课程,因此对于创新创业教育和课程的精力有限。校外兼职教师十分匮乏。现有的教师有创新创业实践经验的也很少,大多数是青年教师,有些甚至是刚毕业就担任“双创”教师,教学效果不佳。另一方面,S大学有着严重失衡的师生比例,创新创业教育是全员教育,因此课堂多为几个班级合并而成,少则几十人,多则上百人,这使得教师难以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堂形式,对教学方法的多样化运用上也存在极大的难度。教师多采用讲授法,导致其他教学方法难以实施。其次表现在师资队伍结构上。担任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多为助教和讲师,高级职称的教师十分缺乏,即便是有高级职称的教师,他们的主要教授的学科也不是创新创业教育,这就导致了创新创业教育在师资队伍上极大的不合理。
(2)教育理念滞后。由于创新创业教育在我国的发展的时间并不长,没有系统的学科体系和完整的知识结构,因此不少教师和管理人员把创新创业教育简单地看成如何教学生开店、办公司,也被认为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使得创新创业课程、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与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等混为一谈。实际上,创新创业教育最深层次的动力基础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这种能力不仅仅可以用在创业上,更能够在学习和生活上发挥作用。在创新创业教育的授课过程中,教师多采用传统讲授法的授课方式,更多地依赖于课堂教学。然而创新创业教育更多地要求进行新型的教学方法,如小组讨论、体验式教学等,教学也要求更加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学生提供可体验锻炼的实践平台,在实践中不断提升创新能力。因此,创新创业的教育理念与教育目的存在一定的偏差。
(3)实践经验缺乏。从现有教师结构上看,很多教师虽然具有高学历,但没有经历过创新创业教育系统的培训和学习,进行课堂教学的内容也多以理论知识的传授为主,教师缺乏实践经验,学生缺少实践平台[3]。从学校政策上来讲,学校鼓励教师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并从政策上、物质上给予支持,但对教师没有进行系统化的培训,S大学取得SYB创业导师资格的不足10人。究其原因,一是没有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参与,二是学校拨付培训经费有限不能满足培训需求。从国家层面上来讲,国家鼓励聘请知名科学家、创业成功者、企业家和风险投资人等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担任创新创业课的指导教师,从而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走进实践基地体验创新创业。而实际上,此类人才担任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兼职教师的情况几乎为零。基于教师的实践经验缺乏,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很难提高,学生的实践机会主要来源于校内实践平台和参与校企合作的实践基地,这些实践平台多属于专业领域,且多以就业为导向,忽视了创新创业的作用。由此,高职院校师生的实践能力都有待提高。
(4)评价机制不健全。评价机制是课程建设和实施的指挥棒,对各课程的发展至关重要。首先,在创新创业课程评价方面,创新创业教育的评价机制还不够完善,各个学校的评价机制也不尽相同,多偏重学生竞赛数量和质量的考核,形成性评价较少。导致教师多偏重学生的总结性评价,对一些潜在的不易量化考核的教学效果造成忽视,比如大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等的培养。其次在教师激励机制方面,政策层面上有创新创业师资的激励制度,但具体到各高校的执行情况存在“打折扣”的情况,造成教师在资格认定、奖励制度、培训进修及职称评定等方面存在问题,削弱了教师的教学热情和积极性。
(1)积极构建多元化复合型师资队伍。多元化复合型师资队伍包含多元化师资队伍和复合型教师两层含义。多元化师资队伍,首先是指高校教师队伍类型的多元化,主要有专业教师队伍、专职教师队伍、兼职教师队伍三类,包括有专业课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师、行业企业的创业成功者、企业家、风险投资人等。其次是教师队伍结构的多元化,包括职称的多元化、学科的多元化、年龄的多元化、知识结构的多元化等。总之,要为学生选择最适合他们专业、学科等各方面需求的教师,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要。复合型教师,一是指知识结构的复合型,要求教师要具有创新创业教育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还要有丰富的学科专业知识,能够结合学生的专业和学科。二是指创业实践的复合型,要求教师不仅要有理论知识,还要有创业等实践经历,有交叉学科的背景,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实践经历,为学生的实践活动提供指导。最后是能力素质的复合型,要求教师要有丰富的教育经验,较高的教学水平,拥有一定的教学魅力,具有较强的授课水平和实践指导能力[4]。
