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伟 宋凌浩 苏州海关(江苏,苏州,215000)
王小晋 淮安海关(江苏,淮安,223001)
自2019 年12 月在湖北省武汉市首次发现新冠病毒感染病例后,疫情迅速在全国和全球蔓延[1]。新冠病毒主要的传播途径是经呼吸道飞沫和接触传播,该疾病临床表现多样性,潜伏期1~14d,多为3~7d;以发热、乏力、干咳为主要表现;少数患者伴有鼻塞、流涕、咽痛和腹泻等症状[2]。 该病作为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已被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按甲类传染病管理。 同时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以下简称《国境卫生检疫法》)规定的检疫传染病管理[3]。 2020 年3 月12 日,WHO 宣布新冠肺炎疫情已经构成全球性大流行[4]。 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的跟踪数据显示, 截至北京时间4 月27 日,全球累计确诊病例数297 万,20 万人死亡,美国累计确诊96 万例,西班牙、意大利、法国、德国、英国、土耳其、伊朗累计确诊均超10 万例,我国累计确诊病例数8 万多例[5]。在全国积极有力的防控措施下,我国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口岸疫情防控的重点转向防境外输入,疫情防控策略由应急性超常规防控向常态化防控转变。
中国海关在这场全球疫情防控中承担《国境卫生检疫法》所赋予的职责,同时负责承担《国际卫生条例(2005)》规定的入境口岸主管当局的职责。 本文试以某省航空口岸为例进行常态化防控策略研究。
某机场是该省最大的航空口岸,日常国际航线包括港澳台、东南亚、日韩、欧美澳航线,2019 年全年出入境人数超380 万人。 某机场海关职能包括机场空港口岸进出境货物、物品、运输工具及人员的通关监管工作。
新冠疫情发生以后,某机场海关开始对所有出入境人员严格实施“三查、三排、一转运”检疫措施。“三查”即百分之百查验健康申报,全面开展体温监测筛查,严密实施医学巡查。 “三排”即对“三查”中发现的有症状或来自于疫情较严重国家或地区,或接触过确诊病例、疑似病例的人员,严格实施流行病学排查、医学排查及实验室检测排查。 “一转运”即对“三排”中判定的确诊病例、疑似病例、有症状人员、密切接触者四类人员一律按照有关规定落实转运、隔离、留观等防控措施。
新冠疫情发生后,各国为了控制疫情相继出台相关措施限制人员进出境, 我国自2020 年3 月29日开始执行“一司一周一国一线”政策,即中国国内每家航空公司经营至任一国家的航线只能保留1条,且每条航线每周运营班次不得超过1 班;外国每家航空公司经营至中国的航线只能保留1 条,且每周运营班次不得超过1 班,新政策实施后预计航班量仅相当于疫情暴发前的1.2%(3.30)[6]。 通过航空口岸入境人数从政策实施之前的每天2.5 万人左右减至不足3000 人(3.29-4.5)[7]。以该机场为例,出入境人数从2019 年的平均每天超过10 000 人,到现在的平均每天不超过100 人(4.1-4.20)。 随着国外疫情趋于平稳,国际客运航线将逐渐恢复,出入境人数也将逐渐增长,口岸新冠疫情防控面临新的考验。
以某机场海关为例,日常旅检工作由4 个旅检科承担,由36 名在编人员(4 名为医学专业人员),40 名编外人员组成,工作职责除卫生检疫外还包括机场口岸进出境物品、 运输工具及人员的通关、动植物检疫、监管、征税等工作。 境外输入防控压力增大后, 机场海关通过内部调剂向一线增派人手,同时上级海关通过关区统筹安排、联防联控机制向机场海关提供支援。 以4 月22 日某国际航班为例,当日入境旅客135 人,该机场海关当次安排卫生检疫工作人员96 人(专业44 人),包括本关42 人(专业6 人),关区支援40 人(专业24 人),地方医护14 人(专业14 人), 机场关当日上岗人员和专业人员分别占总数的43.8%和13.6%, 当日从开始登临检疫到完成采样,整个现场卫生检疫过程用时约2h。
现场查验主要是通过对旅客的体温监测、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判定健康风险。 当前一方面入境航班登机前均需要进行体温监测、有症状者航空公司禁止上飞机,另一方面无症状感染者无法通过现场查验发现。 根据国家卫健委通报, 截止4 月26 日24时,全国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现有确诊病例723 例, 无症状感染者974 例,无症状感染比重超过50%[8]。 此外存在一些旅客为了能够顺利回国通过服用药物达到掩盖症状的目的,在健康申报和流调中否认有相关接触史,综合以上通过现场查验发现健康异常者难度较大。