(2)建立健全双创教师考评和激励机制。完善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和绩效考核标准,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考核评价。配齐配强创新创业教育与创业就业指导专职教师队伍,并建立定期考核、淘汰制度。双创教师的考核制度关系到高职院校双创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教学热情,一定程度上,科学的考评机制可以提升双创教育的成效,从而保障教学质量。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要特别注重对创新创业教育中的教学方法、教学理念、实践成效等方面的侧重。在考核创新创业教师的成果时,不仅要考虑教师的课时工作量、发表学术论文的质量和数量以及科研经费等指标,还要考虑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升[5]。另外,高职院校还要成立多元化的激励机制,鼓励兼职教师转为专任创新创业教师,形成均衡、完整的师资队伍,制定利益驱动机制,提升教师的积极性。加快完善高校科技成果处置和收益分配机制,支持教师以对外转让、合作转化、作价入股、自主创业等形式将科技成果产业化,并鼓励带领学生创新创业。
(3)开展校企合作形成创新创业导师库。建设专任教师队伍是解决大学生师生供求矛盾的必然选择。国家在政策层面上已经对创新创业教育教师有了比较详细的规定。因此,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既是要求也是目标。有专任创新创业教师的高校不多,能做到“专兼结合,以专为主”的高校也是凤毛麟角,多数还处在“专兼结合,以兼为主”的水平,甚至有的高校都是兼职教师。而另一方面,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的校企合作却已经相当成熟,与企业家、创业成功者、创业成功的校友等保持着紧密的联系。可以利用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平台建立创新创业导师库,内培专职教师,外聘兼职教师,专兼结合,进一步加强与企业的联系,推进校企资源共享。高职院校要积极扩展创新创业教师的渠道,大理推进校外兼职导师库的稳定性,形成一支层次类别学科齐全的导师队伍[6]。
(4)利用“互联网+双创”充分整合资源。“双创” 教育的开展与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密不可分,“互联网+”、大数据等,也为“双创”教育发展提供了更多的选择[7]。高校要利用“互联网+”时代的特点,加强创新创业教师的“内培”和“外引”,制定双创专兼职教师培训机制,完善教师能力提升方案,通过线上和线下的教育平台和资源加强校内双创教师的培训,不断提升教师的教学与实践能力。同时,借助校外资源,广泛引入人才,与外校、社会联合成立创新创业教师联盟,共享师资资源。充分利用MOOC等线上资源,打造创新创业教育“线上+线下”的课堂教育模式。鼓励教师开展校企合作,利用产学研平台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参与企业挂职锻炼,时刻保持专业的实践能力,保持对市场前沿的掌握能力和熟悉程度[8]。
(5)营造“以赛促创、以赛促学”的氛围。以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相关赛事为依托,营造全员参与的大赛氛围。中国“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自举办以来,参赛人数呈指数倍增加,几乎涵盖了所有的高校。此项赛事也成为大学生规模最大、参与学生最多、辐射范围最广的赛事之一。在政策支持上,从中央到地方都相继出台很多针对师生的奖励政策,大大提高了师生参赛的热情。目前就S大学而言,随着创新创业学院的成立,校扶持政策的支持等,创新创业的相关赛事已经引起了全校师生的强烈反响。参赛的创新创业项目又促进创业园的发展,大学生投身于创新创业的热情也随之提高,使得双创大赛与双创教育互促互进。
强化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师资养成是增强创新创业教育成效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也是提高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师资队伍的完善尤其是专职师资队伍的完善也随之成为衡量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尽管高职院校在创新创业师资培养方面面临着来自多元化的复杂环境,承担着专职师资队伍建设的压力,但高职院校仍然能够立足学校优势,通过成立导师库、明确激励奖励机制、整合资源、以赛促学等途径提高教师的积极性,通过实践提升教师的创新能力和教学水平,从而强化高职院校的师资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