实验室检测能力方面,开展病原学检测需具备生物安全二级及以上实验室资质,目前除承担机场口岸检测职能的卫生检疫中心实验室外, 该关区9家航空口岸,目前已有5 家建立了符合生物安全二级及以上标准的实验室,具备独立开展新型冠状病毒检测的条件。 但限于样本量不足,实际开展检测不多,实验室人员技能、设备、防护等有待考验。 此外,新冠病毒检测还受到采样、试剂盒等因素影响,现场采样检测阳性率不高。
海关风控部门目前进行风险分析的数据来源包括:边检部门的旅客出入境数据、通信部门的境外位置数据、航空公司发热拒载数据等,以旅行史数据为主。 个人主动申报的相关信息,如海关的健康申明卡,包括个人基本信息、个人健康信息、新冠病例可能接触信息、 新冠检测信息等重要信息,然而该卡目前仍以机上纸质填写为主,数据难以线上抓取,事前相关数据抓取不够导致风险分析布控精准度不高,布控对象过多,造成现场处理压力过大。
人才是做好疫情防控的基础, 首先要做好培训, 对于专业人才无论所在岗位均做好技能培训,做到掌握新冠病毒相关知识,熟悉排查要点,通过鼻咽拭子采集、血液采集考核。 对非专业人员,主要是在现场做辅助工作,重点做好防护培训,掌握防护服穿脱、了解新冠病毒基本知识。 其次是科学使用,充分尊重人才的个性,注重发挥其特点和特长,支持创新, 为在疫情期间做好科研攻关提供支持。最后是关怀和激励,从表彰使用、岗位晋升、健康保险、生活保障、人文关怀等多个方面激励引导,解决实际困难和后顾之忧。
登临环节强调航空公司在联防联控中的作用,根据《国境卫生检疫法》第十条“在国境口岸发现检疫传染病、疑似检疫传染病,或者有人非因意外伤害而死亡并死因不明的,国境口岸有关单位和交通工具的负责人, 应当立即向国境卫生检疫机关报告,并申请临时检疫”。 以上明确了航空公司的报告义务。 民航局《运输航空公司疫情防控技术指南(第四版)》[9]明确了对旅客登机前及机上体温检测的要求。 跨国飞行尤其是洲际旅行,时间较长,乘务员应开展医学巡查,验核旅客健康申明卡,逐一发现旅客的症状,对异常申报按程序处置,机组提交的旅客健康信息报告具有重要价值。
流行病学调查环节不仅可以对个体的健康风险进行评估,还可以锁定相关的密切接触者。 当前的流调采取的是100%面对面流调, 专业人员需求大,耗费时间长,建议将相关流行病学调查要素与健康申明卡整合,进行电子申报、系统审核,风险评估,对低风险旅客不做干扰快速放行,对中高风险的旅客引导至流调区实施面对面流行病学调查,直接减少流调工作量。
核酸检测作为发现确诊新冠的重要诊断标准[10],采样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后续能否检出。 采样室的布置要重点考虑生物安全, 尽可能避免交叉污染。对旅检业务量大的航空口岸,推动其卫生检疫实验室通过相关认证,使其具备独立可靠的新冠病毒检测能力。 对不具备条件的口岸,应与地方加强合作,做到采样后及时送样检测。
充分收集相关数据,对旅客健康申明卡和流调表做到电子化采集,用好“防疫健康码国际版”[11]等数据,对多部门、多口径数据综合研判,做到数据线上多跑腿、旅客场内少停留。 风控管理应继续加强和边检、航司、公安、卫健委等联席部门的数据共享和即时交换,为提高风控精准度提供更广泛、更准确的数据源,优化算法,提高数据处理能力,为检疫现场提供数据技术支持。
境外疫情发生以后该机场所在市成立了涉外联防联控指挥部,成员包括市政府办公厅、外办、公安、文旅、卫健委、海关等单位,共同承担入境人员的信息采集、检疫检验、人员转运、应急处置等工作。 目前在口岸检疫环节结束后,海关将所有人员及其信息移交地方联防联控机制,口岸海关可在联防联控机制的框架下与地方开展人员、技术方面的合作,进一步将疫情防控的闭环扣紧。
综上,为应对疫情防控由应急性超常规防控向常态化防控转变,本文以某机场海关为例,从航空口岸新冠防控现场流程、人才队伍、检测能力、大数据利用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提出做好人才队伍建设,做好人才梯队储备;优化现场流程,简化登临检查和流行病学调查环节,重点强调航空公司在联防联控中的作用;关注现场采样环节,着力提升实验室检测能力; 提高风控部门大数据应用能力,为检疫现场提供数据技术支持; 加强联防联控合作,扣紧疫情防控闭环等建议。
防疫成效来之不易, 抗击疫情还需再接再厉。严防境外疫情输入作为当前乃至今后较长一段时间疫情防控的重中之重,必须增强防控措施的前瞻性、针对性和实效性,筑起应对境外疫情输入风险的坚固防线。 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斗志,把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我们就一定能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